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如果你想申請澳大利亞(ya) 昆士蘭(lan) 大學 心理學博士,那今天這期文章解析可能對你有用!今天Mason學長為(wei) 大詳細解析昆士蘭(lan) 大學的Prof.Barlow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文章,同時,我們(men) 也推出了新的內(nei) 容“科研想法&開題立意”,為(wei) 同學們(men) 的科研規劃提供一些參考,並且會(hui) 對如何申請該導師提出實用的建議!方便大家進行套磁!後續我們(men) 也將陸續解析其他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歡迎大家關(guan) 注!
教授是澳大利亞(ya) 昆士蘭(lan) 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心理學院的教授,同時也是該校三個(ge) 重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員:社會(hui) 身份與(yu) 群體(ti) 網絡研究中心、社會(hui) 心理學研究中心(CRiSP)以及心理學與(yu) 進化研究中心。
教授的學術背景深厚,她在昆士蘭(lan) 大學完成了文學學士、榮譽文學學士以及哲學博士學位,專(zhuan) 業(ye) 方向為(wei) 心理學。作為(wei) 一位資深的社會(hui) 心理學家,教授的研究圍繞群際關(guan) 係、偏見與(yu) 歧視、種族關(guan) 係以及性少數群體(ti) 等主題展開,為(wei) 理解和改善不同社會(hui) 群體(ti) 之間的關(guan) 係做出了重要貢獻。
研究領域
教授的教學和研究興(xing) 趣主要集中在社會(hui) 心理學領域,特別關(guan) 注以下幾個(ge) 方麵:
- 群際關係與偏見:研究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偏見形成機製以及減少歧視的策略。
- 種族關係:聚焦於澳大利亞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間的關係,研究種族主義和種族間接觸的影響。
- 社會身份理論:探討個體如何通過群體成員身份定義自我,以及社會身份如何影響群體間行為。
- 係統合理化理論:研究人們如何維護和證明現有社會製度的合理性,即使這些製度可能對某些群體不利。
- 群際元認知與情緒:探索人們對自己和他人群際情緒和思想的認知過程,以及這些元認知如何影響群際關係。
- 性少數群體研究:關注性少數群體的心理健康、社會福祉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歧視和壓力。
- 性別歧視與職場性騷擾:研究職場中的性別歧視現象,特別是對性騷擾的感知和反應。
研究分析
1."Representation matters: Exposure to advertisements featuring models with different skin shades affects body image, well-being and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among South Asian Women in the UK"
(《Body Image》,2025)
該研究探討了廣告中模特膚色對英國南亞(ya) 女性身體(ti) 形象、心理健康和廣告有效性的影響。研究發現,當廣告中出現與(yu) 觀眾(zhong) 膚色相似的模特時,南亞(ya) 女性的身體(ti) 形象滿意度和整體(ti) 幸福感會(hui) 提高,同時對廣告的接受度也更高。這一發現強調了多元代表性在媒體(ti) 中的重要性,特別是對少數族裔群體(ti) 的積極影響。
2."A naturalistic test of minority stress theory: examining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rends across heterosexual and sexual minority adults from 2009 to 2022"
(《Journal of Sex Research》,2025)
這項縱向研究對少數群體(ti) 壓力理論進行了自然實驗檢驗,分析了2009至2022年間異性戀和性少數群體(ti) 成年人的社會(hui) 和心理健康趨勢。研究結果支持了少數群體(ti) 壓力理論,表明盡管近年來社會(hui) 接受度有所提高,性少數群體(ti) 仍麵臨(lin) 著顯著的心理健康差距。這項研究為(wei) 理解社會(hui) 變革如何影響少數群體(ti) 的福祉提供了重要見解。
3."The vaccination divide: exploring moral reasoning associated with intergroup antipathy between vaccinated and unvaccinated people"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24)
該論文研究了疫苗接種分歧背後的道德推理,特別是已接種和未接種疫苗人群之間的群際敵意。研究揭示了兩(liang) 個(ge) 群體(ti) 如何通過不同的道德框架理解疫苗決(jue) 策,這些差異導致了相互間的不理解和敵意。這一研究對於(yu) 理解公共衛生爭(zheng) 議中的社會(hui) 分裂提供了新視角,並為(wei) 緩解這類群際衝(chong) 突提供了理論基礎。
4."Perceived usefulness of 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sources among sexual minority men"
(《Sex Education》,2024)
本研究調查了性少數男性對不同性教育和關(guan) 係教育資源有用性的感知。研究發現,傳(chuan) 統的性教育資源往往無法滿足性少數男性的特殊需求,而在線資源、同伴網絡和LGBTQ+組織則被視為(wei) 更有用的信息來源。這一發現強調了為(wei) 邊緣群體(ti) 提供包容性教育資源的重要性,對性教育政策和實踐具有重要啟示。
5."Blurred Ideas: How Perpetrator Behavior, Target Response, and Observer Gender Can Influence Perceptions of Workplace Sexual Harassment"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024)
這項研究檢驗了性騷擾者行為(wei) 、目標反應和觀察者性別如何影響對職場性騷擾的感知。研究表明,當目標表現出明確拒絕時,觀察者更容易將行為(wei) 識別為(wei) 性騷擾;而觀察者的性別也影響判斷,女性通常對性騷擾有更敏感的識別。這一研究為(wei) 理解職場性騷擾的感知差異提供了重要線索,有助於(yu) 開發更有效的預防和幹預策略。
6."'Yeah, this is my donation': An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in blood donation"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24)
該論文探討了心理所有權理論在血液捐贈行為(wei) 中的應用。研究發現,當捐血者對自己的捐贈行為(wei) 產(chan) 生心理所有權感時,他們(men) 更有可能繼續捐獻並成為(wei) 長期捐獻者。這一發現為(wei) 血液捐贈機構提供了新的視角,通過增強捐獻者的心理所有權感來提高捐血率和捐獻者留存率。
項目分析
1."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inority experiences of interracial contact"(2022-2025)
這個(ge) 項目深入探討了少數族群在種族間接觸中的體(ti) 驗。與(yu) 大多數聚焦於(yu) 多數群體(ti) 視角的研究不同,該項目特別關(guan) 注少數族群成員如何體(ti) 驗和解讀種族間互動,以及這些體(ti) 驗如何影響他們(men) 的心理健康和社會(hui) 融入。該項目的創新之處在於(yu) 轉換了研究視角,為(wei) 理解種族關(guan) 係提供了更全麵的圖景,同時也為(wei) 製定更有效的減少歧視策略提供了依據。
2."Racism, Wellbeing and Extremist Identification in Australia"
(2016-2022)
這是教授獲得的澳大利亞(ya) 研究理事會(hui) 未來學者獎金支持的長期項目,旨在研究澳大利亞(ya) 社會(hui) 中的種族主義(yi) 、心理健康和極端群體(ti) 認同之間的關(guan) 係。該項目不僅(jin) 調查了種族主義(yi) 對個(ge) 體(ti) 和群體(ti) 福祉的損害,還探索了極端群體(ti) 如何利用社會(hui) 分裂和個(ge) 體(ti) 脆弱性來吸引成員。這項研究對於(yu) 理解和預防社會(hui) 極端化具有重要意義(yi) ,為(wei) 政策製定者提供了關(guan) 鍵的實證依據。
3."Genetics and personality as predictors of the extent to which we join, and identify with, groups"
項目探索了遺傳(chuan) 因素和人格特質如何預測個(ge) 體(ti) 加入和認同社會(hui) 群體(ti) 的傾(qing) 向。研究結合了社會(hui) 心理學和行為(wei) 遺傳(chuan) 學的視角,調查了人為(wei) 何會(hui) 尋求群體(ti) 歸屬,以及為(wei) 何在群體(ti) 認同強度上存在個(ge) 體(ti) 差異。該項目的獨特之處在於(yu) 將生物學和心理學視角結合,為(wei) 理解社會(hui) 行為(wei) 提供了更全麵的視角。
研究想法
1.數字時代的群際接觸:虛擬環境中的偏見減少與(yu) 強化
- 研究目標:探索數字媒體和虛擬現實技術如何形成新型的群際接觸形式,及其對減少或強化偏見的作用機製。
- 創新點:將傳統群際接觸理論延伸到數字環境,研究在沒有身體存在的情況下,接觸質量和效果如何改變。
- 方法論:結合實驗室VR實驗、社交媒體數據分析和縱向調查,多角度捕捉虛擬接觸的效果。
2.交叉身份與(yu) 複合歧視:多重少數群體(ti) 成員的韌性策略
- 研究目標:調查同時屬於多個少數群體(如LGBTQ+移民或殘障少數族裔)的個體如何應對交叉歧視,以及他們發展的獨特韌性策略。
- 創新點:超越單一類別研究,關注身份交叉點的獨特體驗,打破學術研究中的"群體孤島"思維。
- 方法論:采用混合方法,結合生活史訪談、日記研究和社區參與式研究,捕捉複雜的生活體驗。
3.群際元認知的神經基礎:偏見形成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
- 研究目標:探索負責群際元認知過程的神經網絡,以及這些網絡如何影響對外群體的態度和行為。
- 創新點:將社會心理學理論與認知神經科學方法相結合,揭示群際認知的神經機製。
- 方法論:結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眼動追蹤和行為實驗,捕捉群際元認知的神經相關物。
4.代際創傷(shang) 與(yu) 集體(ti) 記憶:曆史不公正對當代群際關(guan) 係的影響
- 研究目標:考察曆史不公正事件(如殖民主義、種族滅絕)的集體記憶如何塑造當代群際關係,特別是通過代際創傷傳遞的機製。
- 創新點:將集體記憶研究、心理創傷理論和群際關係心理學整合,構建跨學科框架。
- 方法論:結合家族敘事分析、群際情緒測量和曆史記憶實驗,全麵捕捉代際因素。
5.去人性化與(yu) 道德排斥的臨(lin) 界點:極端群體(ti) 形成的社會(hui) 心理學機製
- 研究目標:探索個體從持有偏見到參與極端群體的轉化過程,識別幹預的關鍵時間點和心理機製。
- 創新點:建立偏見極端化的階段模型,特別關注道德排斥和去人性化過程中的關鍵轉折點。
- 方法論:采用縱向研究設計,結合網絡分析、言語分析和實驗研究,追蹤態度極端化過程。
申請建議
1. 理論與(yu) 方法準備
- 社會心理學核心理論掌握:深入理解群際關係理論體係,尤其是群際接觸理論、社會身份理論、係統合理化理論和少數群體壓力理論。
- 研究方法多元化:教授的研究采用多種方法論,應準備好混合研究方法知識,包括實驗設計、調查研究、縱向數據分析以及質性研究方法。特別要熟悉群際關係研究中的特殊方法學挑戰,如社會期望效應控製和內隱態度測量。
- 統計分析進階技能:除基礎統計外,掌握多層線性模型、結構方程模型、中介與調節分析等高級統計方法。鑒於教授的跨國研究背景,熟悉跨文化數據分析的特殊考量也很重要。
2. 研究興(xing) 趣精準定位
- 找準切入點:研究教授最近5年的發表文章,識別研究趨勢和新興興趣點。特別關注她目前主持的項目,如"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inority experiences of interracial contact",考慮如何為這些項目貢獻新視角。
- 提出連接性問題:設計能夠橋接教授已有研究與自己獨特興趣的研究問題。例如,如果你對數字媒體感興趣,可以提出探索社交媒體上的群際接觸如何影響少數群體體驗的研究設想。
- 體現理論創新:不要僅停留在應用現有理論的層麵,而應思考如何拓展或修正現有理論框架。例如,考慮如何將元認知研究與具身認知理論結合,提出群際態度形成的新模型。
3. 實踐經驗與(yu) 技能建設
- 相關研究經驗積累:嚐試參與或開展與社會心理學,特別是群際關係相關的研究項目。
- 弱勢群體接觸經驗:考慮誌願服務或實習,與研究相關的弱勢群體(如少數族裔、LGBTQ+群體等)有直接接觸。
- 跨學科思維培養:教授的研究常跨越傳統心理學邊界,觸及社會學、公共衛生、教育學等領域。培養跨學科思維,了解這些相關領域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博士背景
Taylor,985本碩,港三心理學PhD在讀,研究領域包括認知神經科學、決(jue) 策與(yu) 判斷以及發展心理學。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發表多篇論文。擅長心理學相關(guan) 領域的文書(shu) 寫(xie) 作輔導,熟悉相關(guan) 領域的PhD申請流程及技巧。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