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了一個(ge) 奇怪的現象:轉軌國際學校的家庭中,不少家長自覺地避開IB課程。
我們(men) 曾做過關(guan) 於(yu) 國際課程選擇的調查,數據顯示,約有78%的家庭表示不會(hui) 給孩子考慮IB課程,而“隻給孩子考慮IB課程的家庭”占比僅(jin) 為(wei) 4.5%。
為(wei) 什麽(me) 大家不給孩子選擇IB課程?詢問之後,他們(men) 給出的答複基本一致:太難!
“一個(ge) 是國際教育的天花板,一個(ge) 是中國教育的天花板,IB和高考到底哪個(ge) 更難?”這是擇校菌最近看到一個(ge) 有趣的討論。
從(cong) 某種程度來講,這相當於(yu) 一個(ge) 偽(wei) 命題。因為(wei) 二者的側(ce) 重點、評估方式、考試內(nei) 容完全不一樣。
高考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IB更注重孩子的綜合評估。IB評價(jia) 孩子更全麵、也更抽象,學生需要具備高度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時還要展示出創新、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
單論對知識學習(xi) 和掌握的深度,高考肯定是最難的。
比如在數學學科方麵,高考數學的知識點通常更深,需要大量練習(xi) 才能取得高分。而IB數學雖然涉及大學知識點,但其深度更多體(ti) 現在思維和應用上。高考數學則主要考察學生對基礎數學知識和應用能力的掌握程度,強調計算技能、解題能力和應用能力。
簡而言之,高考數學注重解題技巧和計算能力,而IB數學則更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側(ce) 重點完全不一樣。
高考課程和IB課程的學習(xi) 內(nei) 容、選科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
目前,國內(nei) 大部分省份進行了高考改革,高中不再像以前隻有2種選擇,要麽(me) 選文,要麽(me) 選理(文科:語數外+政史地;理科:語數外+物化生)。
新高考下,學生對學科的選擇比以前更加靈活。比如山西、河南、陝西、內(nei) 蒙古、四川、雲(yun) 南等省份實施“3+1+2”的選科模式,而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東(dong) 、海南等6省市則是“3+3”的選科模式。
無論是哪種選科模式,最終萬(wan) 變不離其。結合大學專(zhuan) 業(ye) 招生和未來就業(ye) 方向,理科方麵,物化、化生不分家,文科方向往往必選政治,而政史基本分不開。所以最終給到孩子可選擇的方案,很難超過3種。
我們(men) 再看一下IB課程。
IBDP由六大學科組和三門核心課程組成。三門核心課程分別是:知識論文)、拓展論文和創意服務(CAS)。六大學科組分別為(wei) :語言與(yu) 文學研究、語言習(xi) 得、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數學、自然科學、藝術。
所有IBDP文憑項目學生必須在規定的六個(ge) 學科組中每組選一門課程進行學習(xi) ,其中三個(ge) 高等級、三個(ge) 初等級,每門科目的最高分數為(wei) 7分(共計6門),再加上“拓展論文、知識論文、創意服務”的3分,IBDP的總分數為(wei) 45分。
可以看出,孩子在IB裏麵學習(xi) 的知識麵很廣,學科選擇麵也很廣,IB 強調跨學科學習(xi) 和綜合素質培養(yang) 由此顯現。
寫(xie) 在最後:
IB和高考課程是兩(liang) 個(ge) 完全不同的課程體(ti) 係,二者對學生的培養(yang) 標準、評估方式完全不同,而且學習(xi) 的內(nei) 容和選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因此兩(liang) 者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
所以當給孩子考慮國際化學校時,我們(men) 家長應該做好充分的了解和思想準備。
擇校菌遇到不少這類家庭:
他們(men) 在選擇國際化學校時,依舊跳脫不出“傳(chuan) 統思維”——反複強調知識傳(chuan) 授和考試成績,隻用看得見的“孩子掌握知識的程度”去衡量國際化學校辦學水平。
然而,國際化學校教育則注重個(ge) 性化教育,強調培養(yang) 學生的思維方式、創新創造力和全麵發展,而這些無形的素養(yang) ,家長卻很難發現和評估。
於(yu) 是,家長與(yu) 學校之間的衝(chong) 突和矛盾立即顯現。
每個(ge) 家庭對學校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有的想要尋找注重教學、管理嚴(yan) 格的學校;而有的家庭,則尋求注重孩子個(ge) 性發展、培養(yang) 全麵素養(yang) 的學校。
國際學校的選擇從(cong) 來都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適合孩子成長的學校,才是最好的。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