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麻省理工學院招生辦主任馬特·麥克蓋恩
首先學生是否與(yu) MIT的使命和文化相匹配。強調協作性,帶動大家共同解決(jue) 問題,而不是單幹。希望學生不僅(jin) 可以展現個(ge) 人能力,還能展現學生在學術項目及課外活動上考察與(yu) 他人合作的能力。
MIT的校訓是Mind and Hand,知行合一,所以MIT的教育理念是既有想法,就是理論,同時也要有行動,動手實踐。
敢於(yu) 冒險,能夠采取行動,這些是招生官希望在申請人身上能夠看到的特質。
在MIT,學生錄取後麵對的是整個(ge) 學校,所有的學生入學的時候都沒有選定專(zhuan) 業(ye) 。學校想找到那些在任何專(zhuan) 業(ye) 項目下都可以成功的學生。
大學第一年,學校讓學生接觸學校各種各樣的項目,其中有一些對學生來說是很熟悉的領域,他們(men) 高中的時候接觸過,比如數學、生物和文學。
MIT也有這些學科,但還有很多MIT提供的東(dong) 西,是學生以前沒怎麽(me) 接觸過,比如材料物理學、核工程和語言學等,這些都是在麻省理工很重要的領域。
不過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沒有接觸過,因此學校讓學生去學習(xi) 所有這些不同的學科,讓學生弄清楚如何利用他們(men) 的技術、天賦和興(xing) 趣來研究所有這些學科的任何課題。
所以新生不需要決(jue) 定自己想要做什麽(me) 。其實從(cong) 某種層麵來說,還沒有確定自己的方向是更好的一件事。
因為(wei) 在MIT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我們(men) 希望學生可以盡可能多的去探索,鼓勵學生去參加合作性的研究項目。這些項目通常由學校的教授或是教員領頭,不過全組的人都會(hui) 貢獻其中,來學習(xi) 阿茲(zi) 海默症,來發展自動化無人駕駛汽車,來創造下一代的國際互聯網。
MIT希望學生們(men) 走到一起,分享他們(men) 的想法和天賦,共同合作。相信當人們(men) 走到一起來解決(jue) 問題時,這才是達到MIT解決(jue) 問題這個(ge) 使命的最好方式。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