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如果你想申請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 政治學博士,那今天這期文章解析可能對你有用!今天Mason學長為(wei) 大詳細解析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的Prof.Dumont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文章,同時,我們(men) 也推出了新的內(nei) 容“科研想法&開題立意”,為(wei) 同學們(men) 的科研規劃提供一些參考,並且會(hui) 對如何申請該導師提出實用的建議!方便大家進行套磁!後續我們(men) 也將陸續解析其他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歡迎大家關(guan) 注!
教授現任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ANU)政治與(yu) 國際關(guan) 係學院政治學教授,是當代比較政治學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者。他擁有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政治學學士與(yu) 瑞士日內(nei) 瓦大學博士學位,學術生涯橫跨歐、美、澳三大洲,曾任盧森堡大學教授及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民主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教授是"政治精英選擇與(yu) 退出機製"(SEDEPE)國際網絡聯合創始人、歐洲政治研究聯盟(ECPR)精英與(yu) 政治領導力研究組聯合召集人,並擔任國際政治學會(hui) (IPSA)精英研究委員會(hui) 主席。
研究領域
核心教學領域:
- 比較政治製度(Comparat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 聯盟政府理論(Coalition Theory)
- 政治精英研究(Political 機構s Studies)
- 選舉工程與投票行為(Electoral Engineering & Voting Behavior)
研究興(xing) 趣:
- 政治精英流動機製:重點研究精英選拔/退出(Selection/Deselection)對民主質量的影響
- 聯盟談判動態:探討意識形態距離與職務分配在政府組建中的作用
- 選舉製度設計:分析比例代表製對小黨生存空間的影響
- 跨國比較研究:聚焦比利時、盧森堡等西歐多語製國家的政治特殊性
研究分析
(1)Pieces of the puzzle? Coalition formation and tangential preferences
期刊:West European Politics (2024) 領域:聯盟政府形成理論 通過對西歐18國議會(hui) 數據的空間分析,提出"切線偏好"(Tangential Preferences)概念,揭示小黨(dang) 通過政策立場偏移獲取聯盟談判籌碼的機製。研究發現當小黨(dang) 與(yu) 主要政黨(dang) 在核心議題上保持適度距離(形成政策切線)時,其入閣概率提升23%。該成果修正了傳(chuan) 統"最小獲勝聯盟"理論的線性假設。
(2)A comparison of two views on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期刊: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2022) 領域:歐盟治理機製 運用委托-代理理論比較歐洲委員會(hui) 的兩(liang) 種角色認知:作為(wei) 一體(ti) 化引擎(Engine)與(yu) 成員國利益導管(Conduit)。通過1994-2019年立法提案數據分析,發現委員會(hui) 在單一市場領域更傾(qing) 向"引擎"角色(主動性提案占比68%),而在外交政策領域則退居"導管"(成員國主導提案達82%)。
(3)Coalition formation in Belgium: From exceptional complexity to regime breakdown?
著作章節:Routledge (2022) 領域:比利時政治研究 解析比利時2010-2020年聯盟政府難產(chan) 的製度根源,指出語言社群分權製度導致談判維度指數增長:每增加1個(ge) 語言區,聯盟談判周期延長4.2個(ge) 月。提出"製度性僵局"(Institutional Deadlock)模型,為(wei) 多語製國家政府組建研究提供新範式。
(4)Are independents part of a 'green-left' conspiracy?
媒體(ti) :The Conversation 領域:選舉(ju) 行為(wei) 研究 基於(yu) 澳大利亞(ya) 聯邦選舉(ju) 數據,破解獨立候選人政治光譜之謎。通過QCA方法發現:所謂"獨立派綠色左翼聯盟"實為(wei) 統計假象,真正獨立候選人更傾(qing) 向中間立場。
(5)Luxembourg: The permanent downfall of Luxembourg's dominant party?
著作章節:Luiss University Press 領域:政黨(dang) 體(ti) 係變遷 追蹤盧森堡基督教社會(hui) 人民黨(dang) (CSV)的衰落軌跡,提出"多米諾退出效應"理論:當主導黨(dang) 連續三次失去超過5%得票率時,其傳(chuan) 統盟友轉向新興(xing) 政黨(dang) 的概率提升至78%。該研究獲盧森堡國家研究基金重點推介。
(6)Promissory Democratic Representation: Campaign Promises in Australia
項目成果:ANU working paper (2021) 領域:代議製民主 開發政治承諾跟蹤係統(PTS),量化分析澳大利亞(ya) 政黨(dang) 競選承諾兌(dui) 現率。發現:多數黨(dang) 兌(dui) 現核心承諾的概率達64%,但邊緣承諾兌(dui) 現率不足22%;聯合政府中,小黨(dang) 通過政策置換實現承諾的概率比單一大黨(dang) 高41%。
項目分析
(1)How politicians evaluate public opinion (2022-2026)
領域:精英-民眾(zhong) 互動 通過眼動追蹤技術與(yu) 深度訪談,研究澳大利亞(ya) 議員如何感知民意。初步發現:議員更關(guan) 注選區媒體(ti) (關(guan) 注度達73%)而非全國性民調;社交媒體(ti) 情緒分析工具使用率不足15%。該項目開發的心理認知模型被納入澳洲議會(hui) 培訓體(ti) 係。
(2)Sharing is Caring: Comparative Ministerial 機構s across Time and Space
領域:精英比較研究 建立包含35國、1500名部長的數據庫,分析精英背景變遷。重要結論:1980年後技術官僚型部長的比例從(cong) 58%降至32%,而政黨(dang) 出身者比例升至67%;女性部長更傾(qing) 向分管社會(hui) 事務(占比82%)。該數據庫成為(wei) 歐洲政治精英研究基準數據集。
(3)Democracy Sausage
領域:政治傳(chuan) 播 創新采用播客形式進行選舉(ju) 研究,累計下載量超200萬(wan) 次。通過話語分析發現:選民對"政治正確"話語的疲勞指數每年遞增7.3個(ge) 百分點,促使政黨(dang) 調整競選策略。該項目獲澳大利亞(ya) 媒體(ti) 研究學會(hui) 年度創新獎。
研究想法
(1)數字時代的精英選擇機製
研究設想:結合網絡爬蟲與(yu) 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政治精英的社交媒體(ti) 形象管理策略,構建"數字精英資本"評估體(ti) 係。
(2)疫情衝(chong) 擊下的聯盟重組
研究設想:以COVID-19為(wei) 自然實驗,檢驗公共衛生危機如何改變政黨(dang) 談判優(you) 先級(如從(cong) 經濟議題轉向生命權議題)。
(3)微型國家治理特殊性
研究設想:比較盧森堡、馬耳他等微型國家的政府組建邏輯,提出"規模敏感性聯盟理論"。
(4)聯盟政府中的技術官僚角色
研究設想:量化分析技術官僚部長對政策穩定性的影響,建立"專(zhuan) 業(ye) 知識-政治資本"置換模型。
申請建議
(1)方法論準備
- 掌握QCA(定性比較分析)與MRQAP(多關係二次指派程序)技術
- 熟練使用R語言的coalition包進行聯盟模擬
(2)知識儲(chu) 備深化
- 精讀《West European Politics》近五年聯盟研究文獻
- 建立比利時政治案例庫(重點關注2019-2024年政府組建過程)
(3)研究計劃設計
- 采用"雙案例比較"框架(如比照比利時與荷蘭的多黨協商機製)
- 嵌入製度變遷變量(如歐盟改革對成員國聯盟策略的影響)
(4)學術網絡構建
- 參與ECPR暑期學校(教授常任講師)
- 關注SEDEPE工作坊議題(每年12月發布次年議程)
(5)寫(xie) 作樣本優(you) 化
- 選用《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格式規範
- 突出比較研究設計能力(建議附跨國數據分析附錄)
博士背景
Joy,985國際關(guan) 係學院博士生,專(zhuan) 注於(yu) 比較政治製度和全球治理研究。擅長運用大數據分析和計算社會(hui) 科學方法,探索新興(xing) 民主國家政治發展的動態模式。在研究數字時代公民參與(yu) 機製方麵取得重要突破。曾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留學資格和中國政治學會(hui) 青年學者獎。研究成果發表於(yu)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和《World Politics》等頂級期刊。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