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zhong) 所周知,IBDP滿分為(wei) 45分,但是IB學生並不是在5月或者11月IB大考中取得優(you) 異成績就能獲得滿分成績。因為(wei) IB外部考試成績+IB內(nei) 部評估(IA)+EE/TOK+完成CAS項目=IBDP滿分(45分)!
如果EE+TOK成績不合格,那麽(me) 學生基本上無法獲得IBDP文憑。EE寫(xie) 作已經夠讓人頭疼了,有“哲學玄學”之稱的TOK更是讓IBDP學生們(men) 聞風喪(sang) 膽!
現在IBO公布了2024 May TOK 題目。2024年5月TOK題目該如何破題呢?(以下內(nei) 容僅(jin) 供參考)
2024年5月TOK題目公布!
IBO公布了2024年5月TOK題目,具體(ti) 如下:
①Is subjectivity overly celebrated in the arts but unfairly condemned in history?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he arts and history.
② How can we reconcile the opposing demands for specializ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mathematics and one other area of knowledge.
③ Nothing is more exciting than fresh ideas, so why are areas of knowledge often so slow to adopt them?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he human sciences and one other area of knowledge.
④ Do we underestimate the challenges of taking knowledge out of its original context and transferring it to a different context?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wo areas of knowledge.
⑤ Do we need custodians of knowledge?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wo areas of knowledge.
⑥ Are we too quick to assume that the most recent evidence is inevitably the strongest?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one other area of knowledge.
那麽(me) 2024年5月TOK題目如何破題?
抓本質,破題TOK!
Is subjectivity overly celebrated in the arts but unfairly condemned in history?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he arts and history.
問 在藝術中主觀性是否被過度地讚揚而在曆史中卻被不公平地譴責?請參考藝術和曆史展開你的回答。
這個(ge) 題目涉及TOK課程中的主要思想流派。這兩(liang) 個(ge) AOK 的 TOK 教學要點可能可以歸結為(wei) :一切都是藝術,它隻是藝術家想要創造的任何東(dong) 西,而曆史總是有偏見的,因為(wei) 勝利者總是書(shu) 寫(xie) 所有曆史。
本題目可以“主觀性”的角度切入,讓我們(men) 直接對比在藝術和曆史中,“主觀性”的呈現方式以及所處的地位。
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帶入了自己的個(ge) 人視角和情感體(ti) 驗,才會(hui) 創作出一幅幅展現高超藝術技巧和審美的名作。可是,在藝術中是否有一些東(dong) 西並不屬於(yu) 主觀的?那這些東(dong) 西可能是什麽(me) ?
主觀性的定義(yi) 可以是一個(ge) 人的觀點、情感、想法。這與(yu) TOK 的價(jia) 值觀理念密切相關(guan) 。哪些價(jia) 值觀和誰的價(jia) 值觀決(jue) 定了藝術的創作(在各種背景下)、藝術如何被感知以及藝術的接受度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好問題。
對於(yu) 更多關(guan) 於(yu) 藝術的非傳(chuan) 統例子,想一想博物館如何選擇展示哪些藝術,是什麽(me) 構成了諾貝爾文學獎等獎項的優(you) 秀藝術,或者為(wei) 什麽(me) 有些藝術被認為(wei) 比其他藝術更昂貴?是否有係統的方法來思考我們(men) 的主觀性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yu) 藝術?是否真的過度頌揚主觀性,或者僅(jin) 僅(jin) 是理解當今信息海洋中豐(feng) 富的藝術知識的必要性?
從(cong) 曆史角度,我們(men) 應該關(guan) 注曆史方法如何從(cong) 其根源的偏差失敗中恢複過來。主觀性實際上是否為(wei) 我們(men) 生產(chan) 和解釋曆史知識的方式增加了價(jia) 值?無論我們(men) 多麽(me) 努力地保持客觀,我們(men) 都會(hui) 使用自己的觀點、感受和情緒來渲染我們(men) 所經曆的事件。
但這些我們(men) 本身所經曆的事件本身不就是曆史嗎?曆史的主觀性以一種近乎陳詞濫調的方式告訴我們(men) 更多關(guan) 於(yu) 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們(men) 的信仰和價(jia) 值觀,這是言語無法表達的。
在曆史和藝術討論中,學生應該更多地關(guan) 注這些 AOK 的方法論以及它們(men) 如何實現 AOK 的目的。主觀性在這些 AOK 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它們(men) 的方法也反映了這一點。
在藝術主觀性的明顯意識中,其產(chan) 生知識的方法是由主觀性定義(yi) 的。在曆史學中,方法是識別主觀性的隱蔽影響,然後產(chan) 生盡可能真實的知識。你可以看到兩(liang) 者的目標不同,因此其處理主觀性的方式也不同。
不要陷入將討論過多集中在示例上的陷阱,而是概括到AOK中主觀性如何體(ti) 現的模式以及他們(men) 對主觀性的處理是否有問題這點上來。
How can we reconcile the opposing demands for specializ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mathematics and one other area of knowledge.
問 在知識的產(chan) 生過程中,我們(men) 可以如何兼顧對特化的需求和對泛化的需求這兩(liang) 種對立的需求? 請參考數學和另外一個(ge) 知識領域展開你的回答。
以此標題撰寫(xie) 論文時,至關(guan) 重要的是在引言中明確定義(yi) 專(zhuan) 業(ye) 化和泛化的含義(yi) 。不要使用字典定義(yi) ,因為(wei) 這是一篇TOK論文,你需要根據這兩(liang) 件事在知識生產(chan) 方麵的不同,給出一個(ge) TOK版本的專(zhuan) 業(ye) 化和泛化定義(yi) 。以這種方式明確界定兩(liang) 者將為(wei) 你對兩(liang) 者之間的和解過程進行細致入微的討論奠定堅實基礎。
這個(ge) prompt暗示了對專(zhuan) 業(ye) 化和泛化知識的相互競爭(zheng) 的需求,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目標是專(zhuan) 業(ye) 化而不是泛化,你可能無法以同樣的方式產(chan) 生知識。因此,這為(wei) 你選擇示例和構建討論提供了一個(ge) 對比點。
記住,競爭(zheng) 需求的想法是一個(ge) 假設,而不是問題提出的論證。應該關(guan) 注選擇的示例如何展示一種平衡雙方利益並達到“中間立場”的方法,而不是爭(zheng) 論專(zhuan) 業(ye) 化或泛化的彼此兼容。
Nothing is more exciting than fresh ideas, so why are areas of knowledge often so slow to adopt them?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he human sciences and one other area of knowledge.
問 沒有什麽(me) 比新穎的想法更讓人興(xing) 奮的了,但為(wei) 什麽(me) 知識領域采納它們(men) 的速度卻通常如此之慢? 請參考人文科學和另外一個(ge) 知識領域展開你的回答。
從(cong) 某種程度上來說,很難去批評事情進展緩慢。畢竟,像行為(wei) 經濟學這樣的新發現代表了特定 AOK 中研究方式的根本範式轉變。很多時候,新的想法需要“發酵”,以便隨著時間的推移來檢驗其真實性。即使我們(men) 正在根據新想法對我們(men) 生產(chan) 知識的方式做出重大轉變,但這也需要時間。
直到現在,我們(men) 仍然依賴強有力的理性假設來使經濟模型發揮作用。雖然此類行為(wei) 的心理學已得到充分研究,但將其應用到經濟環境中可能還沒需要時間檢驗。也就是說,重要的是要考慮這些新想法是如何產(chan) 生的,它對現有知識有什麽(me) 影響,以及我們(men) 產(chan) 生未來知識的方式。新想法隻是新知識,但附加的含義(yi) 是它對AOK中的現有知識有一定影響。
它可能會(hui) 改變我們(men) 如何看待當前的知識,或者我們(men) 如何根據特定的發現進行研究。
在大體(ti) 遵循科學方法的人文科學AOK中,大家可以從(cong) 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進步觀中得到一些啟發。他認為(wei) ,在“常規科學”時期,我們(men) 在一個(ge) 總體(ti) 模型的假設下取得了漸進的進展,但到了某個(ge) 時刻,我們(men) 注意到這種模型的不完善之處的積累,導致了新的範式新的想法,從(cong) 根本上來說,改變我們(men) 科研的方式。
然後我們(men) 經曆了一場科學革命,對我們(men) 需要遵循什麽(me) 樣的模型進行辯論和決(jue) 定,直到每個(ge) 人最終接受新的範式並返回到正常的科學發展時期,從(cong) 而使知識不斷得到微小改進,直到另一個(ge) 範式轉變再次發生。
雖然你不需要在 TOK 論文中展示如此深奧的哲學知識,但關(guan) 於(yu) 每個(ge) AOK如何處理此類觀點都是有助於(yu) TOK寫(xie) 作的。例如,與(yu) 自然科學相比,由於(yu) 在可複製性和確證研究方麵存在困難,因此很難無可辯駁地發現人文科學中的虛假之處。
Do we underestimate the challenges of taking knowledge out of its original context and transferring it to a different context?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wo areas of knowledge.
問 我們(men) 是否低估了將知識從(cong) 其原始情境中提取出來並將其轉移到一個(ge) 不同情境中去的挑戰? 請參考兩(liang) 個(ge) 知識領域展開你的回答。
第4個(ge) 題目需要學生反思知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現代社會(hui) ,知識是人們(men) 解決(jue) 問題的重要工具,這就要求知識具有可遷移性。隻是具有可遷移性當然是非常理想的狀態。可是,對知識可遷移性的強調讓我們(men) 忽略背後一個(ge) 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有些知識在“轉移”(transferring)的過程中,可能會(hui) 遇到非常多的挑戰和困難。
在知識領域,我們(men) 需要格外注意知識脫離其原始背景所帶來的後果。其中比較最近的一個(ge) 例子就是新冠醫療手段對於(yu) 不同種族的作用,比如Nature Africa發布的一篇文章《Applying the right healthcare tools in global populations》就明確表示,“COVID-19 大流行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表明針對白人或西方人群優(you) 化的醫療工具、方法和幹預措施在其他種族或健康環境中並不同樣有效。”(例子僅(jin) 供大家借鑒參考)
Do we need custodians of knowledge?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wo areas of knowledge.
問 我們(men) 需要知識保管人嗎?請參考兩(liang) 個(ge) 知識領域展開你的回答。
TOK學生以前可能沒有聽說過“知識保管人”(custodians of knowledge)這個(ge) 詞,其實這個(ge) 詞的概念相對容易理解。它可能是知識的保護者,保存知識的人,他們(men) 為(wei) 子孫後代保存知識,可以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資源和途徑,保管一些知識的專(zhuan) 業(ye) 人士。比如考官學家,檔案管理員,(文獻)數據庫的維護者。然而,從(cong) 消極的角度來看,這個(ge) 詞也可能代表知識的“看門人”。
對知識的意識形態“保護”也可以被視為(wei) 從(cong) 一開始就防止某些形式的知識成為(wei) 知識的一種方式。這就需要IB學生去思考,這些“知識保管人”會(hui) 利用自己的權力壟斷知識嗎?
這兩(liang) 個(ge) 對比為(wei) TOK論文提供了有趣討論,特別是在考慮每個(ge) AOK 如何擁有不同形式的知識保管人以及他們(men) 如何以不同方式“把關(guan) ”或“保護”知識時。
建議在撰寫(xie) 論文時選擇兩(liang) 個(ge) 截然不同的 AOK,兩(liang) 個(ge) AOK重視不同事物。雖然比較不是TOK論文的要求,但可以讓你對問題有更細致的理解,從(cong) 而使你的文章更具反思性。例如,我們(men) 剛剛證明了藝術是相對主觀的,而科學則不那麽(me) 主觀。因此,這會(hui) 影響“知識保管人”在每個(ge) AOK 中需要扮演的角色。
Are we too quick to assume that the most recent evidence is inevitably the strongest?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one other area of knowledge.
問 我們(men) 是否過快地認為(wei) 最新的證據必然就是最有力的?請參考自然科學和另外一個(ge) 知識領域展開你的回答。
很多學生會(hui) 以這種方法回答這個(ge) 題目。那就是結合從(cong) 所選知識領域的本質出發,反思證據存在的條件,再進行論證。
回答這個(ge) 問題的框架是:給出一個(ge) 例子說明新穎的證據何時被接受並產(chan) 生突破性影響,另一個(ge) 例子說明此類證據存在問題和爭(zheng) 議。對選擇的第二個(ge) AOK重複這種結構的論證,最後,你的TOK論文將獲得4個(ge) 對比示例。
建議大家梳理出示例所代表的每個(ge) 知識領域(AOK)以及一般知識的含義(yi) 和影響。
對於(yu) 這個(ge) prompt,大家很容易陷入關(guan) 於(yu) 為(wei) 什麽(me) 某件事是真的或為(wei) 什麽(me) 某件事是假的是欺騙大眾(zhong) 的爭(zheng) 論。這不是本文的重點。你應該避免詳細討論示例的細節,而是去證明示例如何反映更廣泛的自然科學方法(同樣適用於(yu) 對於(yu) 第二個(ge) AOK),這些方法鼓勵或阻止我們(men) 認為(wei) 新證據總是最好的假設。最好是能夠關(guan) 注 AOK 本身背後的方法並回答問題。
對自然科學 AOK 的一些有趣的補充可能是曆史(特別關(guan) 注修正主義(yi) 以及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曆史事件進行不同的解釋)、數學(方法論如何不同以及數學中是否存在“錯誤”),甚至是人文科學(稍微有點困難)。
TOK是IBDP核心科目,TOK成績高低關(guan) 係著大家能否獲得3分核心科目成績以及獲得IBDP文憑!大家要多加關(guan) 注TOK哦~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