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旨在為(wei) 大家提供更加全麵、深入的導師解析和科研輔導!每期我們(men) 會(hui) 邀請團隊的博士對各個(ge) 領域的教授導師進行詳細解析,從(cong) 教授簡介與(yu) 研究背景 / 主要研究方向與(yu) 成果分析 / 研究方法與(yu) 特色 / 研究前沿與(yu) 發展趨勢 / 對有意申請教授課題組的建議這五個(ge) 方麵,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導師,學會(hui) 科研!
教授簡介與(yu) 研究背景
趙教授現任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我國環境健康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者。2006年獲瑞典烏(wu) 普薩拉大學環境醫學博士學位,2007年加入複旦大學,2018年晉升為(wei) 教授。其學術生涯中,曾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2020年)、上海市公共衛生學科帶頭人(2023年),並獲中國環境科學學會(hui) “何興(xing) 舟青年學術獎”(2017年)等多項榮譽,展現了卓越的科研領導力。
趙教授的研究紮根於(yu) 環境流行病學,聚焦室內(nei) 外空氣汙染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尤其關(guan) 注兒(er) 童呼吸係統疾病的病因機製。其研究團隊依托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平台,整合環境科學、微生物組學、代謝組學等多學科手段,探索環境暴露與(yu) 健康結局的複雜關(guan) 聯。團隊成果在國際頂尖期刊如《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IF=25.7)、《Microbiome》(IF=14.6)、《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F=12.0)等發表,體(ti) 現了研究的前沿性與(yu) 創新性。
學術背景特色:趙教授的研究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與(yu) “技術驅動”雙重屬性。早年通過對山西學校室內(nei) 微生物組的研究(Microbiome, 2021),揭示了城鄉(xiang) 環境差異對兒(er) 童過敏性疾病的影響,這一成果將傳(chuan) 統環境流行病學與(yu) 新興(xing) 組學技術結合,為(wei) 其後續研究奠定了方法學基礎。近年來,團隊進一步拓展至代謝組學、室內(nei) 化學物質暴露評估等領域,形成“環境暴露-微生物組-宿主代謝響應”的全鏈條研究框架。
主要研究方向與(yu) 成果分析
1. 空氣汙染與(yu) 兒(er) 童呼吸道疾病
趙教授團隊通過多中心隊列研究,首次在中國兒(er) 童群體(ti) 中量化了PM2.5及其化學組分(如黑碳)對哮喘、鼻炎的劑量-效應關(guan) 係(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1)。研究發現,孕期PM2.5暴露可通過表觀遺傳(chuan) 調控(如DNA甲基化)影響胎兒(er) 免疫係統發育,且母乳喂養(yang) 可部分抵消汙染物危害。這一成果為(wei) 製定區域差異化的空氣汙染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2. 室內(nei) 微生物組與(yu) 健康效應
在標誌性研究《Indoor bacterial, fungal and viral species and functional genes i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Microbiome, 2021)中,團隊采用宏基因組測序技術,首次係統揭示了城鄉(xiang) 學校微生物組的功能差異:農(nong) 村學校富集丁酸、丙酸代謝通路(與(yu) 抗炎作用相關(guan) ),而城市學校病原微生物豐(feng) 度更高。研究發現,假交替單胞菌屬(Pseudoalteromonas)與(yu) 兒(er) 童喘息症狀正相關(guan) ,短杆菌屬(Brachybacterium)則表現出保護作用。該研究從(cong) 微生物功能層麵解釋了“衛生假說”的分子機製。
3. 環境幹預措施的循證研究
團隊通過隨機交叉試驗證明,佩戴顆粒物過濾口罩可顯著改善老年人心血管功能(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7)。近期研究進一步發現,教室新風係統能降低學齡前兒(er) 童鼻腔炎症因子水平(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9)。這些成果為(wei) 環境健康幹預提供了直接證據。
4. 代謝組學與(yu) 暴露組學的整合
2023年,團隊在《Eco-Environment & Health》發表研究,首次提出“室內(nei) 代謝物-化學物質聯合暴露”模型,發現特定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壬醛)與(yu) 兒(er) 童過敏性鼻炎的關(guan) 聯性強於(yu) 傳(chuan) 統微生物指標。這一發現挑戰了既往以微生物組為(wei) 核心的研究範式,推動環境健康研究向多組學整合方向發展。
研究方法與(yu) 特色
方法學創新
1. 多組學技術整合:團隊率先將宏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與(yu) 暴露組學結合,如通過鼻腔微生物與(yu) 唾液代謝物的聯動分析(Metabolites, 2023),揭示環境暴露影響宿主免疫的跨組學通路。
2. 自然實驗設計:在臭氧暴露研究中(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利用人群地域遷移作為(wei) 自然實驗,通過前後對照設計規避傳(chuan) 統觀察性研究的混雜偏倚。
3. 高分辨率暴露評估:采用個(ge) 體(ti) 化PM1.0、PM2.5實時監測設備,結合GIS空間建模,實現暴露劑量精準量化(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1)。
研究特色
· 人群聚焦精準:以兒(er) 童、孕婦等敏感人群為(wei) 核心研究對象,緊扣“生命早期暴露窗口”理論。
· 城鄉(xiang) 對比範式:通過城鄉(xiang) 學校、家庭環境的對比設計,解析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健康風險變遷。
· 轉化研究導向:注重從(cong) 機製研究向公共衛生幹預轉化,如新風係統優(you) 化、個(ge) 性化防護指南製定。
研究前沿與(yu) 發展趨勢
前沿領域
1. 室內(nei) 微生物組功能解析:從(cong) 物種組成向功能代謝研究深化,探索微生物源性代謝物(如短鏈脂肪酸)對宿主免疫的調控機製。
2.氣候變化的健康應對:研究熱浪、極端天氣事件與(yu) 空氣汙染的協同效應,開發氣候適應性健康預警係統。
3.暴露組學與(yu) 精準預防:構建覆蓋化學物質、微生物、物理因素的全暴露圖譜,結合機器學習(xi) 預測個(ge) 體(ti) 健康風險。
未來方向
· 跨尺度機製研究:整合分子生物學(如單細胞測序)與(yu) 人群流行病學數據,闡明“環境暴露-表觀遺傳(chuan) -疾病表型”的跨尺度機製。
· 智能幹預技術:開發基於(yu) 物聯網的室內(nei) 環境實時調控係統,結合個(ge) 體(ti) 生物傳(chuan) 感器數據實現動態暴露管理。
· 全球健康視角:拓展“一帶一路”國家多中心研究,探索環境健康問題的區域異質性。
對有意申請教授課題組的建議
能力儲(chu) 備建議
1. 學科基礎:
·環境科學/公共衛生背景學生需強化統計學(多變量回歸、混合效應模型)與(yu) 生物信息學技能(宏基因組數據分析流程)。
·生物學背景申請者應補充流行病學研究設計知識,掌握STROBE、MOOSE等報告規範。
2. 技術準備:
·掌握R/Python編程及代謝組學分析工具(如XCMS、MetaboAnalyst)。
·熟悉暴露組學數據處理平台(如Exposome Explorer)。
申請策略
· 研究方向匹配:優(you) 先選擇與(yu) 團隊當前焦點契合的議題,如“室內(nei) 微生物代謝物與(yu) 兒(er) 童免疫發育”“氣候變化下的環境幹預策略”。
· 學術素養(yang) 展示:在申請材料中突出數據分析能力與(yu) 跨學科思維,如展示既往參與(yu) 的隊列研究或組學分析項目。
·團隊文化適應:趙教授團隊屬“鍾揚式科研團隊”,注重協作攻堅與(yu) 實地調研。申請者可提前參與(yu) 環境樣本采集或社區健康調查,積累實踐經驗。
科研素養(yang) 提升
·精讀團隊近三年發表的5篇核心論文,重點關(guan) 注方法學創新部分(如《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中的疾病負擔歸因模型)。
·參與(yu) MOOC課程(如Coursera的“Environmental Health Modeling”),完善暴露科學知識體(ti) 係。
·關(guan) 注國際環境健康學會(hui) (ISEE)年度會(hui) 議動態,把握領域前沿議題。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