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羅德島設計學院今年首次取消RISD Assignment命題創作要求後,美國本科藝術留學申請另一熱門院校——Parsons帕森斯設計學院的申請程序也發生了少許變動,不過,帕森斯並未在作品集方麵作出調整,但多年未變的補充文書(shu) 要求,卻悄悄有所改變。
通常,同學們(men) 在申請美國本科藝術院校時,會(hui) 準備一篇適用於(yu) 全部院校申請的主文書(shu) ,同時不同院校會(hui) 給到各自的補充文書(shu) 要求,這一點與(yu) 綜合大學申請一致;與(yu) 部分頂尖綜合大學燒腦的補充文書(shu) 要求不同(如芝加哥大學),藝術院校的補充文書(shu) 十分常規,以why school為(wei) 主,帕森斯設計學院即是如此,多年來都是希望通過補充文書(shu) 看到申請人“為(wei) 什麽(me) 要申請帕森斯”的具體(ti) 理由。
而在今年,帕森斯在申請係統中更新了補充文書(shu) 的要求,將一篇why school essay換為(wei) 了以下兩(liang) 篇必答小essay:
1. If you could choose a social issue to impact or change, what would you choose? When addressing this prompt, imagine how your studies and experiences at The New School could help you affect change. *
如果你能影響或改變某個(ge) 社會(hui) 問題,你會(hui) 選哪個(ge) ?回答此問題時,請聯想你在帕森斯的學術學習(xi) 與(yu) 經曆體(ti) 驗將如何幫助你?(200-400字)
2. What specific aspects of The New School’s academic programs or community drew you to apply? Please pay 機構icular attention within your essay to college, program, and/or campus to which you have applied. *
帕森斯學術項目或學校社區/社群的具體(ti) 哪些方麵吸引了你?請在essay中具體(ti) 聯係到你所申請的學院、課程項目以及/或者校區。(200-400字)
分析:
帕森斯此次補充文書(shu) 的兩(liang) 個(ge) 新命題,與(yu) 原來常規、無限製的“why school”題目有共性,也有區別,或者說側(ce) 重。
雖然表麵上帕森斯把一篇文書(shu) 變成了兩(liang) 篇,但事實上,兩(liang) 個(ge) 題目的本質仍然是“why school”,隻是學校通過這兩(liang) 個(ge) 問題提出了對“why school”類文書(shu) 更為(wei) 具體(ti) 的要求。以往機構的同學們(men) 來詢問關(guan) 於(yu) why school類補充文書(shu) 的意見時,我們(men) 的建議也經常是具體(ti) ,具體(ti) ,再具體(ti) ,關(guan) 聯自身。帕森斯能為(wei) 你提供什麽(me) ,你的願景如何通過帕森斯達成?
事實上,我們(men) 可以把第二個(ge) 命題看作是原本回答“為(wei) 何要申請帕森斯”時的重要部分之一:
帕森斯有怎樣的課程設置,將如何幫助到你?
校園氛圍及社群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你與(yu) 帕森斯之間有過什麽(me) 樣的連接(比如認識帕森斯的校友、參加過短期線上/線下課程等等)以及從(cong) 中感受到了什麽(me) ?
(如果沒有聯係也無妨,仍然可以探索具體(ti) 的點闡述主觀想法)校園的地理位置和帶有獨特地理優(you) 勢的學校又將如何幫助到你?
而以上這些問題,即使今年的題目不變,延續往年的“why school”,申請人仍然應該選擇自己最有感觸、與(yu) 自我關(guan) 聯最大的一點或幾點詳細闡述,沒有學校會(hui) 希望聽到通篇假大空的“貴校久負盛名,貴校是美國藝術設計領域最為(wei) 著名的學校”,試想,如果你是帕森斯的招生官,你不知道自己名氣大嗎?
所以,在命題二的回答中,要體(ti) 現你對所要申請的學校有一定深度的了解,關(guan) 聯自身情況,而不是人雲(yun) 亦雲(yun) 地去申請。
我們(men) 建議同學們(men) 首先可以從(cong) 官網公開的頁麵中獲得最直接、可信的信息,尤其是關(guan) 於(yu) 課程設置,作為(wei) 申請人,對於(yu) 你第一年和後續三年將會(hui) 修到怎樣的課程可以先有個(ge) 大概的了解,嚐試找到自己感興(xing) 趣的細節課程設置,並且關(guan) 聯到自己的學術興(xing) 趣,這會(hui) 是最直接、簡單、有效的角度。
此外,學校也提到了campus,帕森斯除了紐約校區以外,還設有海外巴黎分校區,不同的location也會(hui) 產(chan) 生不同的大學體(ti) 驗,如果你特別向往某個(ge) 城市,也可以關(guan) 聯到location的優(you) 勢,但重點還得回歸身處這個(ge) 城市的學校本身。
Design for the Change 希望申請人 更關(guan) 注社會(hui) 變革
而命題一,其實也是我們(men) 建議“why school”類文書(shu) 本應包含的部分,即學校將如何幫助你實現你的特定願景或目標?隻是在這次新命題中,帕森斯將側(ce) 重點引到了社會(hui) 議題、社會(hui) 問題,而原來其實申請人可以不受任何限製。
可見,Parsons更希望申請人在材料中體(ti) 現對社會(hui) 問題、議題的關(guan) 注,思考的角度更有社會(hui) 性,而非完全從(cong) 個(ge) 人角度出發。頂尖藝術名校,不分國家地區,近年來愈發強調“Design for the Change”,我們(men) 可以看到許多藝術類名校的碩士都開設了諸如“社會(hui) 創新設計”、“社會(hui) 變革設計”、“可持續性設計”等關(guan) 注社會(hui) 議題的專(zhuan) 業(ye) ,從(cong) 本科到碩士,用設計解決(jue) 問題、用設計產(chan) 生社會(hui) 影響力、用藝術設計發聲,也是藝術學校始終不變的追求。
同學們(men) 也不用擔心這個(ge) 部分是否需要特別“高大上”,我們(men) 可以分成兩(liang) 步走。
第一步,選擇你希望產(chan) 生影響力或改變的具體(ti) 社會(hui) 議題。同學們(men) 可以回顧你的作品集中,是否有項目其實已經與(yu) 某個(ge) 社會(hui) 問題有關(guan) ?如果沒有,也沒有關(guan) 係,你可以重新思考,觀察周圍哪些社會(hui) 議題令你最有感觸?令你最有熱情或動力去解決(jue) 、去改變?它與(yu) 你自身有什麽(me) 關(guan) 聯?我們(men) 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言之有物,與(yu) 自身有關(guan) 聯最重要。
第二步,學校最終的落點,仍然是回歸到why school,即,Parsons的學術體(ti) 驗與(yu) 四年的經曆,將如何幫助你實現這個(ge) 改變或產(chan) 生影響?那麽(me) 這裏,我們(men) 仍然要回到具體(ti) 的課程、學術氛圍、學術體(ti) 驗等等細節去與(yu) 你的目標產(chan) 生聯係,體(ti) 現合理的因果關(guan) 聯,避免泛泛而談。
Ending
可以說,Parsons的這次補充文書(shu) 命題更新,並沒有改變“why school”類essay的本質,隻是提出了更為(wei) 細節、具體(ti) 的回答要求(本來也該如此回答),想必招生官也是苦“泛泛而談”久矣?
當然,在命題一中將why school與(yu) 對社會(hui) 議題的關(guan) 注結合,顯然對申請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學們(men) 在盡情表達自我、表現個(ge) 人identity、告訴學校“你是誰”的時候,也別忘記走出去,多多關(guan) 注身邊的人,周圍的事,關(guan) 心這個(ge) 世界正在發生什麽(me) ,尤其是,你可以為(wei) 此做什麽(me) 。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