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敲擊聲在淩晨三點的南洋理工實驗室格外清晰,曲楚喜盯著屏幕上未完成的兒(er) 童行為(wei) 數據分析圖,突然想起高中時那個(ge) 自閉症男孩畫下的第一顆星星。那時的她不會(hui) 想到,這份對“非語言表達”的好奇,會(hui) 跨越山海,最終在新加坡的學習(xi) 中轉化為(wei) 對心理學的深刻理解。
在這裏,曾經用“排除法”選專(zhuan) 業(ye) 的迷茫女孩,如今將零散的“人性拚圖”,拚成屬於(yu) 自己的職業(ye) 地圖。本期訪談,走進一位心理學追光者的蛻變之旅:理想主義(yi) 的微光,如何穿透現實的荊棘。
曲楚喜 2017級VCE校友
本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心理學專(zhuan) 業(ye)
選專(zhuan) 業(ye) ,用排除法叩開心理學之門
“最初選擇心理學,隻是因為(wei) 不想學理工和覺得自己不適合商科。”曲楚喜笑稱自己用的是“逆向排除法”。但看似隨意的選擇背後,藏著對人性探索的深刻興(xing) 趣——高中時,她參加催眠體(ti) 驗工作坊、自閉症兒(er) 童誌願活動,甚至在閱讀《被討厭的勇氣》時體(ti) 會(hui) 到了被心理學“擊中”的感覺。“真正入行後才發現,心理學遠不止微表情和催眠,它需要哲學式的思考,更需要一顆對世界永不疲倦的好奇心。”
給高中生的啟示
警惕“濾鏡陷阱”:心理學≠輕鬆有趣,本科階段的學習(xi) 以理論研究為(wei) 主;
能力匹配:統計是必修課,但對數學要求不高;軟實力例如共情力、洞察力更為(wei) 關(guan) 鍵;
早規劃:若目標是心理谘詢,需做好“本碩博連讀+持續培訓”的長線準備。
留學實錄,在南洋理工,與(yu) 多元文化撞個(ge) 滿懷
“宿舍像開盲盒?” 單人間需搶、公共浴室需適應、空調房靠運氣……曲楚喜調侃南洋理工的住宿是“熱帶生存第一課”。但校園的多元文化讓她著迷——春節與(yu) 馬來同學共舞、印度室友的光腳習(xi) 慣、用“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點海南雞飯。“語言和文化差異最初是壁壘,後來成了觀察人性的天然實驗室。”
留學生存指南
實習(xi) 黃金期:利用暑假積累臨(lin) 床經驗(如相關(guan) 心理治療實習(xi) )
社交破局:主動參與(yu) 誌願社團來破局社交困局
生活彩蛋:新加坡展覽與(yu) 演出豐(feng) 富,“看展、追星、吃遍小販中心”成最佳解壓方式。
職業(ye) 真相,心理谘詢師的理想與(yu) 現實
“國內(nei) 心理谘詢行業(ye)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曲楚喜直言行業(ye) 的矛盾——大眾(zhong) 仍存病恥感,認為(wei) 有病才需要看心理醫生,市場魚龍混雜,甚至被“玄學導師”攪局。她以自身經曆剖白:本科畢業(ye) 難對口就業(ye) ,多數同學轉行HR;若想深耕,需熬過“學曆+經驗”雙重門檻。“在新加坡,谘詢師必須碩士起步,且要與(yu) 本地人競爭(zheng) 語言和身份優(you) 勢。”她說道。
然而,曲楚喜也看到了行業(ye) 的潛力和希望。隨著社會(hui) 對心理健康的關(guan) 注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年輕一代,更願意敞開心扉,接受專(zhuan) 業(ye) 幫助。“這是一個(ge) 需要耐心和堅持的領域,但也是一個(ge) 充滿意義(yi) 的方向。”她補充道。中華文化中“以人為(wei) 本”的理念與(yu) 心理谘詢的核心不謀而合,她希望未來有機會(hui) 將國外學到的專(zhuan) 業(ye) 知識與(yu) 中華文化的智慧相結合,為(wei) 國內(nei) 的心理健康事業(ye) 貢獻自己的力量。
給追夢者的建議
學曆不是護身符:國內(nei) 心理行業(ye) 規範體(ti) 係待持續完善,從(cong) 業(ye) 者需堅持學習(xi) 、積累口碑。
雙學位謹慎選:心理學+商科或成雞肋,不如直接錨定目標;
地域選擇:歐美心理學行業(ye) 成熟,可留居不易;新加坡、中國香港機遇較多。而祖國內(nei) 地文化環境熟悉,發展空間大,利於(yu) 專(zhuan) 業(ye) 紮根與(yu) 個(ge) 人施展才華。
成長答案,心理學教會(hui) 我”不評判“
“學心理學最大的收獲,是學會(hui) 了用‘為(wei) 什麽(me) ’代替‘憑什麽(me) ’。”曲楚喜分享了一個(ge) 轉變——“很多事情可能它背後有一些原因,我會(hui) 更願意想要去探究它背後的原因是什麽(me) ,而不是著急去給它貼一個(ge) 標簽,或者給它下一個(ge) 定義(yi) 。”放下標簽,才能看見人間。“另外一方麵是學習(xi) 心理學的理論的時候,也會(hui) 對自己更了解,這是因為(wei) 心理學的研究就是在在理解人的思想,以及行為(wei) 過程,在那個(ge) 過程中也會(hui) 發現,自己變得更加理解自己。
同時她推薦劇集《捫心問診》和書(shu) 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稱這些作品“讓人在別人的故事裏,照見自己的影子”。
她的鬆弛感哲學
書(shu) 籍影音:偏愛中國台灣獨立樂(le) 隊;推薦閱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本書(shu) 主要是講述心理谘詢的過程,也探討了心理谘詢的各種議題;
誌願日常:帶特殊兒(er) 童登山、畫畫;“陪伴本身就是治愈”;
終極理想:希望用專(zhuan) 業(ye) 撕掉‘有病才谘詢’的標簽。
曲楚喜的心理學之路,是一場理性與(yu) 感性的博弈,也是一次對自我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心靈遠征。她的故事告訴我們(men) :選專(zhuan) 業(ye) 從(cong) 不是一錘定音,而是在試錯中靠近熱愛;留學的意義(yi) 也不僅(jin) 是學曆鍍金,而是學會(hui) 在多元中自洽。或許正如她所言:“真正的成長,是放下評判,永遠對世界保持追問的勇氣。”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