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從(cong) 第一次來訪校起,我就深深地愛上了國交的校園。充滿設計感的現代建築配合著自然風味的竹子和爬山虎,即使看了四年,依舊會(hui) 讓我忍不住拿起相機,拍下幾張作為(wei) 留念。
在我的印象裏,國交的校園並不大,但空間利用得極好,總給人一種別有洞天的感覺。我喜歡傍晚在樓頂的露天自習(xi) 區看著太陽慢慢落下,夏天在涼爽的圖書(shu) 館度過悶熱的下午,更喜歡在 G 樓的露天西餐廳和朋友一起享用美食。這些看似平凡的角落,總能帶來不一樣的驚喜。也正是在這片小小的天地裏,我開始了自己的四年生活。
碧綠的爬山虎盤上灰色的柱子,這大概是我最喜歡的學校一角之一
課堂
初入國交,也是我第一次嚐試國際體(ti) 係的課程,便體(ti) 驗到了學校獨特的選課製度。它鼓勵我們(men) 跳出舒適區,擁抱未知的智力疆域。麵對琳琅滿目的課程,我經過審慎的權衡,最終還是選擇了幾門超出舒適圈的科目。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yu) 曆史課。
記得第一次曆史考試,我滿懷信心地交卷,卻收回了一份分數並不理想的試卷。那一刻的沮喪(sang) 讓我差點想放棄。但也正是從(cong) 那時起,我開始下課主動上前與(yu) 老師交流,或在課後走進辦公室,一遍遍修改句子、推敲論點。漸漸地,成績回升了,曆史課也成了我最期待的課堂之一。第一年的世界曆史讓我看見文明的交織,第二年的俄國曆史讓我沉浸在厚重而複雜的故事中。
英語的路同樣不平坦。初時聽課常常“掉線”,小組討論時總擔心自己說得不夠好。但在一次次與(yu) 老師的交流、一回回大膽發言後,我逐漸自信起來,開始能用英語和同學交流對作品的獨到見解。全英文的環境不僅(jin) 讓我在聽力和口語上有了質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學會(hui) 了如何向別人求助,以及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
回頭看,那些一開始令我不安的選擇,恰恰塑造了我今天的勇氣與(yu) 自信,也讓我明白——走出舒適區的第一步,總是最難,也是最值得的。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yu) 深國交給予的環境與(yu) 機會(hui) 。
社團
社團無疑是我在深國交四年裏參與(yu) 最深、收獲最多的一部分,也是我認為(wei) 學校最寶貴的資源之一。每次社團招新活動,我都會(hui) 在會(hui) 場裏轉一圈,像在商場裏逛街一般,把感興(xing) 趣的社團群先加上,再慢慢考慮要不要加入。古代歐洲研究社、飛盤社、OC 社……我帶著好奇加入這些社團,大多時候隻是安靜地參與(yu) ,按時出席,活動結束便離開——直到那次意外的機會(hui) 。
自然曆史社是我在探索各種生物類社團時加入的。一開始,我隻是一個(ge) 安靜的聽眾(zhong) ,享受著一次次講座,也在實驗活動中聞到了橘子精油的清香。G2下學期,一次活動結束後,社長忽然在群裏問起是否有人願意擔任社長。我原本隻是出於(yu) 好奇跟著去看看,並沒抱什麽(me) 希望。結果真正願意留下來的人寥寥無幾,最終隻剩下我和朋友 Lucy。就這樣,我意外地接過了“社長”的接力棒。
當初的自然社
起初我很茫然——我能行嗎?畢竟我從(cong) 未領導過這樣的社團。但看著群裏活躍的學長老師和學弟學妹,我意識到必須做些什麽(me) 來延續這個(ge) 社團。身份變了,思維也要變。我不再隻是問“下次活動是什麽(me) ”,而是開始思考“社團的定位是什麽(me) ”“同學們(men) 需要什麽(me) ”。回想過去參與(yu) 過的各種生物類社團,我發現這一賽道已相當擁擠。反複思考後,我想到了社團名字本身——“自然”與(yu) “曆史”的結合。這看似冷門,卻是我們(men) 不可替代的優(you) 勢。
於(yu) 是我開始調整活動安排。在講座之外增設實驗機會(hui) ,並與(yu) Lucy 一起策劃周末外出參觀,讓自然曆史的學習(xi) 不再局限於(yu) 教室。
參觀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最大的亮點活動,是在招新會(hui) 上意外申請到的 Greenhouse。我們(men) 在那裏揮灑汗水,種下種子,栽培鮮花,吸引了大批新成員。第一次,我真正感受到深國交的資源之豐(feng) 厚,也在組織活動和跨社團合作中結識了不少誌同道合的朋友。
在綠室的點點滴滴
申請季
進入A1,申請季的緊張感撲麵而來:標化、活動、文書(shu) 、選校,都要在一年內(nei) 完成。升學顧問 Joy 成了我最重要的夥(huo) 伴。她為(wei) 我列出清晰的時間表,反複提醒各項截止日期,幫我調整活動計劃和考試安排。即使在周末和假期,隻要我提問,她都會(hui) 及時回複,確保我不掉隊。
轉向申請美國後,我最大的收獲之一是將“世界觀項目”正式化。這個(ge) 自小學起就開始構建的幻想世界,原本隻是課餘(yu) 愛好。後來我把它發展成完整的申請素材——繪製概念圖、製作動畫、搭建網站,Joy 還為(wei) 網站和設計提出修改意見,幫我完善項目。
我為(wei) 世界觀設定製作的網站
另一大轉折是專(zhuan) 業(ye) 選擇。過去我堅定偏向生物化學,但競賽和研究讓我意識到熱情不足,而曆史卻始終吸引著我。經過多次討論,我最終選擇了“生物人類學”——融合生物與(yu) 曆史的學科。閱讀人類進化教材、參觀博物館時的專(zhuan) 注感,讓我確信這是我想深入的方向,當然,這一過程中也少不了 Joy 的建議與(yu) 引導。
活動方麵,我繼續擔任自然曆史社社長,結合人類學主題做分享,並與(yu) 其他社團合作;在論文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了人類學研究論文。全英文課堂的積累讓我較快取得理想的托福和 SAT 成績,避免了過多精力消耗在刷分上。
選校階段,Joy 幫我結合錄取數據和訪校體(ti) 驗篩選名單。在美國 20 所訪校中,紐約大學原本並不在我的首選,但兩(liang) 次探訪後,它的城市氛圍與(yu) 學術資源讓我改觀。經過反複討論與(yu) 對比,最終它成為(wei) 我堅定的 ED1 選擇。
尾聲
收到紐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shu) 時,我既興(xing) 奮又感慨。四年的深國交生活,從(cong) 最初的忐忑,到課堂上的成長、社團的鍛煉、申請季的奔波,所有片段在這一刻交織成一段完整的旅程。想到即將離開這個(ge) 校園,離開傍晚的露天自習(xi) 區、G層的西餐廳、滿牆的爬山虎,心中難免有些不舍。深國交不僅(jin) 是我學習(xi) 的地方,更是我成長與(yu) 蛻變的起點。我將帶著這裏給予我的勇氣與(yu) 自信,踏上紐約大學的新征程。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