Alevel中經濟科目共包含四個(ge) 模塊,由於(yu) 在內(nei) 容上存在研究對象以及方式方法的差異被分為(wei) 兩(liang) 大板塊,其中 U1和 U3對應微觀經濟,而 U2和 U4則對應宏觀經濟。本篇將為(wei) 大家解讀 U1與(yu) U3之間的異同與(yu) 側(ce) 重,助力各位學員整體(ti) 把握微觀經濟學的脈絡與(yu) 框架。
模塊側(ce) 重
對比評析
『異同梳理』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U1與(yu) U3這兩(liang) 個(ge) 模塊之間還是有許多相互交叉的知識點的。因為(wei) 兩(liang) 者都同屬於(yu) 微觀部分,所以整體(ti) 的研究方向都是針對市場當中個(ge) 體(ti) 的經濟行為(wei) 展開的。其中兩(liang) 個(ge) 模塊當中主要重疊交叉到的知識點部分體(ti) 現在這幾個(ge) 方麵:Elasticity彈性、Consumer Surplus消費者剩餘(yu) 、Producer Surplus生產(chan) 者剩餘(yu) 、Deadweight Loss無謂損失與(yu) Government Intervention政府幹預。
還有包括在 U1模塊中涉及到的 D/S模型,在 U3模塊中有了更深入的討論與(yu) 應用,分別對標到四種不同類型的 Market Structures市場結構,也就是 Perfect Competition完全競爭(zheng)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壟斷競爭(zheng) 、Oligopoly寡頭和 Monopoly and Monopsony壟斷。
考點:U1模塊消費者剩餘(yu) 與(yu) 生產(chan) 者剩餘(yu)
比較不同的是,U1模塊更加偏重的是在討論市場均衡條件下,消費者和生產(chan) 者的行為(wei) 及其可能會(hui) 帶來的影響,如各種類型的市場失靈、外部性、市場泡沫與(yu) 道德風險等等,相對都是一些比較泛的概念。
而 U3模塊更加側(ce) 重的是各種企業(ye) 行為(wei) ,在不同市場架構下,企業(ye) 會(hui) 如何根據自身的市場結構特點去進行決(jue) 策,製定不同的企業(ye) 目標,如 Profit Maximisation利潤最大化、Revenue Maximisation收益最大化以及 Sales Volume Maximisation銷量最大化。不同的企業(ye) 目標下,企業(ye) 最終實現的產(chan) 量,定價(jia) 以及配置效率,生產(chan) 效率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整體(ti) 來說,U1模塊中部分知識點是在為(wei) U3模塊做前期鋪墊,如果 U1階段的基礎不夠紮實,在 U3階段相對應的知識點學習(xi) 時就會(hui) 更吃力些。當然,還有絕大部分不重疊的內(nei) 容。因此,最關(guan) 鍵的還是對每一個(ge) 模塊都認真對待,紮實落地才能穩步推進。
『實例精講』
為(wei) 能夠更加直觀體(ti) 現兩(liang) 大模塊的交叉之處,接下來將以實例切入,結合前文提到的 Elasticity彈性、Consumer Surplus消費者剩餘(yu) 以及 Producer Surplus生產(chan) 者剩餘(yu) 等知識點進行講解。
在 U1模塊中,知識點涉及彈性的基本定義(yi) ,包括各種不同的彈性類型以及不同的彈性圖形,還有彈性和 Total Revenue之間的關(guan) 係,與(yu) U3模塊中交叉最多的就是 PED,也就是需求的價(jia) 格彈性。
在繪製不同市場結構的圖形時,其中的 Demand曲線是依據不同的彈性來畫的。如在完全競爭(zheng) 市場中,廠商的需求曲線是完全有彈性的,這也就意味著廠商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水平的直線,作為(wei) Price Taker,是價(jia) 格的接受者。因為(wei) 在這種市場結構中,有眾(zhong) 多的買(mai) 家和賣家,總體(ti) 規模都較小,且賣家賣的都是同質無差別的產(chan) 品,所以無法通過增加或減少產(chan) 量來影響整體(ti) 的市場價(jia) 格。 因此,廠商隻能接受行業(ye) 內(nei) 供給關(guan) 係下形成的均衡價(jia) 格。
考點:U3模塊 Perfect Competition完全競爭(zheng)
通過上圖可以發現,Single Firm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其中 D=AR=MR,而在這個(ge) 位置的價(jia) 格則是由市場均衡的價(jia) 格決(jue) 定的,也就是 D=S的交點處。
由以上實例可得,U1模塊和 U3模塊的知識重合,有最基礎的 D/S模型,也應用了彈性的知識點。而不同之處是,U3模塊在 U1模塊的基礎上在知識的寬度和深度上做了進一步拓展,內(nei) 容得更加深細,角度也更加多樣。
『考點聯係』
再比如說,在 U1模塊中的 Consumer Surplus以及 Producer Surplus知識點在 U3模塊的 Monopoly市場結構中有了更深層的應用和分析。在討論 Price Discrimination價(jia) 格歧視這一決(jue) 策時,商家會(hui) 以不同的價(jia) 格向不同的消費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這是壟斷企業(ye) 通過差別價(jia) 格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定價(jia) 策略。總共有三種不同程度的價(jia) 格歧視,即一級價(jia) 格歧視、二級價(jia) 格歧視與(yu) 三級價(jia) 格歧視。
在不同的價(jia) 格歧視策略中,Consumer Surplus會(hui) 不同程度地轉換成 Producer Surplus。如在一級價(jia) 格歧視當中,企業(ye) 會(hui) 向每一位不同的消費者都收取不同的價(jia) 格。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剩餘(yu) 會(hui) 全部轉化成生產(chan) 者剩餘(yu) ,企業(ye) 則獲取所有的消費者剩餘(yu) ,商家的整體(ti) Profits增加。如圖所示:
考點:U3模塊一級價(jia) 格歧視
三級價(jia) 格歧視中也融合了彈性的知識點,在三級價(jia) 格歧視中,商家會(hui) 根據不同的需求彈性,將購買(mai) 者分組,對每一組製定不同的價(jia) 格,從(cong) 而更多地把消費者剩餘(yu) 轉化成生產(chan) 者剩餘(yu) 。如圖所示:
考點:U3模塊三級價(jia) 格歧視
當然,U3模塊中也出現了一些 U1模塊中未涉及的知識點,如 Labor Market,也就是勞動力市場。這部分在 U3模塊中討論得較多,因此這部分知識點在最初吸收時會(hui) 相對陌生一些。
不過 Labor Market是 Product Market的一個(ge) 衍生市場,所以前麵產(chan) 品市場的知識基礎比較重要,隻要把產(chan) 品市場中的知識點梳理清晰,Labour Market學起來也就相對輕鬆。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