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本科課程設置模式分析

美國高等教育為(wei) 全社會(hui) 各行各業(ye) 培養(yang) 合格人才, 課程設置不僅(jin) 僅(jin) 是專(zhuan) 業(ye) 知識的教學,還包括對諸多人文要素的高度重視和通識教育的大力推行。

基於(yu) 此種願景,美國大學課程體(ti) 係在悠久的曆史中發展成為(wei) 獨具特色的4種類型,流行於(yu) 不同的美國大學校園。

要理解美國本科的課程體(ti) 係,首先要理解美國本科教育的精髓,就是美國本科教育一直強調的“通識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Liberal Arts Education,直譯過來應該叫做文理教育,但通識教育,則更能夠直接呈現其特色。

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著眼於(yu) 學生身體(ti) 、道德和智力的和諧發展,致力把學生培養(yang) 成為(wei) 全麵發展的人,即有全麵的知識、廣闊的視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養(yang) ”的人。

美國大學本科課程設置主要可以分為(wei) 四種模式:

分布必修型課程體(ti) 係(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核心課程體(ti) 係(Core Curriculum)

開放課程體(ti) 係(Open Curriculum)

名著課程體(ti) 係(Great Books Program/Curriculum)

這幾種課程體(ti) 係各有不同,但同時也都呈現了美國本科通識教育為(wei) 主體(ti) 的共同特點:重視通識教育,注重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也強調課程設置的個(ge) 體(ti) 化和國際化。

01、分布必修型課程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分布必修型課程(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是目前美國最受歡迎的課程設置模式,據美國學院與(yu) 大學協會(hui) 統計(AAC&U),約有70%的美國大學采用這種模式。

在分布必修型課程設置模式下,學校要求學生必須研修指定的學科領域,通常包括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hui) 科學等主要領域的科目,並且對各領域內(nei) 至少應修習(xi) 的課程門數(或最低學分數)都有規定。

分布必修型課程設置模式包括分布必修課程、主修課程和輔修課程三個(ge) 部分:

  • 必修課程對實現通識教育十分重要,分布於(yu) 某幾個(ge) 學科領域,一般占課程總數的1/4或1/3;

  • 主修課程是學生在某個(ge) 學科領域必須修習(xi) 的課程,占課程總數的1/3;

  • 輔修課程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xing) 趣、愛好選擇的課程,一般占課程總數的1/5。

所有學生必須要選修外語及寫(xie) 作相關(guan) 課程。

分布必修模式的課程設置主要是幫助培養(yang) 專(zhuan) 才與(yu) 通才相結合的人才,學生除了主修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之外,也需要對其他領域的基本知識能夠有所了解,而不局限於(yu) 專(zhuan) 業(ye) 知識範疇。

對於(yu) 跨學科的必修要求,也是為(wei) 了幫助培養(yang) 學生的批判意識和精神。

代表學校: 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巴納德學院、康奈爾大學、達特茅斯學院等

耶魯大學

耶魯非常重視本科教育,所有的教授都開設了本科生的課程,每年有65個(ge) 以上的係和項目為(wei) 本科生提供超2,000門課程。

學術氣氛極其友好活躍,這在那些不關(guan) 注基礎教學的研究型大學裏是難以想象的。

雖然耶魯十分尊重傳(chuan) 統教育,但對學生沒有設置特定的課程要求,也沒有所謂的核心課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寬鬆的選課製度。

耶魯要求學生的學習(xi) 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有深度,即學生要學習(xi) 專(zhuan) 業(ye) 課;有廣度,即學生要進行三個(ge) 領域(即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社會(hui) 科學)和三種技能(寫(xie) 作、定量推理、外語)的學習(xi) 。

在耶魯,入門級的課程通常是一些大型講座,還有一些由研究生主持的小型討論課。在學期最開始的兩(liang) 周裏,學生可以去試聽各種不同的課,最後決(jue) 定上哪些課。

耶魯要求學生對於(yu) 一門外語有中等級別的掌握,所以每個(ge) 學生至少要學一個(ge) 學期的外語,根據個(ge) 人學習(xi) 情況,再確定是否需要多學一到兩(liang) 個(ge) 學期。

02、核心課程體係Core Curriculum

美國高校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是為(wei) 本科生提供的以共同知識為(wei) 核心的課程設置,它不等同於(yu) 專(zhuan) 業(ye) 課程,而大多數為(wei) 一些跨學科課程,重視培養(yang) 學生的綜合知識和思辨能力,加強人文、道德、藝術和邏輯方麵的培育。

這些核心課程的設置也是通過多年的改革、醞釀和探索,才得以實施,並且期望通過這些博雅教育課程,培養(yang) 學生成為(wei) 具有批判思維、世界視野、倫(lun) 理情操和負責任的公民。

核心課程體(ti) 係(Core Curriculum)綜合了傳(chuan) 統獨立學科中的基本內(nei) 容,麵向所有學生提供共同的一套知識背景,要花費學生差不多一學年的時間完成。它包括:

一組專(zhuan) 為(wei) 全校學生接受通識教育而設置的核心課程;

一組主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任課教師來自不同係科、學術基礎深厚的優(you) 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與(yu) 研討課並重。

雖然核心課程體(ti) 係看起來與(yu) 分布必修型課程體(ti) 係有些相似,但後者課程多為(wei) 某一學科領域的入門課,而核心課程強調的是培養(yang) 學生學習(xi) 知識的能力,所以核心課程多以某一社會(hui) 問題或者學科問題為(wei) 基礎、多學科交叉為(wei) 組織形式。

代表學校: 哈佛大學、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芝加哥大學、紐約大學等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的核心課程包括下麵九大方麵,每個(ge) 方麵在大一大二都要選滿規定的學分。

  • 文學(Literature Humanities)):世界文學概論,要求學生從(cong) 荷馬、西塞羅等古希臘、羅馬文學家一直念到艾略特、伍爾芙等當代文學作品。

  • 現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通常安排在二年級學習(xi) ,時間一年。課程通常介紹西方政治、倫(lun) 理、宗教、社會(hui) 思想等方麵曆史沿革與(yu) 現實問題。

  • 藝術(Art Humanities):介紹西方藝術史,通常在一年級或二年級學習(xi) 。

  • 音樂(le) (Music Humanities):西方音樂(le) 鑒賞及音樂(le) 史,通常一年級或二年級學習(xi) 。

  • 外語(Foreign Language):學生起碼掌握一門外語。一般學習(xi) 4個(ge) 學期,也可通過一定的測試證明達到同等的水平。

  • 邏輯與(yu) 修辭(Logic and Rhetoric):一般在一年級學習(xi) 1個(ge) 學期。課程通常要求學生學會(hui) 在批判性、創造性地思考問題的同時,以自己的語言清晰地進行口頭及書(shu) 麵的表述。

  • 世界主要文化(Maior Culture):亞(ya) 洲、非洲及拉丁美洲主要文化與(yu) 文明的曆史沿革與(yu) 現實問題。

  • 體(ti) 育(Physical Education):所有學生要修4個(ge) 學分的體(ti) 育課,除了完成各種課內(nei) 要求的體(ti) 育項目外,每一個(ge) 哥大學生都必須通過遊泳考試或提交一份“大學健康服務”的免修書(shu) 否則不予畢業(ye) 。

  • 科學(Science):學生要選三門數、理、化、生物等科學課程(至少9個(ge) 學分)。在一個(ge) 係內(nei) 至少學習(xi) 2門課程或者學習(xi) 2門跨係課程;第3門課程必須來自一個(ge) 不同的係;完成2個(ge) 學期數學課程的學生,第3學期不必學習(xi) 計算機科學或統計學。

核心課程是哥倫(lun) 比亞(ya) 學院本科教育的核心部分。要求每一個(ge) 本科生在大學的前兩(liang) 年修完這一係列的核心課程。為(wei) 了完成核心課程的要求,學生必須要先修四門基本課:文學人文、現代文明、藝術人文和音樂(le) 人文,然後完成世界主要文化、科學、外語、作文和體(ti) 育等課程。

核心課程的存在是為(wei) 哥大本科學生提供共同的學術體(ti) 驗,並發展他們(men) 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擴展知識結構。

這些課程的內(nei) 容跨越曆史、地域,文化以及學科或係科的界線,旨在培養(yang) 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並為(wei) 他們(men) 打下寬廣的人文與(yu) 科學方麵的知識基礎。

同時,由於(yu) 通識教育課程是本科生第一年和第二年的主課和基本課程,教學方法不僅(jin) 有課堂教學,還有小組討論、課後學習(xi) 任務和作業(ye) 報告,通過嚴(yan) 格的教學要求和訓練要求,使學生能夠真正領悟和應用所學到的通識教育知識。

03、開放課程體係Open Curriculum

美國大學的“開放式課程”奉行的是自由教育的理念,主張並鼓勵學生在本科階段可以盡可能探索更多的專(zhuan) 業(ye) 領域,這種課程體(ti) 係幾乎沒有硬性規定,沒有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以及基本要求(General Requirements)的束縛。

開放課程體(ti) 係幾乎沒有硬性規定學生必須選擇哪些課程,學生可以選擇任何自己想學或者感興(xing) 趣的領域。這樣的做法是為(wei) 了貫徹自由教育的理念,鼓勵學生們(men) 在本科學習(xi) 階段可以探索學習(xi) 更多的領域,同時也給予追求精鑽的學生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開放性課程並不意味著沒有學分的要求,一些開放式課程的大學會(hui) 讓學生提供一份關(guan) 於(yu) 學業(ye) 的提案或論文,學生還需要選擇專(zhuan) 業(ye) 方向並申報,如果不達到專(zhuan) 業(ye) 的最低要求,也是無法畢業(ye) 的。

代表學校: 布朗大學、阿默斯特學院、維克森林大學、羅切斯特大學、維思大學、史密斯學院等

布朗大學

布朗大學采用的開放式課程體(ti) 係框架起源於(yu) 1960年代美國社會(hui) 的文化與(yu) 政治變革。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盛行,來到布朗讀書(shu) 的學生日益多樣化,給校園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和不同的視角。

布朗大學相比其他學校更自由的地方在於(yu) ,它的本科隻設有一個(ge) 文理學院,所以選課沒有任何院係的限製。布朗對於(yu) 學生具體(ti) 學什麽(me) ,以什麽(me) 順序學,怎麽(me) 學,都不作要求。

要從(cong) 布朗畢業(ye) 需要滿足以下幾個(ge) 最低要求:

  • 至少完成30門課程;

  • 必須修完一個(ge) 專(zhuan) 業(ye) (方向)的課程;

    必須在大一和大二兩(liang) 年間修一門,大三和大四兩(liang) 年間再修一門寫(xie) 作課程,並展現出良好的寫(xie) 作能力;

  • 必須完成八個(ge) 學期的學習(xi) 。

此外,如果你想學的專(zhuan) 業(ye) 學校不開設,學校也充分允許你有自己的想法。

學生必須在大三開始之前,在院係教師(講師級別以上)的指導下完成並提交一份Proposal,說明自己在專(zhuan) 業(ye) 學習(xi) 上的計劃,獲得學校課程委員會(hui) 的批準後方可開始學習(xi) ,最後以“獨立方向”(Independent Concentration)專(zhuan) 業(ye) 畢業(ye) 。

為(wei) 保證這種自由探索的製度不受到傳(chuan) 統評分的限製,布朗設置了獨特的打分標準:

1)布朗官方不提供GPA,成績單隻顯示你上過的課程和拿到的成績。

2)顯示在成績單上的課程都是你至少獲得及格及以上成績的課。如果最後沒有及格,也就是NC(No Credit),隻會(hui) 在內(nei) 部成績單上看到你掛科的記錄,而外部成績單上則不會(hui) 顯示你上過這門課。隻需要悄悄重修,便可彌補失敗的遺憾。

3)你有權對任何一門課選擇A/B/C/NC(No Credit)的傳(chuan) 統評分模式,或者是 S/NC (Satisfactory / No Credit,即通過/未及格,隻要總分及格就都顯示為(wei) S)。

許多大學都有這兩(liang) 種模式,但有非常嚴(yan) 格的限製。比如,杜克大學要求每個(ge) 學年使用S/NC打分係統的課程不能多於(yu) 1門。再比如,耶魯大學對於(yu) 使用S/NC的課程不給算學分。布朗則是唯一一個(ge) 對S/NC不給予限製的學校。

在這種機製下,大家會(hui) 有足夠的勇氣去跳出自己熟悉的領域,去擁抱任何新的可能,發現真實的自我,這就是開放式課程的精髓所在。

04、名著課程體係Great Books Curriculum

名著課程,也稱“巨著課程”(Great Book), 更接近於(yu) 古希臘時期的貴族教育,主張學生具有淵博的學識。

名著課程體(ti) 係對學生沒有主修要求,隻為(wei) 學生設計了一套必讀的名著教材,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從(cong) 哲學、文學、史學、政治學到自然科學、藝術、宗教全覆蓋。作者也都是聞名世界的大家,如柏拉圖、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黑格爾、馬克思等等。

宗教課程在美國博雅教育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國多所著名的大學,比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在創校之初都以培養(yang) 傳(chuan) 教士為(wei) 目的,在其後數百年的演變中,雖然其使命和願景已經完全改變。

但這些名校一直將宗教課程作為(wei) 培養(yang) 學生身心全麵發展的核心,培養(yang) 學生的價(jia) 值追求,關(guan) 懷世界的視野,尊重生命以及人性尊嚴(yan) 等。事實上,美國大部分的私立大學都將宗教、哲學以及曆史和人文課程作為(wei) 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課程。

雖然實行範圍比較小,但是名著課程作為(wei) 一種崇尚精神追求的課程模式,也贏得了一些大學的青睞。除了最具代表性的聖約翰學院外,美國許多大學的課程中也包含此類課程體(ti) 係。

例如:聖母大學的“Program of Liberal Studies”、波士頓學院的“Perspectives Program”以及聖奧拉夫學院的“Conversation”項目等等。

代表學校: 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自1937年起開始采用名著課程體(ti) 係,是目前美國少有的全麵實行該體(ti) 係的大學。

聖約翰學院的學生,大學四年將被百餘(yu) 位名家的二百多部著作包圍,包括文學作品、學術著作以及學術論文等。

一年級學生以學習(xi) 古希臘名著為(wei) 主;二年級學生則主要研讀古羅馬、中世紀和文藝複興(xing) 時期的經典著作;三年級學生主要研讀16世紀和17世紀的思想家的著作;到了四年級,就集中於(yu) 18、19世紀以及當代一些名家的著作。

美國大學無可替代的優勢

1、注重通識教育

在高等教育領域,美國是通識教育的發源地,20世紀上半期科南特在哈佛大學的課程改革使“通識教育”在美國名聲鵲起,如今,通識教育在美國高等教育領域已成為(wei) 一種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

正如各個(ge) 大學在其目標陳述中表達的“通識教育在加深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度的同時拓寬學生所學知識的廣度”,哈佛大學也在其“紅皮書(shu) ”《自由社會(hui) 中的通識教育》中強調:“把學生培養(yang) 成為(wei) 知識全麵、視野廣闊、教養(yang) 博雅和人格完整的人。”

2、注重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在各類美國大學中,無論是課程的類型、選課的方式,還是教師授課的形式,都給學生留有較大的選擇餘(yu) 地。同一類別課程為(wei) 學生提供多種課程,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需要或愛好的課程。

正是基於(yu) 這種自由的學術氛圍,在中國大學並不常見的轉專(zhuan) 業(ye) 甚至轉學,或者學生們(men) 第一年先廣泛了解各個(ge) 領域,然後大二後再選專(zhuan) 業(ye) ,在美國大學都是稀鬆平常的事。

3、強調課程設置的國際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hui)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指出:“高等教育結構擁有利用國際化來填補‘知識空白’和豐(feng) 富各國人民及各種文化之間對話的很大優(you) 勢”,報告還將“國際合作”首次列為(wei) 大學基本職能之一。

美國大學相信包容並鑒賞本國以外的人類文明,才能正確對待本土文化,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

美國大學在構建各自的課程設置模式時都將其作為(wei) 一項重要內(nei) 容,如布朗大學課程設置中有“美國文化”、“非洲研究”、“中東(dong) 研究”,杜克大學的課程設置中有“拉丁美洲研究”、“意大利人”、“羅馬尼亞(ya) 人”,而哈佛大學則設有“當代視角的文化中國”、“法國革命:原因、過程和結果”、“非洲資本主義(yi) 的危機”等等。

美國大學的自由學術氛圍與(yu) 尊重個(ge) 體(ti) 獨特性,每年都吸引著世界各國的留學生爭(zheng) 相奔赴。雖然同學們(men) 對理想的大學生活有不同的定義(yi) ,但美國大學各具特色的課程體(ti) 係卻能為(wei) 每個(ge) 人提供同樣廣闊的成長舞台。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2年USACO決賽名單出爐 超90%都是華人!

下一篇

AMC12競賽如何成功晉級AIME、5%或1%?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