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如果你想申請香港城市大學 中國史博士,那今天這期文章解析可能對你有用!今天Mason學長為(wei) 大詳細解析香港城市大學的Prof.CHAN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文章,同時,我們(men) 也推出了新的內(nei) 容“科研想法&開題立意”,為(wei) 同學們(men) 的科研規劃提供一些參考,並且會(hui) 對如何申請該導師提出實用的建議!方便大家進行套磁!後續我們(men) 也將陸續解析其他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歡迎大家關(guan) 注!
導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專(zhuan) 長於(yu) 中國現代思想史研究。他在香港城市大學獲得學士、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並在香港中文大學獲得教育文憑。作為(wei) 當代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和香港曆史領域的重要學者,導師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國民國時期的思想史領域,尤其側(ce) 重於(yu) 章太炎研究、新儒學、五四運動以及近年來的香港曆史研究。
導師還是香港中文大學嶺南文化研究計劃的核心成員,並擔任施普林格出版社《中國文化:連通性、全球性與(yu) 現代性》係列叢(cong) 書(shu) 的聯合編輯。
研究領域
導師的教學和研究領域主要涵蓋以下幾個(ge) 方麵:
- 中國民國時期思想史:特別關注知識分子群體、思想流派及其與政治、社會變革的互動關係。
- 章太炎研究:深入研究章太炎的思想體係、政治立場及其在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獨特地位。
- 五四運動研究:考察五四運動的發生、發展及其在不同地區(尤其是香港)的表現和影響。
- 新儒學研究:關注晚清民國時期儒學的轉型與發展,以及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的重構。
- 香港曆史與文化研究:探討香港的曆史發展、文化特質以及南來文人在香港的活動和影響。
- 冷戰時期東亞區域研究:研究冷戰背景下的東亞政治文化關係,特別是香港在其中的角色。
- 殖民地研究:關注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曆史,殖民管治的特點以及本土意識的形成。
研究分析
1.《再造中華:章太炎與(yu) 五四的一代》(上海人民出版社)
這是導師關(guan) 於(yu) 章太炎與(yu)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關(guan) 係的重要著作。該書(shu) 從(cong) 新的角度審視了章太炎與(yu)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複雜關(guan) 係,挑戰了傳(chuan) 統史學中將章太炎視為(wei) 保守派的簡單劃分。
通過大量史料分析,導師揭示了章太炎對新文化運動參與(yu) 者的深遠影響,重新評估了他在中國現代思想轉型中的關(guan) 鍵作用。該著作被評為(wei) 2019年上海書(shu) 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十大優(you) 秀圖書(shu) "和"中國人文社科創新圖書(shu) 榜"。
2.《家國之間: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
這部著作是導師對五四運動在香港發展和影響的深入研究。作品從(cong) 香港的獨特視角出發,探討了殖民地語境下五四運動的特殊表現形式,分析了民族主義(yi) 思潮與(yu) 本土意識在香港的交織與(yu) 碰撞。該著作榮獲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hui) 科學出版獎和2019年商務印書(shu) 館優(you) 秀圖書(shu) 榜。
3.《文化香港:一座城市的百年流變》(中華書(shu) 局,2024年)
這是導師近期出版的關(guan) 於(yu) 香港文化發展史的重要著作,是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曆史學係創係十周年叢(cong) 書(shu) 的第6卷。該書(shu) 係統梳理了香港文化的百年變遷,展現了香港作為(wei) 中西文化交匯地的獨特性,以及香港文化形成的曆史脈絡。通過對文學、藝術、教育等多方麵的考察,導師勾勒出香港文化從(cong) 殖民地時期到回歸後的發展軌跡。
4.《胡適的訪港之旅與(yu) 在地迴響(1935年)》(清華中文學報,2024年)
這篇與(yu) 吳家豪合著的論文詳細考察了胡適1935年訪問香港的經過及其在香港社會(hui) 引起的反響。論文通過大量史料,重建了胡適訪港期間的活動軌跡,分析了他與(yu) 香港知識界的互動,以及其思想在殖民地香港的傳(chuan) 播與(yu) 接受情況。這一研究不僅(jin) 豐(feng) 富了胡適研究,也為(wei) 理解20世紀30年代香港與(yu) 內(nei) 地知識界的聯係提供了新視角。
5.《中英關(guan) 係與(yu) 殖民管治:金文泰在香港1925-1930》(中華書(shu) 局,2024年)
這部與(yu) 吳家豪合著的專(zhuan) 著聚焦於(yu) 金文泰擔任香港總督期間(1925-1930年)的殖民統治和中英關(guan) 係。通過對大量檔案材料的分析,該書(shu) 揭示了金文泰總督任期內(nei) 香港政治、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複雜圖景,特別是其應對"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等事件的政策和策略,以及這些政策對香港社會(hui) 和中英關(guan) 係的深遠影響。
6.《兩(liang) 代遺民文教理念的殖民地際遇:賴際熙與(yu) 唐君毅》(2024年)
這篇論文比較研究了兩(liang) 代遺民學者——賴際熙與(yu) 唐君毅在香港的文化教育活動和思想。通過對比分析,導師揭示了不同時代背景下遺民知識分子在殖民地香港的生存策略和文化使命,展現了中國傳(chuan) 統知識分子在麵對現代性挑戰時的思想演變和文化實踐。
項目分析
1.《學者外交家:胡適作為(wei) 1920年代中英庚款委員會(hui) 成員》
這是導師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獲得了香港研究資助局人文學及社會(hui) 科學傑出學者計劃的資助。該項目聚焦於(yu) 胡適作為(wei) 中英庚款委員會(hui) 成員的角色和活動,探究他如何在外交和學術之間平衡,以及其在中英文化交流中的貢獻。導師通過發表《胡適出任中英庚款委員始末新探》等論文,已經開始呈現該項目的初步成果,揭示了胡適作為(wei) 學者外交家的多重身份和複雜角色。
2.《白話文在香港的初期發展史(1920-1935)》
這是導師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優(you) 配研究金資助的項目,旨在考察白話文在香港早期發展的曆史。項目關(guan) 注1920年至1935年這一關(guan) 鍵時期,探討白話文運動如何在殖民地香港傳(chuan) 播和發展,本地知識分子如何接受和推廣白話文,以及白話文對香港文學和文化發展的影響。這一研究將填補香港現代文學發展史研究中的重要空白。
3.《嶺南文化與(yu) 世界:晚清至民國時期粵籍文人文化景觀的建構與(yu) 變遷(1821-1949)》
這是一個(ge) 由香港中文大學領導,導師參與(yu) 的協作研究項目,獲得了香港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金的資助。項目聚焦於(yu) 1821年至1949年間粵籍文人的文化活動和思想發展,探討嶺南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構和變遷,以及粵籍文人如何參與(yu) 中國現代化進程和世界交流。導師的貢獻主要在於(yu) 考察南來文人在香港的活動及其對香港文化景觀的塑造。
研究想法
1. 殖民地知識生產(chan) 與(yu) 現代性構建
這一研究方向旨在考察殖民地香港的知識生產(chan) 機製及其與(yu) 現代性構建的關(guan) 係。可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展開:
- 殖民地學術機構與知識網絡:研究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學術機構的創建與發展,考察其如何在殖民體係下形成獨特的知識生產模式,以及這些機構與內地、英國及全球學術網絡的聯係。
- 殖民地報刊與公共知識空間:分析香港報刊如《華字日報》、《工商日報》等在塑造公共知識空間中的作用,探討它們如何在殖民語境下傳播新知識、新思想,促進公共討論。
- 殖民管治知識與本土實踐:研究殖民政府的知識生產(如統計、調查、報告等)如何塑造對香港社會的認知,以及本土知識分子如何回應、挪用或抵抗這些殖民知識。
2. 冷戰文化政治與(yu) 華人社會(hui) 網絡
這一研究方向聚焦於(yu) 冷戰時期東(dong) 亞(ya) 地區的文化政治與(yu) 華人社會(hui) 網絡,特別是香港在其中的樞紐角色:
- 跨國文化組織與意識形態競爭:研究美國亞洲基金會、福特基金會等機構在香港的活動,以及他們與本地文化團體的互動;同時考察"左派"文化組織的活動和影響,分析冷戰意識形態在文化領域的競爭。
- 道德重整運動的跨區域網絡:拓展導師關於道德重整運動的研究,考察該運動如何在香港建立基地,連接東亞各地區,形成跨越意識形態陣營的非政府交流網絡。
3. 遺民、流亡者與(yu) 現代中國知識譜係
這一研究方向以南來香港的遺民和流亡知識分子為(wei) 研究對象,探索他們(men) 在現代中國知識譜係中的特殊地位:
- 遺民知識分子的代際特征與思想演變:比較研究不同時期南來香港的遺民知識分子(如清末民初的賴際熙、1949年後的唐君毅等),分析不同代際遺民的思想特征和演變軌跡。
- 流亡經驗與知識生產:考察流亡經驗如何影響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創作,特別是如何在流亡狀態中重新思考中國文化、曆史與現代性問題。
- 邊緣位置的文化使命:探討遺民和流亡者如何利用香港的邊緣位置保存和重構中華文化傳統,他們的文化保存工作和創新嚐試如何影響現代中國知識譜係的形成。
4. 城市記憶與(yu) 曆史景觀的建構與(yu) 變遷
這一研究方向關(guan) 注香港曆史記憶的物質載體(ti) ——城市景觀的建構與(yu) 變遷:
- 曆史遺跡的政治生命:研究如宋皇台、九龍城寨等曆史遺跡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政治意義變化,分析殖民政府和本地社群如何通過這些遺跡建構不同的曆史敘事。
- 紀念活動與集體記憶:考察香港不同曆史事件(如五四運動、抗戰勝利等)的紀念活動,分析這些活動如何塑造集體記憶,以及這些記憶如何隨政治環境變化而轉變。
- 博物館政治與曆史展示:研究香港曆史博物館等機構的展覽策略,分析其中的曆史敘事框架和政治考量,以及這些展示如何影響公眾的曆史認知。
5. 跨區域知識分子網絡與(yu) 思想流動
這一研究方向探討20世紀上半葉嶺南地區(廣東(dong) 、香港、澳門)、東(dong) 南亞(ya) 和日本之間的知識分子網絡和思想流動:
- 嶺南知識分子的跨區域活動:考察以香港為樞紐的嶺南知識分子如何在東亞範圍內活動,形成跨區域的學術和文化網絡。
- 留學生群體與知識轉譯:研究從嶺南地區前往日本的留學生群體,分析他們如何轉譯和傳播日本學術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在回國後影響本地學術發展。
- 華僑網絡與嶺南文化:探討東南亞華僑與嶺南地區的文化聯係,分析華僑資本和華僑知識分子如何影響嶺南地區的文化建設和思想發展。
申請建議
1. 學術準備與(yu) 研究能力展示
- 係統掌握相關領域的研究文獻:不僅要熟悉導師的著作和論文,還要廣泛閱讀中國現代思想史、香港史研究的經典著作和最新成果。重點關注章太炎研究、五四運動研究、香港殖民地史和冷戰史等導師擅長的領域。特別要注意兩岸三地學者對相關課題的不同解讀和方法論差異。
- 史料搜集與解讀能力:導師的研究極為重視第一手史料的挖掘和解讀,申請者應在研究計劃中展示自己發掘和使用史料的能力。
- 跨學科視野與方法整合:導師的研究經常跨越思想史、政治史、文化史等多個領域,申請者應展示自己整合不同學科方法的能力。可以在研究計劃中融入社會學、人類學、文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豐富自己的研究視角。
- 語言能力與文獻處理:由於導師研究涉及中英文史料,且經常引用日文研究成果,申請者應強化自己的外語能力,特別是英語和日語(如有可能)
2. 研究計劃的精心設計
- 與導師研究領域的有機銜接:研究計劃應與導師的研究興趣緊密相關。可以選擇拓展導師現有研究,如深入探討導師關注過的曆史人物或事件的不同側麵,或者將導師的研究方法應用於新的曆史案例。
- 明確的問題意識與理論框架:避免僅僅敘述曆史事件,而應提出清晰的研究問題和分析框架。例如,可以結合後殖民理論分析香港的文化身份建構,或者運用知識社會學的視角考察五四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演變。
- 創新點的明確呈現:研究計劃應在文獻回顧部分清晰定位自己的研究在現有學術討論中的位置,並明確指出創新點。
- 可行性考量與研究規劃:詳細規劃研究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史料收集、田野調查(如需要)、分析寫作等環節。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如檔案獲取限製)提前考慮替代方案,展示研究的可行性。
3. 申請材料的精心準備
- 個人陳述的針對性撰寫:在個人陳述中展示自己對導師研究的深入了解,說明為何選擇這位導師而非其他學者。可以具體討論導師的某部著作或論文對自己的影響,以及如何啟發了你的研究興趣。
- 研究樣本的選擇與呈現:提交的寫作樣本應選擇與導師研究方向相關的內容,展示自己的史料解讀能力和理論思考。如果現有作品不夠相關,可以專門準備一篇與申請研究方向緊密相關的論文。
- 推薦人的戰略性選擇:如果可能,選擇與導師有學術聯係的教授作為推薦人。即使沒有直接聯係,也應選擇在相近領域有一定聲譽的學者,
博士背景
Chronicle Zhou,985曆史學院博士生,專(zhuan) 注於(yu) 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和社會(hui) 變遷研究。擅長運用數字人文技術和跨學科方法,探索曆史文獻中的潛在模式和長期趨勢。在研究唐宋時期官僚製度演變方麵取得重要突破。曾獲國家獎學金和中國曆史學會(hui) 優(you) 秀青年學者獎。研究成果發表於(yu) 《曆史研究》和《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等重要期刊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