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是畢業(ye) 的季節,畢業(ye) 班的學生們(men) 即將奔赴新的山海,開啟下一階段的人生。5 月也是煥新的季節,新一屆學生將離自己的規劃目標更近一步,當然也會(hui) 麵臨(lin) 更多緊迫的問題。
對於(yu) 篤定走在美本申請這條路上的家庭來說,越是靠近申請季,越是會(hui) 陷入內(nei) 卷的漩渦。從(cong) 四麵八方而來的消息,不斷衝(chong) 擊著自己對於(yu) 美本申請的理解,焦慮不安隨之放大。
根據以往的申請經驗,我們(men) 整理出了一些近幾年常見的美本申請誤區及解決(jue) 方法,希望能夠幫助申請家庭稍微緩解一下急躁的情緒,更有信心麵對未來。
托福真的存在一個(ge) “下車”分數嗎
首先我們(men) 必須要承認,這個(ge) “下車” 分數是存在的。回看這麽(me) 多年申請季,如果學生想要在保持足夠競爭(zheng) 力的情況下衝(chong) 刺前 30 的學校,那麽(me) 最好是能有一個(ge) 110-115的托福分數。
但是,比起分數本身,從(cong) “上車” 到 “下車” 這個(ge) 過程中的節奏感,是更需要大家去密切關(guan) 注的。我們(men) 不主張學生死磕托福,因為(wei) 語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尤其是底子稍弱的孩子,想要一步登天幾乎是不可能的。另外,托福不光考語言能力,還有一些應試技巧需要掌握,也非一朝一夕就能習(xi) 得的。
所以我們(men) 給大家的建議是,托福可以持續不斷地去考,且不要給自己太大的成績壓力,隻要感覺最近學的不錯,就可以去考一次看看,直到你達到目標分數。當然,如果一直沒有達到也沒有關(guan) 係,我們(men) 可以通過其他策略來精進你的申請。
至於(yu) 有些留學家庭堅持 “一定要考出分數才能做其他事”,我們(men) 認為(wei) 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行為(wei) ,不值得鼓勵。準備語言考試就和你完成學校作業(ye) 、參加課外活動一樣稀疏平常,和哪一件事都不衝(chong) 突,甚至還有可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而且,美國大學尤其看重學生的自驅力和時間管理能力,如果你能在高中階段就把考試、活動、社團等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那麽(me) 大學會(hui) 相信你也有能力處理好更加繁忙的大學生活。
沒有5門以上AP就進不了美國名校嗎
沒有 5 門以上 AP 會(hui) 對申請有影響嗎?會(hui) 有一點,但遠沒有達到決(jue) 定性的影響。美國大學對 AP 修課的門數和分數都沒有硬性要求,擁有 5 門以上 AP 就和擁有 115 分的托福一樣,會(hui) 提高學生在申請中的競爭(zheng) 力,但大學絕不會(hui) 僅(jin) 僅(jin) 因為(wei) 你學了超多 AP 就錄取你。
在這裏我們(men) 要好好說說 AP 選科的事情。大部分留學家庭在看別人家孩子的成功案例時,往往隻關(guan) 注到了學生學了多少門 AP,而忽略了學生在 AP 選科上的巧妙性。
AP 選科有幾個(ge) 核心秘訣,首先一個(ge) 是要盡量選擇與(yu) 專(zhuan) 業(ye) 相關(guan) 度高的科目。舉(ju) 個(ge) 例子,如果你未來是要申請數理化專(zhuan) 業(ye) ,那你一定要選微積分 BC 那門課,而且要盡量考到 5 分。如果你是要申請人文社科類專(zhuan) 業(ye) ,那你肯定要選擇與(yu) 曆史或政治相關(guan) 的科目。
第二點是科目難度,我們(men) 以 English Language 和 English Literature、US History 和 World History 這兩(liang) 個(ge) 比較容易混淆的科目組合為(wei) 例。如果你不是要申請英語文學專(zhuan) 業(ye) ,那就不要和 English Literature 這門課死磕,因為(wei) 這門課難度極高,很多美國本土學生都覺得難以攻克。至於(yu) US History 和 World History,我們(men) 建議除非你是立誌申請曆史專(zhuan) 業(ye) 、要突出你的學術專(zhuan) 業(ye) 度,不然選擇 World History 這門課就足夠了。
第三點是時間安排,具體(ti) 來說就是如何合理安排難度大的課程和難度小的課程間的學習(xi) 過程。這一點絕對要基於(yu) 學生對自己學習(xi) 能力的了解程度,比如自己能不能同時學習(xi) 幾門課,有沒有較強的抗壓能力。另外,我們(men) 也鼓勵學生在這一點上多與(yu) 自己的升學顧問交流,一起研究出比較適合學生能力的學習(xi) 時間表。
最後也是最能展現功力的一點,就是科目間科學巧妙的搭配,簡單來說就是你是否能通過你的 AP 科目來向學校展示你的學術興(xing) 趣點,並且選科思路是與(yu) 你整個(ge) 申請材料匹配的。舉(ju) 個(ge) 例子,如果你在 CA 裏說你要申請人文社科類專(zhuan) 業(ye) ,但是你卻選了一堆 AP 理科科目,這就會(hui) 讓招生官懷疑你是不是想要 “鑽空子”,用偏門專(zhuan) 業(ye) 當跳板來進入名校。
我們(men) 建議大家在選科上要考慮兩(liang) 件事,首先是我們(men) 剛剛一開始就講到的專(zhuan) 業(ye) 相關(guan) 度,越高越好,越精準越好。第二是考慮文理兼顧,比如說一個(ge) 純人文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在幾個(ge) AP 文科科目之外,再選學 1-2 門理科科目,甚至是比較難的微積分 BC,這會(hui) 讓招生官感到你的學習(xi) 能力很強,不僅(jin) 文科學得好而且數學也很棒,是一個(ge) 發展全麵的孩子。
大家都在參加競賽,我也要參加嗎
首先,競賽 “不紮手”,肯定是能給學生的申請帶來幫助的。不過,我們(men) 希望學生要對參加競賽這件事 “有想法”,即不要盲目衝(chong) 動,要聰明、科學地參加競賽。
什麽(me) 叫 “科學地參加競賽”?你第一件要想清楚的事情就是競賽的投入產(chan) 出比。競賽的本質還是一種選拔,選拔就一定會(hui) 有優(you) 勝劣汰,這也就意味著在你花了大量時間精力下去後,不見得能獲得十分滿意的結果。尤其是在全球性的高難度競賽中,你很有可能就是一個(ge) “分母”,一個(ge) “陪跑者”。所以我們(men) 建議大家,在參加競賽前必須要慎重考慮,這包括你是不是認可競賽的本質核心,能不能接受一切成敗,並且即使失敗了也能保持好的心態。
第二件事,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競賽。我們(men) 以 AMC 12 和 HiMCM 這兩(liang) 個(ge) 數學競賽為(wei) 例,AMC 12 是純個(ge) 人考題形式,主要在考察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計算能力和數學思維模式;HiMCM 是以團隊形式參賽的數學建模比賽,對學生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能力、編程能力、團隊合作以及文書(shu) 寫(xie) 作等綜合能力有比較大的考驗。對比之下不難發現,雖說都是數學類競賽,但形式和考察重點完全不一樣,那肯定在適合人群上也有差別,這就需要大家仔細研究競賽形式,盡量選擇自己比較擅長的。另外多說一句,數學類競賽對於(yu) 申請理工類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非常重要,建議這些學生在選擇競賽時至少要有一個(ge) 數學類的。
最後一點,競賽成績不佳不代表不能進入 TOP 30 大學,關(guan) 鍵是看學生的整體(ti) 表現是否與(yu) TOP 30 大學的要求所匹配。美國大學向來看重的都是學生的全麵發展,他們(men) 不會(hui) 單憑競賽成績的好壞來做最後的錄取決(jue) 定。而對於(yu) 學生來說,競賽也不應該成為(wei) 判斷你成功與(yu) 否的標杆,你在競賽中獲得了什麽(me) 樣的進步,遠比最終的成績更重要。
高中生有必要參加科研活動嗎
我們(men) 建議,對於(yu) 想要衝(chong) 刺頂尖院校的學生,無論是申請理工類專(zhuan) 業(ye) 還是人文社科類專(zhuan) 業(ye)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應該參加科研活動。
常有家長把科研和夏校混為(wei) 一談,也會(hui) 問我們(men) 如果參加了夏校是不是就不用再參加科研了。其實,這兩(liang) 者不是一個(ge) 概念,對學生能力展現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
夏校除了能夠證明學生對專(zhuan) 業(ye) 的熱情外,更是在凸顯學生有能力駕馭大學難度的課程。夏校應給招生官傳(chuan) 遞出的信息是:這個(ge) 高中生已經能學習(xi) 大學的課程,並且還學的不錯,他已經為(wei) 上大學做好了準備。
科研不一樣,雖說科研也是在展示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學術深度,但他更突出的是學生在某一細分領域的深入探索。假設說你要申請數學專(zhuan) 業(ye) ,那你的科研就應該集中於(yu) 一個(ge) 更加微觀的領域,比如拓撲學、數論、幾何等等。科研應給招生官傳(chuan) 遞出的信息是:這個(ge) 學生真的很懂這門學科,真的很知道自己在幹什麽(me) 。
總言之,我們(men) 認為(wei) 夏校不能代替科研,科研也不能代替夏校,兩(liang) 者應該是一種交叉關(guan) 係,共同支撐起學生完整的學術探究背景。有可能的話,夏校和科研都應該安排上。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