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機構編輯部老師分享海外最新2025崗位製博士項目信息,希望能幫到正在申博的同學們(men) ~
目錄
1.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2.新加坡國立大學
3.新南威爾士大學
4.麻省理工學院
5.香港中文大學
01、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學校名稱: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所在國家:德國
所需專(zhuan) 業(ye) :物理、地球科學等
獎薪情況:獎學金
截止時間:2月17日
學校介紹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hui) ,全名為(wei) 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學會(hui) ,是德國領先的科研學術組織之一,也是國際上最具規模、威望和影響力的政府資助自治科學組織之一。學會(hui) 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11年成立的威廉皇家學會(hui) ,並在1948年9月以著名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重新命名。總部設在慕尼黑,目前擁有83個(ge) 研究所,雇員總數達12000人,並且每年接待約9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座科學家、博士後和學生。學會(hui) 研究涉及物理、工程技術、生物醫學、基礎科學等眾(zhong) 多研究領域,一直致力於(yu) 國際前沿與(yu) 尖端的基礎性研究工作。
項目/導師介紹
學院很高興(xing) 宣布招聘一名研究員,負責史前和曆史時期土地利用的表征,並將其應用於(yu) 動態地球係統建模。該全職職位為(wei) 期最多3年,工作地點位於(yu) 德國耶拿。土地利用與(yu) 城市化共演化係致力於(yu) 研究城市(及其非城市部分)、土地利用與(yu) 地球係統之間的長期互動。潘特羅波紀項目的重點是重建前殖民和殖民時期在前西班牙帝國熱帶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特別關(guan) 注尚未充分研究的菲律賓群島,並探索這些變化是否可能引發前工業(ye) 時期的地球係統反饋,影響區域和全球尺度。成功的候選人將在項目及其成果中扮演核心角色。候選人將負責將基於(yu) 考古學、曆史學和古環境學的多學科土地利用模型融入地球係統模型,以確定前工業(ye) 時期人類活動和土地組織的變化如何影響土壤侵蝕、降水、溫度,甚至大氣成分。
申請人要求
具有地球科學、地理學、地球係統建模、氣候科學、數學、物理學或相關(guan) 學科的博士和碩士學位。具有地球係統模型(全球氣候和/或植被模型)實踐經驗,和/或有整合多學科數據集的經驗,能夠將土地利用估算值納入動態地球係統模型。優(you) 先條件:在熱帶地區的分析經驗;有考古學、曆史學和古環境數據集的經驗,能識別這些數據集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蓋重建中的優(you) 缺點;對將地球係統、物理學和氣候科學方法應用於(yu) 考古學、曆史學和民族學記錄和背景充滿熱情;在氣候科學或人類土地利用影響的傳(chuan) 播方麵具有外聯技能,能夠向非學術觀眾(zhong) 傳(chuan) 達信息。
提交材料
請通過學院的在線申請係統以英文形式提交申請,材料包括求職信、簡曆(不超過3頁)、與(yu) 職位相關(guan) 的最多10篇出版物清單以及相關(guan) 證書(shu) ,https://www.mpg.de/23974216/postdoctoral-research-fellowship-land-use-climate-and-earth-system-modeling。你還需要求三位推薦人提交推薦信,推薦人應獨立提交他們(men) 的推薦信,發送至career@gea.mpg.de。
獎學金/薪資
薪酬將根據公共服務薪資標準(TVöD),按候選人的資格和經驗確定,最高為(wei) 13級。你還將享有年度獎金、30天假期。
截止日期
2025年2月17日。
02、新加坡國立大學
學校名稱:新加坡國立大學
學校排名:QS8
所在國家:新加坡
所需專(zhuan) 業(ye) :能源
獎薪情況:全額獎學金
學校介紹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簡稱“國大”,不僅(jin) 是新加坡的學術驕傲,也是全球頂尖大學中的一顆明珠。成立於(yu) 1905年,最初以海峽殖民地與(yu) 馬來亞(ya) 聯邦政府醫學院的名義(yi) 啟航,經曆了多個(ge) 重要發展階段。最終在1980年,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合並,形成了如今的輝煌新加坡國立大學。作為(wei) 亞(ya) 洲大學聯盟、亞(ya) 太國際教育協會(hui) 、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Universitas 21大學聯盟和環太平洋大學協會(hui) 的成員,NUS在工程、生命科學、生物醫學、社會(hui) 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都擁有世界級的研究聲譽。
項目介紹
替代能源係統實驗室(AESL)是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機械工程係能源與(yu) 生物熱係統研究領域的一支研究團隊。該團隊由Palani Balaya副教授領導,致力於(yu) 通過開發鋰離子和鈉離子電池材料以及納米結構太陽能電池,以學術為(wei) 基礎,解決(jue) 未來能源需求。實驗室位於(yu) 陽光明媚的新加坡島內(nei) ,由多元文化背景的研究人員和學生組成,充滿多樣性和活力。更多信息,請訪問實驗室主頁:https://blog.nus.edu.sg/aesl/
導師介紹
Dr. Palani Balaya在從(cong) 印度海德拉巴中央大學(1987-1993)獲得固態離子學領域的學位後,加入了印度班加羅爾的印度科學研究所(1994-1996)擔任研究助理,並研究絕緣材料的熱特性。隨後,他進入位於(yu) 印度孟買(mai) 的大學間聯盟擔任科學家(1996-2001)。2001年至2006年,他以客座科學家的身份加入德國斯圖加特的馬普固態研究所,從(cong) 事納米離子學領域的研究。2007年,Dr. Palani Balaya加入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yu) 工程學院機械工程係擔任助理教授。自2014年起,他在NUS擔任副教授。他的研究領域包括開發鋰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例如用於(yu) 電動車快速充電的鋰離子電池,以及用於(yu) 微電網和太陽能住宅的鈉離子電池。他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太陽能研究所的創始成員之一。Dr. Balaya曾擔任《固態電化學雜誌》(Journal of Solid-State Electrochemistry)電池、燃料電池及電容器專(zhuan) 題編輯(2013-2017)。目前,他是《國際應用陶瓷技術雜誌》(Wiley,自2022年起)的副主編,《國際陶瓷》(Ceramics International,Elsevier,自2022年起)和《電池》(Batteries,MDPI,自2022年起)的編委會(hui) 成員。2019年,他被意大利世界陶瓷科學院選為(wei) 院士,並被選為(wei) 美國陶瓷學會(hui) (ACerS)院士。2016年,他被認定為(wei) ACerS全球大使,2015年獲得ACerS全球之星獎以及印度陶瓷學會(hui) 庫爾賈分會(hui) 的Late Shri Har Mahandar Singh Chhatwal紀念獎,2021年獲得印度陶瓷學會(hui) M.G. Bhagat紀念講座獎。2011年,Dr. Balaya代表新加坡擔任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的協調主編,負責撰寫(xie) 《可再生能源和氣候變化減緩特別報告》。目前,他是美國陶瓷學會(hui) 工程陶瓷分會(hui) 的主席。至今,他在國際會(hui) 議和研討會(hui) 上發表了超過100次主題演講(包括全體(ti) 會(hui) 議、主旨演講及邀請演講),發表學術文章111篇(截至2022年12月2日,穀歌學術顯示h指數為(wei) 47,引用次數約為(wei) 9527次),並有多項專(zhuan) 利獲得授權。他與(yu) 工業(ye) 界緊密合作,推動學術研究向技術應用的過渡,並於(yu) 2021年創辦了SgNaPlus.Pte.Ltd公司,將鈉離子電池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wei) 商業(ye) 產(chan) 品。
聯係方式
若你有興(xing) 趣加入學院,請聯係mpepb@nus.edu.sg。
獎學金/薪資
有意攻讀博士學位的潛在候選人,請探索以下資助選項:新加坡國際研究生獎學金(SINGA);A*STAR研究生獎學金(AGS);總統研究生獎學金(President’s Graduate Fellowship);NUS研究獎學金(NUS Research Scholarship)。
03、新南威爾士大學
學校名稱:新南威爾士大學
學校排名:QS19
所在國家:澳大利亞(ya)
所需專(zhuan) 業(ye) :電化學
獎薪情況:全額獎學金
學校介紹
新南威爾士大學,創建於(yu) 1949年的頂級公立研究型大學,位於(yu) 澳大利亞(ya) 悉尼。作為(wei) 國際著名的研究型大學聯盟成員,積極參與(yu)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國際科技大學聯盟和Universitas 21,為(wei) 全球學術界和科研領域做出卓越貢獻。校訓“Scientia Manu et Mente”(實踐思考出真理)體(ti) 現了對知識與(yu) 實踐結合的追求。知名校友包括前澳大利亞(ya) 總理斯科特·莫裏森、著名政治家保羅·基廷以及知名企業(ye) 家施正榮等,他們(men) 的成就充分展示了新南威爾士大學的教育質量和學術聲譽。
項目/導師介紹
Dipan博士自2019年底以來,一直擔任新南威爾士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兼任機械與(yu) 製造工程學院)的高級講師(相當於(yu) 副教授)。他的研究經驗和專(zhuan) 長涵蓋了電化學、電化學能量儲(chu) 存、固態化學、材料科學以及能量材料中的結構-功能關(guan) 係等領域。Dipan獲得了印度班加羅爾的印度理工學院(IISc.)的碩士學位,隨後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與(yu) Reinhard Nesper教授合作完成博士學位,並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與(yu) Linda F. Nazar教授一起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2015-2016年,他共同創辦並領導了Salient Energy的研發工作,這是一家基於(yu) 他的博士後研究的衍生公司。從(cong) 2017年到2019年底加入UNSW之前,他是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材料係的研究小組負責人,並獲得了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hui) 的著名Ambizione Fellowship獎學金支持。到2024年底,Dipan與(yu) 他的同事和合作夥(huo) 伴Priyank Kumar博士共同創辦了初創公司"ZenQuo",旨在開發可充電的水性鋅電池並實現商業(ye) 化。更多信息,請訪問實驗室主頁:https://sites.google.com/view/unsw-lbri/home
招收對象
大學提供了一些具有挑戰性且令人興(xing) 奮的博士和碩士研究項目,涉及電化學儲(chu) 能技術領域的研究。具體(ti) 請參見學院的研究部分,https://sites.google.com/view/unsw-lbri/research
申請方式
在申請學位課程時,你隻需表示希望被考慮為(wei) UNSW獎學金候選人,並選擇你首選的獎學金申請輪次,https://www.unsw.edu.au/research/hdr/application
獎學金/薪資
大學為(wei) 國內(nei) 外高等學位(研究生)研究人員提供多項獎學金。這些獎學金包括年度津貼(37,684澳元,2024年標準)、學費、差旅費用和補貼等。
04、麻省理工學院
學校名稱:麻省理工學院
學校排名:QS1
所在國家:美國
所需專(zhuan) 業(ye) :語言
學校介紹
麻省理工學院(MIT)坐落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市,是全球科技研究領域的璀璨明珠。自1861年成立以來,MIT就以其卓越的科研和教育質量贏得了世界的尊敬。無論你是在科學、工程、經濟還是管理領域,這裏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MIT的名氣不僅(jin) 僅(jin) 來自於(yu) 它那令人豔羨的研究設施和資源,更在於(yu) 它對全球性挑戰的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醫療保健、人工智能等熱點話題都在MIT的關(guan) 注範圍內(nei) ,學校致力於(yu) 用創新的科技和前沿的研究推動社會(hui) 的進步。
項目/導師介紹
Ted(Edward)Gibson,1962年出生於(yu) 加拿大多倫(lun) 多。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頓的皇後大學就讀,主修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雙專(zhuan) 業(ye) 。1984年下半年,我休學參加了在洛杉磯舉(ju) 辦的奧運會(hui) ,代表加拿大隊參加無舵手四人賽並獲得第七名。之後,我於(yu) 1986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計算機語音與(yu) 語言處理的碩士學位,並於(yu) 1991年在卡內(nei) 基梅隆大學取得計算語言學博士學位。
Ted研究人類語言的各個(ge) 方麵,包括詞匯、結構以及跨多種語言的特性。主要使用行為(wei) 數據進行研究:分析人們(men) 的言語表現以及他們(men) 在簡單實驗中的表現。曾與(yu) 亞(ya) 馬遜地區的兩(liang) 個(ge) 土著群體(ti) 合作——巴西的Pirahã人,研究數字認知方麵的內(nei) 容,以及玻利維亞(ya) 的Tsimane’人,研究顏色詞匯標記問題。
更多信息,請訪問實驗室主頁:https://tedlab.mit.edu/
申請人要求
有意申請博士後職位的人員請直接聯係我,並描述你的研究背景和興(xing) 趣。我希望實驗室保持較小的規模,因此目前並未積極招募新成員。不過,我致力於(yu) 促進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多樣性。因此,如果你屬於(yu) 代表性不足群體(ti) (包括種族和民族少數群體(ti) 、女性以及來自社會(hui) 經濟弱勢背景的個(ge) 人),並對加入實驗室感興(xing) 趣,請隨時與(yu) 我聯係。我也歡迎與(yu) 我的研究興(xing) 趣一致並可通過外部資助支持的新研究方向的想法。
聯係方式
egibson@mit.edu
05、香港中文大學
學校名稱:香港中文大學
學校排名:QS36
所在國家:中國香港
所需專(zhuan) 業(ye) :計算機、材料等
獎薪情況:全額獎學金
學校介紹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成立於(yu) 1963年,是一所具有全球視野的前瞻性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以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結合、中西結合為(wei) 使命。香港中文大學數學係在教學和研究方麵享有盛譽。國際知名教授多位,並獲得諸多獎項和榮譽。畢業(ye) 生在學術界和工業(ye) 界都很成功。
項目/導師介紹
Jizhou Li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係副校長助理教授。憑借數學和工程學背景,Li博士長期致力於(yu) 跨學科影像科學領域的研究,在光學、X射線和電子顯微鏡等多種影像技術的方法學與(yu) 應用方麵不斷取得突破。他的研究旨在推動多個(ge) 科學領域的邊界,促進跨學科研究與(yu) 發現的加速。同時,他也注重研究成果在工業(ye) 領域的實際影響,確保其轉化為(wei) 切實可行且可量化的成果。
Li在Science、Nature、Nature係列期刊等國際頂級期刊和會(hui) 議上發表了超過40篇經同行評審的論文。他曾獲得多項來自IEEE和SIAM的榮譽,包括IEEE信號處理學會(hui) 和醫學與(yu) 生物工程學會(hui) 的兩(liang) 項最佳會(hui) 議論文獎,以及IEEE計算機學會(hui) 的CVPR最佳論文獎提名。他是IEEE高級會(hui) 員。
更多信息,請訪實驗室主頁:https://jizhou.li/
招收對象
學院正在招聘對影像科學領域充滿高度自我驅動力的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員。成功的候選人將有機會(hui) 參與(yu) 人工智能、X射線顯微鏡、計算影像和電池材料科學交叉領域的有影響力項目。潛在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於(yu) :基於(yu) 計算的高級顯微鏡開發,包括X射線和電子顯微鏡;電池診斷與(yu) 建模的圖像處理與(yu) 數據分析;成像逆問題的可解釋解決(jue) 方案開發;電池的原位與(yu) 操作表征。
資格要求
博士生職位:數學、物理、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或相關(guan) 領域的學士或碩士學位;出色的書(shu) 麵和口頭溝通能力;對跨學科研究有強烈興(xing) 趣;具備以下任一領域的紮實背景者優(you) 先:計算數學、圖像處理、X射線光學或材料表征。博士後研究員職位:相關(guan) 領域的博士學位;在X射線顯微鏡和電池研究方麵有豐(feng) 富經驗;發表過高質量研究論文;能夠在跨學科團隊中協作工作。
申請方式
請通過郵件(lijz@ieee.org)向Jizhou Li教授提交以下申請材料:陳述研究興(xing) 趣和相關(guan) 經驗的求職信;個(ge) 人簡曆。
申請審核將立即開始,並持續至職位填滿。建議盡早提交以獲得充分考慮。
申請TIPS-研究計劃
撰寫(xie) 一份研究計劃時,需要涵蓋研究的背景、目標、方法、預期成果、時間安排等。
1.研究標題
人工智能的先進影像技術在電池材料表征中的應用與(yu) 優(you) 化
2.研究背景
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電池材料在能源存儲(chu) 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高效、精準地表征和診斷電池材料的內(nei) 部結構及化學反應過程,對於(yu) 提升電池性能、延長壽命以及推動下一代能源技術具有重要意義(yi) 。影像科學技術,提供了獨特的非破壞性分析能力。然而,傳(chuan) 統成像方法在數據獲取和分析方麵仍麵臨(lin) 技術瓶頸,如數據處理複雜性高、成像速度與(yu) 精度的權衡以及逆問題求解的可解釋性限製。人工智能與(yu) 計算影像的結合,尤其是在圖像處理與(yu) 建模方麵,展現出解決(jue) 這些問題的巨大潛力。
3.研究目標
優(you) 化X射線和電子顯微鏡的圖像處理算法,提升成像分辨率和速度。
建立基於(yu) AI的數據分析框架,推動電池材料的精準診斷和表征。
設計可解釋的深度學習(xi) 模型,提升影像數據的物理一致性與(yu) 可靠性。
研究動態成像技術,實現電池材料在真實工作條件下的實時監測。
4.研究方法
高級顯微鏡開發:構建基於(yu) 深度學習(xi) 的成像重建模型,結合多尺度和多模態影像數據,提高成像精度與(yu) 效率。設計優(you) 化的X射線光學係統,與(yu) 計算影像算法協同提升成像能力。
圖像處理與(yu) 數據分析:開發適用於(yu) 電池診斷的自動化圖像處理管道,涵蓋圖像分割、特征提取和異常檢測等任務。利用機器學習(xi) 算法,構建電池材料化學反應過程的動態模型。
成像逆問題求解:探索結合物理模型和深度學習(xi) 的混合方法,提升逆問題解的物理可解釋性。通過理論分析與(yu) 數值模擬,優(you) 化算法在高噪聲數據環境下的穩定性。
實驗驗證與(yu) 應用:使用實驗室現有設備(如X射線顯微鏡)對算法性能進行驗證。在電池材料的實際應用場景中,評估所開發方法的實用性與(yu) 可靠性。
5.預期成果
提升高分辨率影像技術的性能,推動影像科學領域的技術進步。
建立一套高效的電池材料表征方法,為(wei) 新能源技術研究提供新的工具。
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高影響力論文,並形成可應用於(yu) 工業(ye) 領域的解決(jue) 方案。
6.時間安排
第1-5個(ge) 月:文獻調研,算法開發,建立研究基礎。
第6-12個(ge) 月:優(you) 化影像處理算法,初步實驗驗證。
第13-20個(ge) 月:開發逆問題解決(jue) 方法,提升模型可解釋性。
第21-36個(ge) 月:結合實際數據進行測試,完成研究成果總結與(yu) 論文撰寫(xie) 。
以上就是機構編輯部老師分享的2025崗位製博士最新項目信息。想要申請的小夥(huo) 伴要開始著手準備啦!希望能幫助到正在申博的同學~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