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交大密院關(guan) 停的消息在教育圈裏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家長群裏也有人問:這是不是因為(wei) 美國政局變化,比如川普上台導致的?更重要的是,其他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像昆山杜克、上紐、浙大UIUC 等)會(hui) 不會(hui) 被波及?我也一直在關(guan) 注這些問題。
其實,密大和交大終止合作的直接原因並不複雜。去年9月,美國國會(hui) 發布的一份報告,點名了幾所中美高校合作項目“助推中國軍(jun) 事技術發展”,雖然沒有直接提到交大密院,但把它和類似項目放在一起討論,難免讓人神經緊張。緊接著,去年10月,密院幾名中國學生因為(wei) 在美國軍(jun) 事基地拍照,被指控從(cong) 事間諜活動。事件疊加後,密歇根大學的合作就岌岌可危了。
尤其是在所謂的“間諜”事件發生不久,密歇根州長Whitmer就公開呼籲密大終止和交大的合作,並建議立法禁止用州政府資金支持這類項目。政治壓力之下,密大自然難以繼續堅持。說到底,這次關(guan) 停也許並不是新總統上台後的“政策調整”,更像是一種對政治壓力的快速回應。
那麽(me) ,上紐和昆杜會(hui) 不會(hui) 步交大密院的後塵?我個(ge) 人覺得可能性不大。畢竟,學校的“性質”不同。上紐、昆杜在國內(nei) 都是獨立法人大學,而交大密院隻是上海交大係統內(nei) 的一個(ge) 學院。從(cong) 法律層麵來說,關(guan) 一所獨立法人大學和撤掉一個(ge) 學院是兩(liang) 碼事,前者牽涉的機製和利益要複雜得多。
對上紐、昆杜這種體(ti) 量和定位的院校,要“一關(guan) 了之”並不現實。而交大密院作為(wei) 交大的一部分,確實更容易受到整個(ge) 環境的波及。
再看專(zhuan) 業(ye) 設置。交大密院的本科專(zhuan) 業(ye) 集中在電子與(yu) 計算機工程、材料科學、機械工程等“敏感領域”。在當下的中美關(guan) 係大背景下,這些專(zhuan) 業(ye) 無論技術還是應用層麵,都顯得過於(yu) “敏感”。根據24 屆學生的統計,214名畢業(ye) 生中有 153人赴美深造,其中 53人選擇了密歇根大學。
換句話說,這個(ge) 項目裏大多數學生去美國學計算機、人工智能、芯片這些關(guan) 鍵技術,很容易成為(wei) 某些政客眼中釘。某種程度上說,這類合作在當前國際環境下,本就有點“樹大招風”。
相比之下,上紐和昆杜的專(zhuan) 業(ye) 設置則“溫和”得多。上紐專(zhuan) 業(ye) 更豐(feng) 富,包括社會(hui) 科學、商科、藝術等;昆杜雖然有理工科,但並沒有集中在過度敏感的領域,因此處在風口浪尖的幾率也更低。至於(yu) 浙大UIUC,和交大密院更像些:同樣是頂尖大學體(ti) 係內(nei) 的合作學院,以工程專(zhuan) 業(ye) 為(wei) 核心。不過,從(cong) 外界觀察到的宣傳(chuan) 和運作上看,浙大UIUC 一直比較“低調”,學生的深造選擇也沒有特別集中在某一所國外院校。
未來會(hui) 怎樣?老實說,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答案。但至少在目前的形勢下,上紐、昆杜這類獨立法人大學,承受的壓力比交大密院這樣的學院要小得多。
當然,不管是“學院”還是“大學”,這些中外合作項目不僅(jin) 僅(jin) 在教育層麵有意義(yi) ,也承載了更多維度的期待。它們(men) 的命運,我們(men) 或許隻能靜觀其變。畢竟,外部環境瞬息萬(wan) 變,再謹慎的預測,也隻能等時間來驗證。希望在這波動的時代裏,這些合作項目能繼續堅守教育初心,為(wei) 學生們(men) 打開更廣闊的世界大門。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