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師給大家分享過EA/ED/RD的區別,有家長立刻問我:“那怎麽(me) 判斷自己的ED選校是不是合理呢?”
因為(wei) ED具有綁定性,錄取了就要去讀,一旦選錯學校,不僅(jin) 可能錯失更合適的機會(hui) ,還可能要遺憾很久。因此,ED選校時,究竟有哪些坑需要特別小心?今天劉老師就給大家梳理一下,趕緊收藏。
1、盲目衝(chong) 刺夢校。有些學生ED選校就是衝(chong) 著知名度、藤校申請,既然是綁定,當然要衝(chong) 一把,忽略了自身的條件,白白浪費了ED錄取的機會(hui) 。比如往年就有學生托福103申請西北大學,人家理由也很充分,學校官方要求100+,我都超過官方要求了。確實,理論上有機會(hui) ,但概率極低。要看往年大陸學生的錄取情況,要合理的決(jue) 策,不能為(wei) 了執念,把ED機會(hui) 浪費了。
還有同學盲目對標,比如去年有同學和他同樣的分數,錄取了某個(ge) 學校,對標分數自己也可以,甚至更好,忽略了軟件背景的影響,也是不理性的。
2、顧問不專(zhuan) 業(ye) 。大家知道我們(men) 這個(ge) 行業(ye) 老師的專(zhuan) 業(ye) 度參差不齊,很多時候,不到申請季,你根本判斷不出自己的老師專(zhuan) 業(ye) 不專(zhuan) 業(ye) 。有些老師選校隻看分數,或者靠公司多年不更新數據的選校係統,都不夠全麵,ED衝(chong) 的過高,或者壓的太低都有可能,所以劉老師常說,專(zhuan) 業(ye) 的顧問不一定保證你錄取,但差顧問一定會(hui) 拖後腿。
3、被壓低預期。很多留學機構的大牛老師對外聲稱每年服務個(ge) 位數學生,實際上大概率是幾十個(ge) ,他們(men) 強烈希望更多學生ED上岸,這樣可以減少常規階段的工作量,於(yu) 是就ED選校時,不斷打壓學生預期,原本申請前20的學生,可能會(hui) 被壓到埃默裏、華大聖路易斯,甚至紐大、南加大。包括之前劉老師文章中提到的康奈爾錄取,那也是衝(chong) 哥大、賓大的實力,很多家長不知情,感覺康奈爾錄取也不錯,但你得看什麽(me) 背景。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機構簽約某個(ge) 學校的學生比較多,他們(men) 內(nei) 部會(hui) 有一個(ge) 錄取預期,把這個(ge) 學校的學生分三六九等,還是為(wei) 了提高ED上岸率,已經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給分好了目標學校。原本同校競爭(zheng) 就很激烈了,再加上同機構競爭(zheng) ,衝(chong) 刺夢校的不確定性因素就更多了。
因此,簽了大牛顧問,或者同校學生紮堆簽約某個(ge) 顧問的同學,選校就要慎重了。
4、為(wei) 牛娃讓道。很多學校在早申階段也會(hui) 幹預學生選校,他們(men) 有自己的評估邏輯,會(hui) 認為(wei) 某某早申適合哪個(ge) ,如果你平時表現不如他,老師可能會(hui) 找你談話,暗示或直接建議你你改申其他學校。你讓還是不讓,也比較考驗學生的定力。
5、犧牲早申為(wei) 學校打榜。大家知道,現在很多學校都希望牛娃為(wei) 學校掙更多offer,每到放榜季,刷屏朋友圈,方便下一屆招生,每年都有一個(ge) 學生(的offer)養(yang) 活一個(ge) 學校的現象。所以早申的時候讓學生拚命衝(chong) 高,錄了,就賺到;沒有錄,常規批次會(hui) 拿多個(ge) offer,更有利於(yu) 學校刷榜。旱澇保收,無論學生錄取結果如何,學校都能從(cong) 中受益,但犧牲的是學生ED上岸的機會(hui) ,RD也可能落空。
以上這些ED選校的坑可能會(hui) 發生在任何一個(ge) 學生身上,所以選校前,學生一定要客觀、全麵評估自己的競爭(zheng) 力,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liang) ,別盲目自信,也別妄自菲薄。最好是既能稍微拔高,又是自己非常希望就讀的學校,對實力匹配的學校多一些堅持。
當然,落棋不悔,按自己的意願選擇了,就坦然麵對任何可能的錄取結果。最後,預祝大家早申都能上岸。
對選校有困惑的同學,也可以約我們(men) 聊聊。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