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隱藏]
“讀副學士也上不了香港前三的本科,讀了幹嘛?”
“讀副學士,內(nei) 地生根本上不了本科!”
“壓力太大了!我怕孩子跟不上…”
關(guan) 於(yu) 香港副學士,我們(men) 聽過非常多焦慮的聲音。
今天必須掰開了揉碎了,跟大家好好聊聊香港副學士那些被人誤解的真相。同時分享一些寶貴經驗。
01、家長的擔憂可以理解
很多家長一提到副學士,就覺得不靠譜、沒保障,甚至直接就否定了這條路。但仔細想想,也可以理解。
很多同學在內(nei) 地的成績,去不到本科,所以有家長會(hui) 擔心孩子到香港之後,適應不了高強度的學習(xi) ,主觀學習(xi) 意願不強,很難通過努力考到香港八大本科。
畢竟,香港八大今年對於(yu) 高考生的分數要求是在特控線以上至少40分,連香港都會(hui) 大學都要到特控線以上。
不過,家長也不必過分擔心。
除了學生很不適應、出了很大的心理問題,或者絲(si) 毫沒有付出努力的情況,在專(zhuan) 業(ye) 機構的輔導幫助下,讀香港本科是比較輕鬆的,也有很大概率可以讀香港八大。
我們(men) 以往的經驗是,很多讀副學士的同學有很大學習(xi) 潛力,並且在濃厚的學習(xi) 氛圍熏陶下,更能激發學習(xi) 興(xing) 趣和勁頭。在海內(nei) 外名校碩博團隊的引導下,更容易獲得近朱者赤的效果。
並且,這些同學有著相似的背景經曆、心路曆程,更容易被彼此看見,獲得來自同輩的支持與(yu) 激勵。
02、成事的心法和技法
也有家長認為(wei) ,讀香港副學士,砸錢一步到位百分百升上港前五、港前三才有意義(yi) 。
世界上從(cong) 來都沒有百分之百保險的選擇,也不存在無腦砸錢一步到位。想好策略,合理配置資源,做有效投入,才能成事。
沒有百分百保險,沒有一步到位,為(wei) 什麽(me) 還有那麽(me) 多同學在副學士這個(ge) 賽道裏拚搏?
因為(wei) 他們(men) 知道成事從(cong) 來不是一步登天,成事等於(yu) 盡人事聽天命。盡人事=“我相信”+“向大師學”+“行動落地”+“走著瞧”。
“我相信”的內(nei) 涵是:相信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借助機構的力量,借助專(zhuan) 業(ye) 老師的幫助,借助同儕(chai) 社區的支持,一起實現夢想。
這裏麵涉及反身性的問題:
反身性(Reflexivity)最初是社會(hui) 學與(yu) 哲學概念,指的是一個(ge) 主體(ti) 對其所處係統的認知,反過來影響該係統本身。
金融大鱷索羅斯將這一概念引入金融領域,構建出核心命題:
在金融市場中,參與(yu) 者的認知(expectations)不僅(jin) 是被動判斷,也會(hui) 主動塑造市場現實(market reality)。
借用過來,一個(ge) 人的認知、信念、語言都會(hui) 影響他的行為(wei) ,進而影響他對現實的塑造。這個(ge) 理念和“態度決(jue) 定高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相信自己能把副學士這條路走通(實際有很多人走通過這條路),才有下文。
相信之後,再“向大師學”,快速入門、掌握訣竅,一群名校導師給你當智囊團,一群優(you) 秀同學與(yu) 你交流,在你頭腦裏激蕩出來的智慧,比自己閉門造車悶頭前進要好得多。
接著是“行動落地”,知道一萬(wan) 個(ge) 道理一萬(wan) 個(ge) 方法,不如開口去說、動手去做。
從(cong) 開口講一句英語開始,從(cong) 下筆寫(xie) 一句英文開始,從(cong) 一次麵對麵交流開始……
從(cong) 最小一步開始,好事會(hui) 自己滾雪球。凡事隻要開始行動,就沒有想象中那麽(me) 困難。萬(wan) 裏長城是一塊一塊磚壘起來的。
“走著瞧”,是長期思維,是循序漸進。沒有人可以逃開時間和經驗的積累過程,即使是天才也要日積跬步,要麵臨(lin) 西西弗斯式推石上山下山的每日日常,麵臨(lin) 暫時的挫折與(yu) 失敗。
讀副學士的兩(liang) 年時間,有全英文的授課環境,有導師與(yu) 同儕(chai) 相伴,每天練聽力磨口語,英文能力會(hui) 逐步提升。
GPA和雅思的每一分,都是一步一步實打實拚出來的。方法和技巧的確有用,但知道之後能做到,做到之後能持續,才能拿到喜出望外的結果。
17年,我們(men) 見證了太多同學從(cong) 專(zhuan) 科線到港八大、港五大、甚至港三大的飛躍。
對於(yu) 一部分同學來說,本科階段就能衝(chong) 進港五大、港三大;對於(yu) 另一部分同學來講,通過副本碩連讀,圓夢港五大、港三大,更加現實可行。
03、時間越充裕效率反而越低
都說港校副學士、本科、碩士的學習(xi) 強度和科研壓力大。這讓時間管理成為(wei) 一個(ge) 迫在眉睫的問題。
很多人的時間管理觀念和實際執行是錯誤的。
學生晚上學到後半夜,大廠007、996都是扼殺效率和創造力的絕佳方式。
科學的時間管理觀念是:時間越充裕,效率反而越低!
下麵的工作方法,完全可以遷移到學生學習(xi) 當中,但先提個(ge) 醒:
重要的是去做做做!不要死板地照搬照抄,試過之後逐步改良成適合自己的方法,融為(wei) 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清華大學出版社的一篇文章寫(xie) 道:
當時間看似無限時,注意力會(hui) 自然鬆散,任務的邊界感也隨之模糊,反而更難聚焦於(yu) 真正重要的目標。
合理壓縮工作時間、設定明確截止點,是對抗低效拖延的科學策略。
專(zhuan) 注心流與(yu) 高績效研究的專(zhuan) 家Rian Doris提出了一種看似反直覺的方法——工作壓縮法(Time Compression Method)。
具體(ti) 操作包括三步:
1. 設定“時間內核心任務清單”
將你原本工作時間壓縮為(wei) 原來的一半,比如從(cong) 8小時減少到4小時。在這4小時中,明確要完成哪些核心任務,確保在有緊迫感的時間區間內(nei) 達成目標。
這種原則,其實是強製讓我們(men) 主動篩選任務,把真正重要的20%提取出來,集中資源處理。
如果你無法絕對掌控時間,比如有大量突發事件,可以為(wei) 不可控部分預留20%的機動空間,其餘(yu) 仍采用壓縮策略。
2. 建立“無幹擾空間”
提高效率的前提是注意力的完整性。
盡量避免“打著工作的名義(yi) 刷手機”“開著微信窗口寫(xie) PPT”等狀態。關(guan) 閉通知、退出聊天工具、設立定時工作區塊(例如25分鍾專(zhuan) 注+5分鍾休息),對提高注意力密度極為(wei) 有效。
3. 精細控製“恢複節奏”
高效≠持續輸出,而是“有力輸出 + 充分恢複”的循環。
研究表明:長期處於(yu) 高負荷狀態、缺乏恢複的人群,大腦前額葉活性會(hui) 下降,導致計劃、判斷和創造能力削弱。
真正高效的工作者,往往非常重視休息質量。例如將午休視為(wei) “認知重啟”,或在工作結束後完全抽離任務,給大腦以明確的“關(guan) 機信號”。
最後,把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lan) 作品《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節選,送給同學和家長:
早晨五點到八點,是他自己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就算隻有這麽(me) 點時間,他還得分一部分來辦公事,因為(wei) 他不僅(jin) 僅(jin) 擁有宮廷樂(le) 師的頭銜,還得到親(qin) 王的賞識,這就使他不得不作一些宮廷和官方需要的樂(le) 曲。
所以,他的靈魂都受了束縛,就連想象都不是自由的。但這種束縛反而讓人的想象力更加強烈。如果人的行動沒有受到限製,心靈沒有刺激,就會(hui) 缺乏動力。
束縛他的為(wei) 生計奔波的煩惱越重,工作越是庸俗無聊,把克利斯朵夫壓得越緊,他的反抗精神就越讓他感覺到對獨立自主的渴求。如果是過著一種養(yang) 尊處優(you) 的生活,他會(hui) 隨遇而安,得過且過。
但是現在,他每天隻擁有一兩(liang) 個(ge) 小時的自由,他的生命力就像那岩石中迸發出的激流一樣,在那一兩(liang) 個(ge) 小時之內(nei) 盡情揮灑。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