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wei) 大家帶來分享的是從(cong) 國內(nei) 赴新加坡讀書(shu) 的機構學子。我們(men) 一起來看看TA的申請經曆吧!
學生分享
分享一下你在新加坡讀書(shu) 的經曆和體(ti) 驗吧!
我覺得新加坡是一個(ge)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地方。在新加坡求學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體(ti) 會(hui) 到在各種國家和文化下求學的感覺。以我的學校舉(ju) 例 (當然不能代表所有學校),老師在課堂上會(hui) 給學生非常充分的自由來發表觀點 (多見於(yu) 文科),會(hui) 比較類似於(yu) 美國小班教育上的課內(nei) 討論,非常鍛煉我的臨(lin) 場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有比較古板,強調紀律性的老師,像國內(nei) 的教育一樣更注重聽課,並且強調做更多的題目來“應付”考試 (多見於(yu) 理科)。
對於(yu) 那些從(cong) 未經曆或者體(ti) 驗過英美式教育的同學,我覺得新加坡是一個(ge) 寶藏求學之地。但同樣的,這樣的教育體(ti) 製會(hui) 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多數科目 (尤其在JC),主要靠自學。對於(yu) 學習(xi) 方法一般,甚至需要老師督促的同學來說,學習(xi) 可能並不會(hui) 向國內(nei) 那樣按部就班。總而言之,在新加坡求學的這幾年,我學到了很多東(dong) 西,而且新加坡也是一個(ge) 出了名的“跳板”,可以幫助很多人跳到英美的名校。
聊聊你的選校吧!
一般坡黨(dang) 申請都是英美坡 (港) 三申,然後拿新加坡國立“保底”。因為(wei) 很多人並沒有一定要去美國的執念,加上確實牛劍的申請會(hui) 更容易 (一般我們(men) 認為(wei) 的大佬都進了)。抱著試一試不虧(kui) ,進了血賺的心態,大部分坡黨(dang) 的申請策略都是衝(chong) 哈耶普斯麻。我們(men) 學校又限定美國隻能申請8所學校,所以大多數申美黨(dang) 可能都不會(hui) 申請保底校。大概是因為(wei) 受到我們(men) 學校早申請顆粒無收的影響,RD的選校我都偏向於(yu) 選非藤校的理科/科研強校。作為(wei) 一個(ge) 純種STEM理科男生,最後能收到Duke和UC伯克利這兩(liang) 個(ge) offer已經是非常非常幸運的了。
盡管今年的競爭(zheng) 如此激烈,我的學校還是有大藤錄取,像哈佛,斯坦福,麻省….但是同時也有很多手拿牛劍offer的大佬顆粒無收。他們(men) 都是非常優(you) 秀的人,但我覺得區別還是在個(ge) 人形象的塑造上麵以及願不願意所謂的“曲線救國”上麵。AO給不給offer,或者我們(men) 怎麽(me) 選校,有些東(dong) 西都是在一念之間,非常random。所以我覺得還是以一種更佛係的心態度過申請季會(hui) 更好。
關(guan) 於(yu) 了解學校,更多的時候我還是喜歡看YouTube,雖然YouTube個(ge) 人主觀性比較強,但我覺得可以更好地了解學校的生活和氛圍。同時還可以多問問學長學姐獲得他們(men) 的第一手分享。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有一定的主觀性和局限性。如果真的選擇困難症,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看排名吧!雖然大家都口上說排名不重要,心裏麵其實盯得比誰都緊。我們(men) 可能因為(wei) 一個(ge) 教授或者朋友久喜歡上或者討厭上一個(ge) 大學,這其中的不確定因素真的非常多。在我看來,對學術 (科研機會(hui) ,課業(ye) 壓力,選課自由度),生活 (大城市小城市,住宿,吃),客觀因素 (學費,聲望,入學難度) 有基本的了解之後就可以跟著感覺走哈,畢竟喜歡的才是最好的 :)
你是如何探索自己感興(xing) 趣的領域的呢?
我一直都是一名純純理科生,也在很早的時候就被某中介告知:想衝(chong) reach school的話“建議我”曲線救國。當時也是考慮了非常久。所謂的“曲線救國”也並不是說是一定要選擇文科課程,而是選擇一個(ge) 我的興(xing) 趣(比如哲學,心理學,社會(hui) 學)來作為(wei) 申請的主要專(zhuan) 業(ye) 並且設計一些相關(guan) 的活動。當時的我非常不屑,而且也沒有打定主意申請美國,便在我數理的道路上一去不複返了。後來和機構合作,老師們(men) 也充分尊重和鼓勵我在理科方麵的興(xing) 趣。
我基本嚐試了所有理科相關(guan) 的學術競賽活動,包括競賽、科研、建模、丘成桐等等。對我來說,從(cong) 其中任何一項中都學到了很多。以後想走學術路線的同學們(men) ,打好基礎很重要。
同時,我也嚐試參加了一些誌願者活動,一些mental health有關(guan) 的活動和辯論賽。我非常喜歡辯論,特別喜歡找到一個(ge) “奇奇怪怪角度”來解讀辯題的感覺,然後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對於(yu) 理科同學們(men) ,我是很建議嚐試一下辯論賽的,既鍛煉邏輯,又可以從(cong) 自閉刷題看文獻的時間中解放出來一段時間。對於(yu) 誌願者活動,雖然很多人並不是抱著giving back的心態去當誌願者,大多時候是刷刷經曆和時間,但我覺得找到一個(ge) 自己感興(xing) 趣的、能長時間投入的誌願者活動,比如每周兩(liang) 小時這樣,也會(hui) 是一段非常難忘的經曆。
分享一下你的競賽經曆吧!
我同時參加了新加坡的數學和物理的競賽並且都取得了金牌。相對於(yu) 國內(nei) 的競賽來說,新加坡的競賽的難度會(hui) 更低,而且競爭(zheng) 也沒有那麽(me) 激烈。但是新加坡缺少像國內(nei) 那樣成體(ti) 係的競賽訓練模式,所以這裏的競賽更靠自學 (天賦)。那些在競賽中脫穎而出的同學,基本都是出自真心地熱愛競賽並且為(wei) 之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努力。正是因為(wei) 如此,人口不多的新加坡在每年的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上都有一席之地。於(yu) 個(ge) 人而言,競賽其實是一項非常考驗學習(xi) 能力的事情。
對我來說,競賽的經曆讓我在學術上有很大提升。畢竟如果可以解出變態的競賽題目,那麽(me) 課內(nei) 的題目也相對遊刃有餘(yu) 了。但是論競賽在整個(ge) 申請中的性價(jia) 比還是比較低的。如果沒有達到國際金牌的水準 (我有學姐就是靠著競賽的金牌進了MIT),我認為(wei) 競賽很難讓我們(men) 在申請過程中脫穎而出。
其次,各種各樣的競賽層出不窮,各個(ge) 國家可能都有自己的競賽,那麽(me) 在含金量上麵也很難做到保證。最後,競賽的整個(ge) 過程會(hui) 偏向於(yu) 枯燥無味,很難把競賽經曆恰當並且有趣地融入到文書(shu) 的創作中。總不能用一篇小文書(shu) 講述一道幾何題的精妙之處吧?
總結來講,競賽可以當成學有餘(yu) 力的一點小擴展,但除非是天才,不然不是很建議一門心思地在競賽上麵鑽,特別是男生。對於(yu) 喜歡理科的女生來說,競賽的優(you) 勢會(hui) 更大一點。在我們(men) 學校,競賽成績不是非常好的理科女生也能申請到一些很好的學校,不過可能理科男生和女生麵臨(lin) 的競爭(zheng) 還是不太一樣吧。
談談你的科研經曆吧!
我的幾段科研經曆更像是做了好幾個(ge) 小的project,並不能算特別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科研。我在申請季前就嚐試了關(guan) 於(yu) 流體(ti) 力學和深度學習(xi) 方麵的幾個(ge) 課題,研究了一些關(guan) 於(yu) 流體(ti) 的分析 (紙牌的運動軌跡和機翼優(you) 化和氣泡的圖像識別)。這幾段科研更像是我學習(xi) 了某個(ge) 軟件和方法之後,進行一些簡單有趣的嚐試,和真正嚴(yan) 謹的科研還是有不少的距離。
如今大部分申請者都有一段甚至多段科研的經曆,也歸功於(yu) 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背景提升”機構。確實,對於(yu) 一些生化環材比較機械的學科,在實驗室條件充足並且有人指導的情況下,一個(ge) 高中生就可以發很好的文章 (sci)。這其中還不包括可能存在的代寫(xie) ,抄襲的種種不道德行為(wei) 。無論你是做了一個(ge) 月的“臨(lin) 時工科研”還是勤勤懇懇地朝著自己的idea搬磚了兩(liang) 年,最後體(ti) 現在申請材料中的可能都隻是Activity List上的兩(liang) 三句話。站在AO的角度,在這麽(me) 多人都有這麽(me) 一兩(liang) 句的情況下 (很多我認識的人,其實根本沒有投入做科研,但也會(hui) 放一些煙霧彈上去),真的非常難分辨每個(ge) 人科研的付出和價(jia) 值。
所以想要做出能讓你脫穎而出的科研,就要花很多時間專(zhuan) 心投入,通過各種渠道找比較好的實驗室進行實習(xi) ,立誌於(yu) 發比較有含金量的文章,這樣也可以為(wei) 之後讀博/做科研進行一些探索和嚐試。但是很多同學可能並沒有這樣的條件和資源,所以科研的重心可以變成做一些自己感興(xing) 趣的,有趣的嚐試。並不是說一定要有發表文章才是合格的科研,而且為(wei) 了發表文章去發表一些很水的會(hui) 議湊數,我個(ge) 人的想法是覺得這樣反而是得不償(chang) 失的。
文書(shu) 創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麽(me) ?
文書(shu) 這塊多虧(kui) 了Susan老師的幫助。在申請季前,我很難想象我最後的主文書(shu) 寫(xie) 的是和小夥(huo) 伴一起在有空的時候燒燒飯這麽(me) 一個(ge) 經曆。作為(wei) 一個(ge) 理工男,在申請季最重要的就是擺脫那種張嘴閉嘴就是數學的那種刻板印象,所以在這個(ge) 方麵Susan老師確實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
在主文書(shu) 的構思過程中,最大的挑戰還是在選材上麵以及用怎麽(me) 樣的一種方式來寫(xie) 下整個(ge) 故事。這也是我認為(wei) 我需要更多幫助的一個(ge) 地方:同樣的素材和事件,表達方式的不同完全會(hui) 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從(cong) 烹飪的角度來說,沒有一種食材是壞食材,有的隻是不同的搭配方式和烹飪手段。文書(shu) 的創作更像國內(nei) 的語文作文考試,如何寫(xie) 出一個(ge) 引人入勝的故事呢?這其實和傳(chuan) 統英文中的argumentative essays有很大的區別。我原來的語文也不好,再加上這麽(me) 多年不學了,可以說是非常非常得差。在這種情況下,Susan老師的指導和幫助讓我更好更順利地完成了文書(shu) 。But who knows, maybe the art of essay writing is meant to be tedious and torturous.
申請季沒有預料到的事情是?
申請季比想象中的更忙!因為(wei) 新加坡奇葩的學製,導致最後的A考、英國申請和美國申請都基本撞在10、11、12這三個(ge) 月。在這之前還要應付學校的模擬考,準備畢業(ye) 等等。再加上沒有暑假可以用來細細琢磨文書(shu) ,時間上安排不好真的會(hui) 崩潰。對於(yu) 我個(ge) 人來說,雖然心裏總是想著去衝(chong) 牛劍,其實大部分精力還是奉獻給了文書(shu) 。如果一晚上能憋出一篇小文書(shu) 或者一稿主文書(shu) ,就是非常順利了。這也導致了我沒有花特別多的時間去補充我一些學術上的成績和英國的一些準備,導致最後申英並不是很理想。不管活動做的如何精彩投入,先保證GPA吧!沒有GPA自己申請的時候也會(hui) 沒有底氣,而且英國也隻看“GPA”(相對比較學術),不失為(wei) 一個(ge) 好的選擇。
在我壓力很大的時候,我基本都是給自己放假,然後去吃吃吃,因為(wei) 不散散心反而會(hui) 更加焦慮。我一直都比較佛係,所以也沒有出現那種壓力大到崩潰的情況。總是想著,實在不行就讀新加坡大學,研究生還可以有機會(hui) 出國。這也導致有的時候寫(xie) 文書(shu) 上沒有這麽(me) 這麽(me) 用心,因為(wei) 實在是太多了。後來總是Susan老師催著我寫(xie) ,也算是在各種ddl之前,交齊了所有文書(shu) 。
你覺得怎麽(me) 做才能錄取頂尖名校?
和高考的“一考定終身”不同,申請頂尖名校的過程更像是一個(ge) 找工作的過程。最努力,最聰明的學生就一定可以高歌猛進、當上CEO迎娶白富美 (這裏要加一個(ge) 高富帥,因為(wei) 不能默認當上CEO的都是男性) 嗎?其實也不見得。很多時候,錄取總是在我們(men) 的掌握範圍之外的。
如果你碰巧和我一樣是一個(ge) 喜歡STEM (特別是CS) 的男生,那麽(me) 恭喜你選擇了 the hardest path。其實也非常好理解,一個(ge) 有1000人競爭(zheng) 的崗位,和一個(ge) 有20人競爭(zheng) 的崗位,哪個(ge) 更容易進呢?所以有的時候個(ge) 人的選擇其實很大程度上決(jue) 定了你能否進頂尖名校。
同時我也很不喜歡曲線救國。我有個(ge) 學長憑借他對天文學誠摯的熱愛進入了耶魯的計算機係,當然天文一直是他的愛好,但是大家總喜歡未雨綢繆,選擇一個(ge) 非常好找工作的專(zhuan) 業(ye) 。如果真的要學CS,在CMU的體(ti) 驗或許會(hui) 比在Yale好很多,差的可能就是那份光環 (但不得不說,光環也確實重要)。
如果一定要進頂級名校,就去搞競賽吧。我認識的拿國際金牌的坡黨(dang) 都無一例外得進入了名校。但這種破斧成舟的勇氣和萬(wan) 裏挑一的天賦也不是人人都有的,我們(men) 還是看看就好吧。其餘(yu) 的方法,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那麽(me) 一點玄學在裏麵。
有什麽(me) 話想對學弟學妹們(men) 說?
申請季對人真的是一個(ge) 鍛煉的機會(hui) 。很多人都說,admission results do not define u as a person,申請結果並不能定義(yi) 你是一個(ge) 什麽(me) 樣的人。個(ge) 人覺得這是一句有道理的廢話。如果我是一個(ge) 被全聚德的人,有一個(ge) 錄取結果很好的人和我這樣說,我可能真的要打人了。對於(yu) 申請季來說,我覺得應該要有進入名校的勇氣,和準備好被全聚德的心態,以及接受最後結果的姿態。如果你沒有進入你理想的“好”大學,那麽(me) 在申請季者一場遊戲中我們(men) 就是失敗者了,或許是因為(wei) 運氣,或者是因為(wei) 實力。但人生的遊戲不止這一場,輸了這一場下次還可以贏回來的。大家申請季加油!
家長感言
分享一下拿到錄取後的感受吧!
孩子有申請英國牛津數學專(zhuan) 業(ye) ,參加了牛津數學MAT的考試。MAT數學難度相對不高。但他誤錯了二個(ge) 很簡單的選擇題,扣了8分。雖最後MAT88分成績也算不錯,但沒有爭(zheng) 取到筆試上的優(you) 勢。在牛津麵試中過於(yu) 緊張,表現也不是很好。他周圍同學陸續都收到牛劍的預錄取,牛津申請被拒是他申請路上的第一次受挫。而後他美國申請中REA被拒。ED2申請也因家人中有不一致意見又改回到RD申請。
我們(men) 深知男生的理科申請在美國RD錄取中的難度。在等待中,也有擔心美國的申請可能會(hui) 出現“全聚得”的結果,但我們(men) 沒有非常的焦慮和灰心。那時也與(yu) 孩子曾聊起過,申請路上大家能做的隻有盡全力,對於(yu) 結果隻能“成事在天”了。與(yu) 機構一路走來,我們(men) 十分認同他們(men) 的理念,大學的申請隻是一個(ge) 過程,而非終點。無論結果如何,我們(men) 相信孩子後續都有努力的機會(hui) 。即使結果真是“全聚得”,我們(men) 和孩子已十分肯定了機構的付出和努力。
隨時加州係大學的放榜,加州聖地亞(ya) 哥的錄取讓我們(men) 感覺美國的申請已無遺憾,與(yu) 大家一起的努力有了回報。後伯克利的錄取是有讓我們(men) 喜出望外。在美國大學放榜的最後一天,杜克的OFFER是錦上添花的感覺。這些收獲,更是增添了我們(men) 對機構的肯定和感激之情。
有人說起美國本科錄取有點玄學,這道出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對申請結果的影響。孩子在申請過程中會(hui) 碰上一些困擾和需要做出選擇的挑戰。這在當時看來,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機構給了我們(men) 很有效的信息和建議並充分尊重我們(men) 自己的選擇。孩子的成長過程,其中也包括了勇敢做出選擇和對結果的勇於(yu) 接受。
現回顧起來,各個(ge) 因素的影響就十分的清楚起來。機構的專(zhuan) 業(ye) 信息,精益求精的敬業(ye) 態度,對我們(men) 亦師亦友關(guan) 係,讓我們(men) 走過了難忘的申請之路。有機構的陪伴,讓我們(men) 在受挫的時候,也沒有那麽(me) 有慌張失措。在有喜訊時候,能一起慶賀大家共同努力來的收獲。收到滿意的OFFER對孩子來說是一個(ge) 新的起點,前路很長,希望他繼續加油努力。祝願機構再接再勵,再創輝煌。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