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如果你想申請香港科技大學 人文學係博士,那今天這期文章解析可能對你有用!今天Mason學長為(wei) 大詳細解析香港科技大學的Prof.Yao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文章,同時,我們(men) 也推出了新的內(nei) 容“科研想法&開題立意”,為(wei) 同學們(men) 的科研規劃提供一些參考,並且會(hui) 對如何申請該導師提出實用的建議!方便大家進行套磁!後續我們(men) 也將陸續解析其他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歡迎大家關(guan) 注!
教授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係副教授、中國語言學中心主任,是漢語方言曆史語法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她於(yu) 2005年獲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博士學位,長期致力於(yu) 粵語語法化機製與(yu) 早期漢語方言比較研究,在Lingua、中國語文等頂級期刊發表論文50餘(yu) 篇。
其開創的"功能-結構-曆史"三維分析框架被國際漢藏語言學會(hui) 納入研究方法指南。教授曾擔任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hui) (IACL)理事,並主導中央研究院"早期漢語方言語法"重大專(zhuan) 項,構建了首個(ge) 跨方言曆史語法數據庫(ECDG)。
研究領域
核心研究方向
- 粵語語法化研究:追蹤虛詞多功能性(如"過"的體標記與比較標記功能)的曆時演變路徑
- 早期漢語方言比較:基於19世紀傳教士文獻重建吳、粵、官話方言語法係統
- 語義-句法接口:揭示方言特殊句式(如粵語雙賓結構與處置式)的認知動因
- 方言接觸理論:量化分析閩、客方言對粵語語法體係的滲透效應
研究分析
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uestion particle me1 in Cantonese
期刊:Lingua (2021)
通過曆時語料分析,重構粵語疑問助詞"咩"的語法化鏈條:否定副詞→反詰標記→純疑問標記(完成於(yu) 1920年代)。提出"語義(yi) 磨損-語用強化"雙向演化模型,修正傳(chuan) 統單向語法化理論。
2. 粵方言和潮汕閩南方言的“X+A+過+Y”差比式
期刊:中國語文 (2020)
證明粵語差比式"X+A+過+Y"源於(yu) 中古漢語"過"的位移隱喻,而潮汕閩南語的平行結構是方言接觸產(chan) 物。建立方言接觸強度指數(DCI),量化顯示潮汕方言受粵語影響程度達63%。
3.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gwo3 in Cantones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ypology
著作章節:Studies in Vietnam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2024)
係統分析"過"的12種語法功能,構建跨方言類型學矩陣。發現粵語"過"的語法化深度比吳語同類虛詞高2.3倍,揭示南方方言存古性梯度差異。
4. 早期吳語、官話、粵語的受事前置現象
著作章節:Grammatical Studies on Early Chinese Dialects (2023)
基於(yu) 《官話指南》《粵語全書(shu) 》等19世紀文獻,量化統計受事前置結構頻率:吳語37% > 粵語28% > 官話15%,證明方言語法革新速率與(yu) 商業(ye) 活躍度正相關(guan) 。
5. 早期漢語方言方所題元的標注
會(hui) 議論文:IACL-28 (2024)
開發方言方所標記自動標注係統(DLMA),對《分韻撮要》等韻書(shu) 的標注準確率達89%,為(wei) 曆史方言研究提供數字化工具。
6. The parametric variation of disposal constructions in early Chinese dialects
工作論文:HKUST Humanities Working Paper Series (2023)
提出處置式參數化理論,用[±受事有定][±施事意圖]四個(ge) 參數矩陣解釋方言處置式差異,被Linguistic Typology期刊收錄。
項目分析
1. 早期漢語方言語法數據庫建設
(2019-2025)
收錄1840-1940年方言文獻3,200萬(wan) 字,建成首個(ge) 支持語法特征檢索的曆史方言語料庫,提供在線可視化分析平台。
2. 粵語多功能虛詞係統研究
(2020- )
基於(yu) 語料庫驅動方法,量化分析"啲""咗""埋"等虛詞的語法化路徑,繪製概率化演變圖譜。發現虛詞語法化存在"功能並存窗口期"(約30年)。
3. 方言接觸與(yu) 語法革新
(2022-2024)
通過粵港澳大灣區語言調查,證明粵語"V+親(qin) "結構的泛化是受客家話完成體(ti) 標記滲透所致,接觸強度每增加10%,語法借用概率上升7%。
研究想法
1. 基於(yu) 數字人文的語法化量化研究
- 路徑:運用BERT模型自動識別曆史文獻中的語法化臨界語境
- 工具開發:構建方言語法化指數(DGI)評估體係
2. 跨方言接觸的動態建模
- 方法:采用社會網絡分析(SNA)量化方言社區的接觸強度
- 案例設計:以粵港澳大灣區移民語言社區為研究對象
3. 瀕危方言語法搶救性研究
- 對象:聚焦香港圍頭話、疍家話等瀕危方言
- 技術:開發方言語法VR沉浸式記錄係統
申請建議
1. 方法論準備
- 必修技能:掌握曆史比較語言學方法(如內部構擬法)、語料庫語言學工具(如AntConc)
- 進階訓練:學習Python自然語言處理庫(NLTK/spaCy)進行曆史文本分析
2. 方言田野調查能力
- 語言要求:粵語達到CEFR B2水平,建議修讀香港大學粵語認證課程
- 實踐積累:參與"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方言調查項目
3. 研究計劃設計
- 切口選擇:建議以"19世紀粵語量詞係統演變"為切入點,關聯教授的語法化研究
- 跨學科融合:引入社會語言學視角分析語法變異的城市化驅動因素
4. 學術成果轉化
- 預研論文:在《語言科學》等核心期刊發表方言語法個案研究
- 數字產品:開發簡易版方言語法標注工具作為能力證明
博士背景
Eamon,985應用語言學博士生,研究領域包括社會(hui) 語用學、翻譯學和比較文學等。曾在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和《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獲得過國家級學術獎項。專(zhuan) 注於(yu) 跨文化交際、語境中的語言使用及其對教學的影響,致力於(yu) 推動語言學和教育學的跨學科融合研究。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