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推出新審稿模式!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Scholarship

Nature Communications(簡稱NC)近期宣布了一則重磅消息,推出了名為(wei) “合作審稿”(co-review scheme)的新審稿模式,在科研界引起了熱議。

新審稿模式的運作機製

論文洞見|重磅!Nature Communications推出新審稿模式!

論文被投稿至NC後,編劇依據論文研究領域,向多位領域內(nei) 資深專(zhuan) 家發出審稿邀請。

推薦機製:當一名科研人員收到NC的審稿邀請時,可以自主推薦一名在讀博士、博士後或其他年輕科研工作者(Early Career Researcher, ECR)作為(wei) 共同審稿人。推薦時需提供被推薦者的姓名和聯係方式。

簡單來說,如果你是一名在讀博士或博士後,當你的導師收到審稿邀請時,他們(men) 就可以向編輯推薦你,共同評審稿件了。

合作審稿:編輯在收到推薦信息後,會(hui) 對推薦人選的資質進行審核,重點考察其研究背景是否與(yu) 論文主題匹配,避免利益衝(chong) 突。

審核通過後,編輯正式發出申請。這位資深專(zhuan) 家和被推薦的年輕科研工作者組成審稿團隊,共同對投稿論文進行全方麵的審閱。

最終,兩(liang) 位審稿人需合作撰寫(xie) 一份聯合署名的審稿報告,確保年輕學者在導師或資深學者的指導下參與(yu) 評審全過程的情況下,將評審意見、建議以及對論文是否適合發表的綜合判斷清晰呈現給編輯。

記錄認可:年輕科研人員的審稿貢獻會(hui) 被記錄在NC係統中,並可通過ORCID等平台展示。

變更模式的背後

年輕科研工作者的力量不容小覷

早在2023年中,NC的編輯就在試行小規模合作審稿模式,發現約有四分之一的資深專(zhuan) 家接受了讓年輕科研人員共同審稿的提議,且80%的合作審稿意見對編輯決(jue) 策起到了積極作用。

基於(yu) 這樣的積極反饋,NC就此決(jue) 定將合作審稿模式推行到整個(ge) 期刊。

而且編輯們(men) 發現,資深學者們(men) 通過這樣的實際案例,指導年輕一代掌握評審標準與(yu) 溝通技巧,這些年輕人常常因為(wei) 缺乏獨立審稿經驗而難以被期刊邀請,但是由於(yu) 年輕科研人員很可能直接參與(yu) 過研究的實驗部分,所以他們(men) 的反饋很有價(jia) 值。

新模式為(wei) 他們(men) 積累了一定的信用度,也為(wei) 未來獨立審稿奠定了基礎。

論文洞見|重磅!Nature Communications推出新審稿模式!

同時傳(chuan) 統審稿人群體(ti) 相對固化,合作審稿模式引入新鮮的多元化視角,也推動著論文評審過程更公平、透明。

頂刊的評判標準

NC在2010年創刊,定位為(wei) 開放獲取(Open Access)的綜合性科學期刊。

它一直致力於(yu) 發表各學科領域具有創新性和重要意義(yi) 的研究成果,涵蓋了自然科學的多個(ge) 領域,包括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化學、生物學、醫學等,尤其鼓勵跨學科研究。

雖然相比於(yu) Nature主刊,NC的要求略低一點,但仍然是高水平研究的重要發表平台。據統計截止至12月,Nature Communications的article發文量已破萬(wan) 。

在各個(ge) 領域完成科研論文的發表,是眾(zhong) 多學者追求的目標。那麽(me) ,從(cong) 審稿人的角度出發,一般主要看中文章的哪些問題呢?

# 突破性創新

創新性是吸引審稿專(zhuan) 家眼球的重要因素,他們(men) 希望能看到論文聚焦懸而未決(jue) 的核心科學問題,或者在已有基礎上提出創新性改進。

# 具有廣泛影響力

對於(yu) 審稿專(zhuan) 家來說,他們(men) 更希望看到研究能與(yu) 多個(ge) 學科或社會(hui) 現實產(chan) 生深遠影響,無論是工程、醫學還是社會(hui) 科學領域,研究能夠解決(jue) 現實問題,或基於(yu) 現有理論提供新的觀察視角。

# 數據嚴(yan) 謹性與(yu) 完整性

審稿專(zhuan) 家十分在意論文研究結果的可重複性,實驗設計是否邏輯閉環,數據支持結論的“不可辯駁性”。

# 跨學科視角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越來越多的審稿專(zhuan) 家更青睞具備跨學科視角的研究。

學長老師經驗分享

從(cong) 理論到實踐

卡內(nei) 基梅隆大學終身教授David Woodruff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feng) 富的教學經驗,指導弘毅和組員研究編碼器-解碼器-離群點檢測與(yu) 向量空間多樣化采樣,最終,他憑借出色的表現成功獲得了新加坡國立大學AI專(zhuan) 業(ye) 和紐約大學計算機專(zhuan) 業(ye) 的研究生錄取通知,這篇學術論文最終也成功發表於(yu) SCI期刊。

武大物理學長經驗分享

最初雲(yun) 桐也並不知道具體(ti) 科研要做哪些事情,該向著什麽(me) 目標。在教授的悉心指導下,他開始關(guan) 注EMG信號對肩頸肌肉疲勞的分析研究。在這一過程中,他密切配合且嚴(yan) 格執行從(cong) 開題、評審到論文答辯的研究規範,最終完成一篇結構完整的研究型論文,並在國際期刊上發表。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家政學專業職業規劃和就業方向怎麽樣?

下一篇

2025年香港DSE考試時間、考察內容、評分標準一文搞懂!附DSE課程培訓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