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如果你想申請香港中文大學 語言學係博士,那今天這期文章解析可能對你有用!今天Mason學長為(wei) 大家詳細解析香港中文大學的Prof.Edwards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文章,同時,我們(men) 也推出了新的內(nei) 容“科研想法&開題立意”,為(wei) 同學們(men) 的科研規劃提供一些參考,並且會(hui) 對如何申請該導師提出實用的建議!方便大家進行套磁!後續我們(men) 也將陸續解析其他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歡迎大家關(guan) 注!
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育)及英文係教授。
她出生於(yu) 丹麥,並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分別在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獲得學士學位,在普渡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並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得外語與(yu) 第二語言研究博士學位。教授於(yu) 2003年來到香港,200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並自2017年起擔任英文係係主任。她同時是香港人文學院院士,曾擔任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hui) (UGC)2020年研究評估工作(RAE)人文學科小組成員,並自2010年起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shu) 院院士。
研究領域
教授的教學和研究興(xing) 趣主要圍繞以下幾個(ge) 關(guan) 鍵領域展開:
- 第二語言語音學:教授深入研究第二語言/多語言語音係統的獲得、變異與使用,特別關注社會因素如何影響第二語言語音的學習與使用。她研究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如何習得英語語音特征,以及哪些因素促進或阻礙了近似母語的發音獲得。
- 世界英語(特別是亞洲英語):教授專注於研究世界英語,尤其是亞洲英語變體,如香港英語、中國英語和新加坡英語等。她研究這些英語變體的語音特征、使用情況以及人們對這些變體的態度,從而挑戰傳統的"標準英語"概念。
- 語言態度、身份與使用:教授考察了語言態度如何影響語言使用和身份構建,特別是在香港這樣的多語言環境中。她研究了香港人對粵語、英語和普通話的態度,以及這些態度如何受到政治和社會變化的影響。
- 社會語言學變異與變化:教授研究了語言變異和變化的模式,特別是在多語言環境中。她考察了社會因素如何影響語言變異的獲得和使用,以及這些變異如何隨時間發展和變化。
- 第二語言寫作中的同伴回應:教授研究了同伴反饋在第二語言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和效果。她開發了教師和學生在同伴回應過程中可以使用的指導原則,以提高同伴反饋的有效性。
- 大眾媒體對英語學習和使用的影響:教授探討了大眾媒體如何影響英語學習和使用,包括媒體如何塑造語言態度、提供語言輸入以及影響語言變異和變化。
研究分析
1. "Social factors and variation in production in L2 phonology"
(發表於(yu) 《Phon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這篇論文詳細探討了社會(hui) 因素如何影響第二語言語音產(chan) 出中的變異。教授分析了多種社會(hui) 因素,包括在目標語言環境中的居住時間、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使用程度、性別、社會(hui) 身份和目標語言社區的態度等。研究發現,這些社會(hui) 因素不僅(jin) 影響第二語言語音習(xi) 得的結果,還影響習(xi) 得的過程和學習(xi) 者使用變異形式的方式。這篇論文對理解第二語言語音習(xi) 得的社會(hui) 層麵做出了重要貢獻,強調了在研究和教學中需要考慮社會(hui) 因素的重要性。
2."Deletion of /t, d/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inguistic Variation b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f English"
這項研究考察了第二語言學習(xi) 者如何習(xi) 得英語中詞尾輔音簇/t, d/的刪除模式。教授分析了語法條件和音係環境等約束因素如何影響第二語言習(xi) 得中的/t, d/刪除,以及這些學習(xi) 者在多大程度上習(xi) 得了與(yu) 母語使用者相似的刪除模式。研究結果表明,第二語言學習(xi) 者能夠習(xi) 得複雜的社會(hui) 語言學變異規則,但其變異模式可能受到第一語言的影響。這項研究為(wei) 第二語言變異習(xi) 得研究做出了貢獻,強調了研究社會(hui) 語言學變異在第二語言習(xi) 得中的重要性。
3."Accent preferences and the use of American English features in Hong Kong: A preliminary study"
(發表於(yu) 《Asian Englishes》)
這項研究考察了香港大學生對美式英語發音特征的使用情況。研究發現香港學生在某些情況下會(hui) 使用美式英語發音特征。通過分析68名香港大學英語專(zhuan) 業(ye) 學生的語音數據,教授探討了他們(men) 使用美式英語特征的模式以及可能的原因,包括美國媒體(ti) 的影響和對美式英語的積極態度。這項研究揭示了語言變異和變化的複雜性,以及大眾(zhong) 媒體(ti) 對語言使用的潛在影響。
4."Does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facilitate peer response in L2 writing classrooms?"
這篇論文探討了計算機輔助交流是否有助於(yu) 第二語言寫(xie) 作課堂中的同伴回應。教授分析了計算機輔助交流的優(you) 勢和局限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將其整合到同伴回應活動中。研究表明,計算機輔助交流可以為(wei) 同伴回應提供更加平等和反思性的環境,但其有效性取決(jue) 於(yu) 教師的規劃和學生的培訓。這項研究為(wei) 第二語言寫(xie) 作教學中的同伴回應實踐提供了有益的見解。
5."Peer Response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Classrooms"
(由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出版)
這本書(shu) 詳細探討了同伴回應在第二語言寫(xie) 作課堂中的應用和效果。教授提供了一係列指導原則,幫助教師規劃和學生培訓,以實現有效的同伴回應。書(shu) 中強調,教師規劃和學生培訓是持續的過程,需要在同伴回應前、中、後進行,但大部分工作應在同伴回應前完成。這本書(shu) 為(wei) 第二語言寫(xie) 作教師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幫助他們(men) 實施有效的同伴回應活動。
項目分析
1."Defining 'native speaker' in multilingual settings: English as a native language in Asia"
這個(ge) 項目挑戰了傳(chuan) 統的"母語使用者"概念,特別是在亞(ya) 洲的多語言環境中。教授關(guan) 注"在多語言環境中定義(yi) '母語使用者':英語作為(wei) 亞(ya) 洲的母語"。通過考察亞(ya) 洲背景下英語使用者的語言實踐和身份認同,教授質疑了基於(yu) 單語視角的"母語使用者"定義(yi) ,提出了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母語使用者概念。這個(ge) 項目對重新思考語言所有權和語言身份做出了貢獻,對英語教學和語言政策有重要啟示。
2."Telling stories: Linguistic diversity in Hong Kong"
這是一個(ge) 由香港社會(hui) 創新及創業(ye) 發展基金(SIE Fund)資助的項目。該項目旨在"提高人們(men) 對香港豐(feng) 富的文化和語言遺產(chan) 的認識,以及香港少數族裔和聾人社區中的文化和語言豐(feng) 富性"。教授開發了一個(ge) 開放獲取的網站,作為(wei) 教育工具和研究資源,服務於(yu) 教育工作者、學校、學生和學者。該項目不僅(jin) 記錄和保護了香港的瀕危語言,也促進了對語言多樣性的理解和尊重,體(ti) 現了教授對挑戰語言霸權和變革教學實踐的承諾。
3."The intelligibility of Asian Englishes"
這個(ge) 項目研究了不同背景的英語使用者如何感知各種亞(ya) 洲英語,以及美式英語如何被感知。通過收集來自中國香港、新加坡、和美國的說話者的語音樣本,教授分析了不同聽眾(zhong) 對這些語音的可理解性、口音強度和可懂度的評價(jia) 。初步結果表明,"口音評分與(yu) 可理解性得分之間沒有相關(guan) 性",而且"中國香港及內(nei) 地英語說話者的可理解性得分總體(ti) 最高,而新加坡和美國英語說話者的總體(ti) 可理解性得分最低"。這個(ge) 項目對亞(ya) 洲英語教學的模式和方法有重要啟示,強調了可理解性而非模仿所謂"標準"口音的重要性。
研究想法
1. 多模態語言習(xi) 得中的社會(hui) 因素研究
- 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語發音方麵的社會因素影響,可以拓展到多模態語言習得領域。具體研究方向可包括:
- 數字環境中的語言身份構建:探究學習者如何在社交媒體、在線遊戲和虛擬現實等數字環境中構建其第二語言身份,以及這種身份構建如何影響其語言習得。這項研究可以采用數字民族誌方法,結合社交媒體數據分析和在線交互觀察,探索數字環境中的語言實踐和身份表達。
- 多模態語言輸入與語音習得:研究視聽媒體(如YouTube、TikTok、Netflix等)對第二語言學習者語音習得的影響。特別關注學習者如何通過這些平台接觸不同的英語變體,以及這種接觸如何影響其發音、語調和語音變異的使用。這項研究可以通過縱向追蹤學習者的媒體消費習慣和語音發展,揭示媒體接觸與語音習得之間的關係。
- 情感因素與語音可塑性:探究情感因素(如語言焦慮、自信心、動機和態度)如何影響成年學習者的語音可塑性。通過結合心理生理測量(如皮膚電導、心率變異性)和語音分析,這項研究可以提供關於情感狀態如何調節語音學習的新見解。
2. 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態度與(yu) 使用研究
- 教授對香港英語態度的研究可以擴展到更廣泛的全球化背景:
- 虛擬社區中的語言變異與認同:研究全球虛擬社區(如在線遊戲社區、專業網絡、粉絲社區)中的語言變異和認同建構。特別關注這些社區如何發展出特定的語言規範和實踐,以及參與者如何通過語言變異表達身份和歸屬感。這項研究可以結合虛擬民族誌和話語分析,揭示虛擬空間中的語言動態。
- "超多樣性"背景下的語言態度:在全球化和移民加速的背景下,許多城市呈現出"超多樣性"(superdiversity)特征。研究這些超多樣性環境中的語言態度和使用,特別是對非標準英語變體的態度,以及這些態度如何影響語言政策和教育實踐。這項研究可以采用混合方法,結合大規模調查和深入個案研究,全麵把握超多樣性環境中的語言態度和實踐。
- 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美學:探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感知和評價不同英語變體的美學特質。這項研究可以超越傳統的語言態度研究,關注語言的感性和審美維度,為理解語言偏好和使用提供新視角。研究方法可以包括知覺實驗、定性訪談和藝術表達(如詩歌、音樂)分析。
3. 技術增強的語音教學與(yu) 評估創新
- 基於教授在第二語言語音學和教學方麵的專長:
- 人工智能輔助的個性化語音反饋係統:開發基於人工智能的係統,為第二語言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語音反饋。該係統不僅關注語音準確性,還考慮語言身份和交際目標,幫助學習者根據具體情境調整其語音表現。這項研究可以采用設計科學方法,結合語音識別技術、用戶體驗設計和教學原則,創建對學習者友好且教學有效的反饋係統。
- 虛擬現實中的交際語音訓練:設計基於虛擬現實的語音訓練環境,模擬真實交際情境,幫助學習者在真實語境中練習語音技能。這種方法強調語音的交際功能而非純粹的發音準確性。該研究可以通過比較虛擬現實訓練與傳統語音訓練的效果,評估其對學習者語音發展和交際自信的影響。
- 社區參與的語音評估框架:開發一個更加包容和公平的語音評估框架,邀請不同英語變體的使用者參與評估過程。這一框架強調交際有效性而非與"標準"的接近度,承認世界英語的多樣性和合法性。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將這一框架整合到現有的語言測試和評估體係中,以促進更加公平和包容的評估實踐。
4. 語言政策與(yu) 規劃的創新方向
- 基於教授對語言態度和政治的研究:
- 語言資源視角下的語言政策:采用"語言即資源"的視角,研究如何通過語言政策和規劃,將語言多樣性視為社會經濟資源而非問題。特別關注如何利用城市中的語言多樣性促進創新、跨文化理解和經濟發展。這項研究可以通過政策分析、利益相關者訪談和經濟影響評估,為語言政策製定提供新思路。
- 語言權利與社會正義:探究語言權利與更廣泛的社會正義運動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語言少數群體和邊緣化社區中。研究可以關注社區如何動員爭取語言權利,以及這些運動如何與其他社會正義議題相互交織。這項研究可以采用參與式行動研究方法,與社區合作開展研究和倡導活動。
- 數字時代的語言複興:研究數字技術如何被用於瀕危語言的記錄、保存和複興。特別關注社交媒體、在線社區和數字檔案如何為瀕危語言創造新的使用空間和活力。這項研究可以通過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成功的數字語言複興項目,提煉最佳實踐和創新策略。
申請建議
1. 學術準備
- 深入了解教授的研究領域:通讀教授的主要著作,特別是《Phon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Politics of English in Hong Kong》、《The Sounds of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和《Social Factors and L2 phonestics and Phonology》等。理解教授研究的核心概念、方法論和理論框架,這將幫助你構思與教授研究興趣相契合的研究提案。
- 掌握相關研究方法:教授的研究涵蓋了定量和定性方法,包括問卷調查、訪談、語音分析和話語分析等。根據你的研究興趣,精通相關研究方法至關重要。如果你對語音研究感興趣,學習聲學分析軟件(如Praat)和統計分析工具(如R或SPSS)。如果你對定性研究感興趣,熟悉定性數據分析軟件(如NVivo)和相關方法論(如話語分析、民族誌)。
- 發展跨學科視野:教授的研究橫跨語言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教育學等多個學科。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了解這些領域的核心概念和理論,這將使你的研究提案更加全麵和有深度。特別關注社會語言學、語言教育、語言政策和規劃、身份研究和媒體研究等相關領域。
- 積累研究經驗:在申請前參與相關研究項目或開展小型研究,積累實際研究經驗。這可以是大學課程中的研究項目、獨立研究或與其他學者的合作。記錄你的研究過程和發現,這將成為你研究能力的有力證明。
2. 研究提案準備
- 聚焦教授的研究空白:仔細分析教授的研究,找出潛在的研究空白或可以拓展的方向。例如,教授對社會因素影響第二語言語音習得的研究可以拓展到新的語言組合、新的社會因素或新的學習環境。提出能夠補充或延伸教授現有研究的提案,更容易獲得積極回應。
- 關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授的研究不僅關注理論發展,也致力於改變教學實踐。在研究提案中,明確說明你的研究如何既有理論貢獻,又有實踐應用價值。特別是,考慮你的研究如何能夠挑戰語言霸權、賦能多語言使用者或改革教學實踐。
- 設計可行且創新的方法:提出既創新又可行的研究方法。考慮如何結合多種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以全麵解答你的研究問題。特別是,考慮如何創新地應用技術工具(如語音分析軟件、社交媒體數據挖掘、眼動追蹤等)來探索新的研究問題
3.個(ge) 人素質與(yu) 技能
- 展現語言學習者和教育者的身份:教授的研究關注第二語言學習者和多語言使用者的經驗。如果你自己是第二語言學習者或多語言使用者,分享你的語言學習經曆和反思,這可以增加你申請的吸引力。同樣,如果你有語言教學經驗,展示你如何將研究與教學實踐結合。
- 發展跨文化能力:教授的研究跨越多種文化和語言背景。培養你的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這對於在多元文化環境中開展研究至關重要。展示你如何能夠敏感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如何在跨文化環境中有效工作。
博士背景
Eamon,985應用語言學博士生,研究領域包括社會(hui) 語用學、翻譯學和比較文學等。曾在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和《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獲得過國家級學術獎項。專(zhuan) 注於(yu) 跨文化交際、語境中的語言使用及其對教學的影響,致力於(yu) 推動語言學和教育學的跨學科融合研究。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