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高和美本的錄取形勢依舊緊張,Top30高校的申請難度愈加提升。
當前美國留學競爭(zheng) 的激烈程度,背後有著中國家長對於(yu) 優(you) 質教育資源持續追求的深層原因。
自21世紀初開始,中國學生逐步成為(wei) 赴美讀高中的主要群體(ti) 。2017年達到約4.4萬(wan) 人,為(wei) 曆史高點。此後雖然數據有所下降,但至今仍保持在每年超過1萬(wan) 名學生的水平。
美高在中國的持續熱度,也與(yu) 後續的美本申請密切相關(guan) 。
或許你聽過這樣的說法:“讓孩子讀美高,申請大學就不用再進入國際生的池子,會(hui) 更有優(you) 勢。”結合今年早申結果來看,不少就讀於(yu) 海外高中的中國學生確實收獲了不錯的錄取結果,這一觀點似乎得到了驗證。
但情況真的是這樣嗎?以美高身份申請美本,就不算國際生了嗎?在大學申請中,本土生與(yu) 國際生之間的區別究竟是什麽(me) ?
1美國高校如何定義(yi) “本地生”
從(cong) 深入了解美國高校招生政策的角度來看,“國際生”這一身份在不同學校中並沒有統一的定義(yi) 。
美本招生一大特色在於(yu) 對學生背景的多樣性要求。
通常,國際生錄取比例約為(wei) 總招生名額的5%-10%。這種配額製度既維護了美國本土學生的錄取機會(hui) ,又保留了校園文化的多元化。
有些高校還會(hui) 根據學生來源地進行更為(wei) 精細的控製。例如,為(wei) 了避免某一國家或地區學生數量過多,招生委員會(hui) 會(hui) 設置隱性的地區比例限製。因此,中國學生在申請中除了與(yu) 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競爭(zheng) ,還要麵臨(lin) 同胞之間的內(nei) 部競爭(zheng) 。
因此,“國際生”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wei) 中國學生申請美本的一項劣勢。
如今,申請美本的中國學生在“身份”方麵呈現出更多樣化的情況。例如:
A類:中國護照、無綠卡,就讀於(yu) 中國大陸高中B類:美國護照,就讀於(yu) 中國大陸高中C類:中國護照、有綠卡,就讀於(yu) 中國大陸高中D類:中國護照、無綠卡,就讀於(yu) 美國高中E類:中國護照、有綠卡,就讀於(yu) 美國高中
其中,A類學生無疑屬於(yu) 國際生,而在其他幾類中,最常見的就是D類和E類,即在美高就讀的中國學生。
那麽(me) ,如果在美高就讀四年,申請美本時就可以作為(wei) 本地生嗎?
需要明確的是,從(cong) 法律身份角度而言,隻要持F-1簽證,即使在美國完成了完整的高中學業(ye) ,在大學申請階段仍然屬於(yu) 國際學生的範疇。
但是,學校招生並不跟著法律走,法律定義(yi) 的是你的國際身份,而招生官需要考慮的是把你放在哪個(ge) 池子裏。
就比如以藤校為(wei) 代表的美國頂尖本科在區分本地生與(yu) 國際生時,並未采取統一的標準,不同學校在“國際生”身份的認定上有各自的依據。
在美國大學的官網申請頁麵中,除了“新生申請(First-year)”之外,通常會(hui) 設有“國際申請者(International applicants)”的單獨通道。在這一通道中,可以查看各校對“國際生”的具體(ti) 定義(yi) 。
一些州立大學在政策上相對靈活一些。如果F-1簽證持有者在該州完成了高中課程,有時在申請階段可以享受類似於(yu) 州內(nei) 生的一些政策優(you) 惠。
通常來看,美國大學對國際生的認定主要有以下兩(liang) 種方式:
一是依據申請者的公民身份或綠卡情況。
二是根據申請者所就讀高中的所在國家進行劃分。
一、公民身份與(yu) 綠卡為(wei) 判斷標準
申請者不是美國公民,或未持有美國永久居留權(綠卡),則會(hui) 被視為(wei) 國際申請人。
公民指擁有美國國籍,通常持有美國護照。綠卡則是美國的永久居民身份證明,持有者保留原國籍,使用本國護照,但擁有在美長期居住與(yu) 工作的權利。
一些藤校及知名高校如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均采用此標準。
例如:
麻省理工學院指出,所有未擁有美國公民身份或永久居民身份的申請人都視為(wei) 國際生,與(yu) 其居住地或就讀學校無關(guan) 。
斯坦福大學表示,沒有美國國籍或綠卡的學生將被歸類為(wei) 國際申請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則明確指出,國際生身份完全依據國籍判定。
二、高中所在國家為(wei) 判斷依據
另有很多高校則依據學生所讀高中的地理位置來決(jue) 定其申請身份,這類學校包括康奈爾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
康奈爾大學表示,將根據申請人就讀的高中進行審閱,而非其國籍。若在美國讀高中,將被納入當地申請者群體(ti) 中進行評估。
(康奈爾大學)
(賓夕法尼亞(ya) 大學)
還有的大學,如哈佛大學就稱對於(yu) 國際學生和國內(nei) 學生的申請都在一個(ge) 池子裏,不會(hui) 區別對待:
(哈佛大學)
芝加哥大學認為(wei) ,學生若在美國以外地區的學校就讀,則會(hui) 被視為(wei) 國際生。該校依據學生高中所在地來審查申請,而不考慮國籍。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則指出,即便是擁有美國護照、但在國外完成高中教育的申請人,也可能因其國際經曆被視為(wei) 國際生。
因此,就讀於(yu) 美國高中的中國學生,在申請此類學校時,往往會(hui) 被納入本地申請人群體(ti) 中。
但也存在特殊情況。例如:
普林斯頓大學
雖然明確了國際與(yu) 本地生的劃分標準,但官網指出,該校不會(hui) 因申請人身份不同而在評估中給予區別對待。
耶魯大學
所有申請人都遵循相同的申請流程,且學校對國內(nei) 與(yu) 國際申請人均實行“Need-blind”助學金政策。
獎學金政策與(yu) 身份因素共同影響申請結果。
在本科申請中,另一個(ge) 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經濟援助政策,而該政策往往與(yu) 學生身份密切相關(guan) 。
大多數美國高校對國際學生實行“Need-aware”政策,少數高校則對國際生開放“Need-blind”。
“Need-blind”表示申請經濟援助不會(hui) 影響錄取結果。這項政策在大多數學校隻適用於(yu) 本土學生,但也有部分學校將其拓展至國際學生,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MIT、達特茅斯、布朗大學、聖母大學、阿默斯特學院、鮑登學院等。
“Need-aware”則意味著,若國際生申請經濟援助,學校將根據家庭經濟狀況酌情發放,但該行為(wei) 可能間接影響錄取結果。
雖然高校不會(hui) 在官網上直接聲明申請獎學金會(hui) 降低錄取幾率,但在實際操作中,若國際生提交經濟援助申請,確實會(hui) 增加被拒的風險。因此,除非條件非常優(you) 秀,一般不建議國際申請人輕易申請獎學金。
那麽(me) ,如果夢校不認本地人的身份那麽(me) 美高的四年學習(xi) 經曆是否毫無意義(yi) ?當然不是。盡管從(cong) 身份上仍被歸為(wei) 國際生,但在大學申請、材料評估、錄取過程中,美高背景依舊具有一定優(you) 勢。
美高學生除了有標化成績之外,學校的GPA是大學申請的首要考慮因素。美國的頂尖私立高中,往往課程難度高,學術強度大,如果能夠取得一個(ge) 好的校內(nei) 成績本身,就是對申請者硬核學術實力的一個(ge) 強有力的背書(shu) 。
另一方麵,美國招生官不僅(jin) 看GPA高低,還注重GPA趨勢與(yu) 學生在高難度課程(如 AP)中的表現。穩定或逐年上升的 GPA 不僅(jin) 展示了學生的潛能與(yu) 自驅力,還被視為(wei) 預測其未來大學學術表現的關(guan) 鍵指標。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