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教育,其目的是培養(yang) 全麵發展的“完人”或“全才”(Whole Person),使之具有人文與(yu) 科學知識的修養(yang) 。隻有具備這種修養(yang) 的人才是“受過教育的人”(Educated Person)或“知識分子”(Intellectual)。至於(yu) 理工專(zhuan) 科則是一種技能,受過教育的人通過適當訓練完全可以掌握。
正是在這種教育思想指導下,美國正規大學的本科教育頭兩(liang) 年學生基本不學專(zhuan) 業(ye) ,而是花很多時間涉獵百科、縱橫文理,為(wei) 日後進入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打下廣博的基礎。像哈佛、普林斯頓、哥倫(lun) 比亞(ya) 等美國一流高校吸引最優(you) 秀的應屆高中生報考的“招牌”之一就是它們(men) 的所謂“核心課程”。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學生手冊(ce) (Catalog)中關(guan) 於(yu) “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的相關(guan) 內(nei) 容是這樣描述的:核心課程是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本科)教育的基石。作為(wei)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才智開發的關(guan) 鍵,核心課程的目標是為(wei) 哥大全體(ti) 本科生,無論其將來的專(zhuan) 業(ye) 或方向如何,提供一個(ge) 廣闊的視野,使之諳熟文學、哲學、曆史、音樂(le) 、藝術和科學上的重要思想與(yu) 成就。
核心課程要求學生在大學一二年級從(cong) 下列九個(ge) 方麵選滿規定的學分:
文學
世界文學概論,要求學生從(cong) 荷馬、西塞羅等古希臘、羅馬文學家一直念到艾略特、伍爾芙等當代文學作品。
現代文明
介紹西方政治、倫(lun) 理、宗教、社會(hui) 思想等方麵曆史沿革與(yu) 現實問題。
藝術
介紹西方藝術史。
音樂(le)
西方音樂(le) 鑒賞及音樂(le) 史。
外語
學生起碼掌握一門外語。
邏輯與(yu) 修辭
要求學生學會(hui) 在批判性、創造性地思考問題的同時,以自己的語言清晰地進行口頭及書(shu) 麵的表述。
世界主要文化
亞(ya) 洲、非洲及拉丁美洲主要文化與(yu) 文明的曆史沿革與(yu) 現實問題。
體(ti) 育
除了完成各種課內(nei) 要求的體(ti) 育項目外,每一個(ge) 哥大學生都必須通過遊泳測驗,否則不能畢業(ye) 。
科學
學生起碼要選三門數、理、化、生物等科學課程。哥倫(lun) 比亞(ya) 學院是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的本科生學院。哥倫(lun) 比亞(ya) 學院要求每一個(ge) 本科生在大學前兩(liang) 年修完一係列基礎課程。即所謂的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
核心課程的設計旨在為(wei) 哥大本科學生提供一種共同的學術體(ti) 驗,發展他們(men) 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並幫助他們(men) 擴展知識結構。核心課程是哥倫(lun) 比亞(ya) 學院本科教育的核心部分。
核心課程從(cong) 1 9 1 9年開始形成,當時隻包括一門必修課程。後來逐漸擴大到文學、藝術、音樂(le) 、邏輯與(yu) 修辭、現代文明,並涉及外語、科學、體(ti) 育和主要人類文化等方麵的必修課程。
這些課程的內(nei) 容跨越漫長的曆史時期、地域和文化空間以及學科或係科的界線,意在培養(yang) 學生跨學科的思維能力,並為(wei) 他們(men) 打下廣博的人文與(yu) 科學方麵的知識基礎,為(wei) 了完成核心課程的要求,學生必須先修四門基本課——文學人文、現代文明、藝術人文和音樂(le) 人文,然後完成世界主要文化、科學、外語、作文和體(ti) 育等課程。
曆史沿革
哥倫(lun) 比亞(ya) 學院的核心課程以1 9 1 9年開設的“現代文明”為(wei) 濫觴,並在1 93 7年發展成為(wei) “文學人文”。至1947年,“藝術人文”、“音樂(le) 人文”和“亞(ya) 洲人文”被正式列入核心課程。其餘(yu) 的核心課程都是在以後逐漸加入的。雖然今天最為(wei) 人稱道的是這些課程的內(nei) 容,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核心課程都采取小班討論課的形式。
每一門課都限製在22個(ge) 學生以下,從(cong) 而保證了哥倫(lun) 比亞(ya) 的本科教育從(cong) 一開始就鼓勵學生學術上的積極參與(yu) 。
在核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提出一個(ge) 好問題於(yu) 提供一個(ge) 好答案同樣重要,而小班的形式使學生得以和教授從(cong) 開始就有機會(hui) 建立和發展學術上的良好關(guan) 係。
核心課程重在磨練技能,培養(yang) 習(xi) 慣:教學生如何觀察、分析、辯論、進行富有想象力的比較以及對思想及其差異的尊重等,為(wei) 學生今後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更好的生活作準備。
課程
核心課程主要包括以下科目:現代文明(C1101-C1102):現代文明入門英語(C1007):邏輯與(yu) 修辭人文(C1001-C1002):西方文學與(yu) 哲學名著選讀人文(C1121):西方藝術名作鑒賞人文(C1123):西方音樂(le) 傑作鑒賞此外,學生在外語、體(ti) 育、科學和非西方文化等方麵必須完成規定的課程。
現代文明:現代文明入門
本課程的目的在於(yu) 通過向學生介紹人類為(wei) 自身構築的各種政治、社會(hui) 、道德和宗教的社區以及他們(men) 用來界定這些社區的價(jia) 值觀念,使學生成為(wei) 積極的、有知識的未來社會(hui) 的公民。1919年最初的現代文明課僅(jin) 涉及戰爭(zheng) 與(yu) 和平的問題,而後課程內(nei) 容得到不斷的充實。
本課程要求學生精讀各種經典著作的原文,並以歐美從(cong) 《聖經》和其他古典思想傳(chuan) 統發展而來的論述為(wei) 重點。本課程亦要求學生在精讀原文的基礎上建構自成一體(ti) 的觀點,並以口頭與(yu) 書(shu) 麵的形式加以表達。為(wei) 了達到上述目的,本課程對內(nei) 容與(yu) 形式兩(liang) 方麵都做了界定。課堂討論的形式意在幫助學生學生適應各種不同傳(chuan) 統及其相互衝(chong) 突的觀念,體(ti) 現各持己見的人們(men) 理性對話的可能性。
在幫助學生提高思考能力的同時,通過對過去論爭(zheng) 的了解來更好地麵對現實問題。現代文明的課程設計包括對一係列在我們(men) 政治與(yu) 文化史中起過積極作用或尚未產(chan) 生重要影響的思想和論點的介紹以及對其他文化、機構和實踐所進行的批判性思維的例證。 “現代文明入門”課程為(wei) 期一年。教授在挑選必讀書(shu) 目時注重作者的曆史地位、作品思想的持久的重要性以及作品引發思考與(yu) 爭(zheng) 論的能力。
目前的必讀書(shu) 目包括《聖經》、《古蘭(lan) 經》以及柏拉圖、亞(ya) 裏士多德、奧古斯丁、馬基雅維利、笛卡爾、霍布斯、洛克、盧梭、斯密、康德、馬克思、達爾文、尼采、杜勃伊斯、弗洛伊德等的著作。
邏輯和修辭
英文(C1007):邏輯與(yu) 修辭。本課以課堂討論的方式教授寫(xie) 作,惟一的課本是學生自己的作文。學生通過運用批判性分析的手段將自己的思想訴諸文字。
本課以不多於(yu) 1 2個(ge) 學生的小班上課,教授以個(ge) 別輔導的方式引導學生去發現他們(men) 的寫(xie) 作如何影響他們(men) 的思想,同時思想又如何影響文字。
學生在學習(xi) 批判性分析方法的同時,將注意力集中在思考和寫(xie) 作的基本單元:句子和段落。學生在完成“邏輯與(yu) 修辭”課後若有意繼續學習(xi) 寫(xie) 作,他們(men) 可以選修“寫(xie) 作解析”課。後者重在修辭與(yu) 風格。
文學人文
人文課程(ClOOI-C1002):西方文學與(yu) 哲學名著精選。這門課程多年來一直被學生們(men) 簡稱為(wei) “文學人文”。哥倫(lun) 比亞(ya) 學院學生花一年時間對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些著作進行深入的研讀和探討。
本課並不是一般的概述,而是要求學生精讀原著。教授在講解原著時,有時注重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時注重其對現代文化的深遠影響,而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思考人類生存的意義(yi) ,並通過這種思考方式培養(yang) 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文學人文教學生如何分析文學原著並形成自己富有見地的觀點。課程通常在跨學科的教授指導下,由22名左右學生組成的小班每星期花4小時對下列作家的作品進行討論:荷馬、埃斯庫洛斯、索福克勒斯、歐裏彼德斯、希羅多德、薩克底德斯、阿裏斯多芬、柏拉圖、維吉爾、奧古斯丁、但丁、薄伽丘、蒙田、莎士比亞(ya) 、奧斯丁、陀斯妥耶夫斯基、沃爾夫以及聖經舊約與(yu) 新約。
藝術人文
人文課程(C1121):西方藝術名作鑒賞。從(cong) 1947年至今,“藝術人文”一直是所有學生通過核心課程並取得哥倫(lun) 比亞(ya) 學院學位的必修課程。該課程教學生如何欣賞、思考,並批判性地研討視覺藝術。該課程不作藝術史的概述,而是對一些豐(feng) 碑式的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深入探討。
該課程重視建築、雕塑、繪畫及其他藝術作品的形式結構,將作品放在其形成的曆史框架中加以理解。具體(ti) 內(nei) 容包括帕特農(nong) 神廟、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柏尼尼、倫(lun) 勃朗、戈雅、莫奈、畢加索、坡洛克等等。除課堂討論之外,藝術人文的教授還充分利用紐約豐(feng) 富的藝術資源,帶學生參觀各種博物館、建築物和紀念碑。
音樂(le) 人文
人文課程(C1123):西方音樂(le) 傑作鑒賞。從(cong) 1947年開始,音樂(le) 人文作為(wei) 核心課程的一個(ge) 部分,旨在培養(yang) 學生對西方音樂(le) 各種形式的基本理解,喚醒並激發學生對西方音樂(le) 的欣賞,幫助他們(men) 學會(hui) 對各種音樂(le) 的表現方法作出知性的反應,並鼓勵他們(men) 參與(yu) 從(cong) 古到今作曲家和音樂(le) 思想家針對音樂(le) 特性與(yu) 目的所進行的辯論。
學生通過上課和聽音樂(le) 會(hui) ,進入對音樂(le) 的批判性鑒賞這一過程,而紐約為(wei) 豐(feng) 富的音樂(le) 生活則是本課程的一個(ge) 有機的組成部分。
雖然音樂(le) 人文不是對西方音樂(le) 的曆史回顧,但教學遵循音樂(le) 發展的曆史沿革,名作鑒賞包括蒙特威爾第、巴赫、亨德爾、莫紮特、海頓,貝多芬、威爾第、瓦格納、勳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名家的代表。
外語
哥倫(lun) 比亞(ya) 學院認為(wei) ,學生要成為(wei) 未來社會(hui) 既有良知又有知識的公民,必須掌握外語。懂得一個(ge) 國家的語言和文學是理解這個(ge) 國家與(yu) 人民的基本條件。因此,外語課程的教學目的在子:
(1)培養(yang) 學生對世界文化及其人民的敏感並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加深對自身的理解;
(2)介紹不同語言在結構、語法和句式上的差別並發現語言和文化意義(yi) 之間的聯係;
(3)幫助學生提高批判、分析和寫(xie) 作的能力。
學生可以任選以下語種以完成核心課程的要求:阿卡得語、阿拉伯語、阿拉姆語、亞(ya) 美尼亞(ya) 語、孟加拉語、漢語(包括粵語方言)、捷克語、荷蘭(lan) 語、芬蘭(lan) 語、法語、德語、古代及現代希臘語、豪撒語、希伯來語、印度-烏(wu) 爾都語、匈牙利語、意大利語、日語、朝鮮語、拉丁語、立陶宛語、波斯語、波蘭(lan) 語、葡萄牙語、旁遮普語、羅馬尼亞(ya) 語、俄語、梵語、塞族-克羅地亞(ya) 語、西班牙語、斯瓦希裏語、瑞典語、塔加拉族語、坦米爾語、藏語、現代土耳其語、烏(wu) 克蘭(lan) 語、烏(wu) 羅夫語、意第緒語、祖魯語。
體(ti) 育必修課
體(ti) 育是取得哥倫(lun) 比亞(ya) 學位的必修課程。所有學生都必須通過遊泳測驗或修一學期遊泳課。學生選修體(ti) 育課,.每學期不得超越一門,學期中不得隨意缺課。
科學必修課
哥倫(lun) 比亞(ya) 學院核心課程中科學課程的設置,其目的與(yu) 其他部分一樣,均早在1 91 9年就得到明確闡述:幫助學生理解並有效地參與(yu) 現代文明的發展。
具體(ti) 來說,科學課程為(wei) 學生提供機會(hui) 了解科學家們(men) 在探索什麽(me) 樣的問題,他們(men) 如何通過實驗和觀察來求證其假設,如何評估實驗結果,以及關(guan) 於(yu) 自然世界的運動他們(men) 至今已經積累了什麽(me) 樣的知識。
為(wei) 滿足核心課程的要求,學生必須選滿三門科學課程並積累9學分。其中兩(liang) 門必須是一個(ge) 係或一個(ge) 跨學科單位所開設的係列課程,第三門必須是另一個(ge) 不同係科的課程。假如一個(ge) 學生完成的係列課程是數學,那麽(me) 他的第三門課程就不能選計算機科學係或統計方麵的課程。
雖然數學、統計和計算機科學不能算是自然科學,但科學教育委員會(hui) 還是從(cong) 這些係科裏選擇了一些課程包括在科學必修課內(nei) ,因為(wei) 他們(men) 認為(wei) 定量分析對於(yu) 理解任何科學上的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yi) 。
主要文化必修課
核心課程中的主要文化必修課探討亞(ya) 非拉地區具有全球性或曆史性影響的文化與(yu) 文明。沒前任何核心課程假定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間有什麽(me) 永恒不變的疆界,也不認為(wei) 這樣粗略簡單的區別對理解這個(ge) 世界有任何幫助。
核心課程亦不認同一種文明是“我們(men) ”的,其餘(yu) 都是“別人”的。不管“我們(men) ”是誰,認定古希臘是“我們(men) ”就是一個(ge) 錯誤,正如認定中國是“他們(men) ”或對我們(men) 無足輕重是個(ge) 錯誤一樣。核心課程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在幫助學生認識各文化與(yu) 文明之間的區別的同時,更注重展示各文化間的相互聯係、交互影響和平行發展。
當然核心課程也承認世界各地區的文化與(yu) 文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自行發展,形成獨立的傳(chuan) 統和曆史。由此形成的思想、言論和作品紛繁複雜,互不相同,對人類行為(wei) 方式的影響至今不衰。
基於(yu) 這樣的認識,主要文化必修課程的目的就在於(yu) 鼓勵學生學習(xi) 並思考文明與(yu) 傳(chuan) 統的多樣性及其對當代世界的影響。哥大本科學院一年招生1000人左右,總的是四五千人的規模。每個(ge) 新生都上係列的核心課程,一門是《文學人文學》,讀西方文學經典,上一學年兩(liang) 學期,每個(ge) 班不超過20人,1000人分50個(ge) 班,由終身教職序列的教授開課,配備博士生助教。
課程必讀書(shu) 有《伊利亞(ya) 特》、希臘喜劇之父阿裏斯多芬作品、《聖經》等等,下學期《傲慢與(yu) 偏見》、《懺悔錄》等。從(cong) 課程表上看,《伊利亞(ya) 特》讀一周,《奧德賽》讀兩(liang) 周。每學期是10到11本西方文學中的無可爭(zheng) 議的經典,學生幾乎是要廢寢忘食才能完成教授的課堂討論,通常20人一班還會(hui) 分成兩(liang) 個(ge) 小組,教授加助教的課共三次。
我兒(er) 子曾在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就讀,我看到他每一頁書(shu) 本上都寫(xie) 滿注釋、問題。很多學生考哥大,就是衝(chong) 著這個(ge) 核心課程而去。
新生培訓課上,從(cong) 白發蒼蒼的校友到剛剛入學的少男少女,手裏都拿著一本《伊利亞(ya) 特》,像暗號,更像身份證,這是文明傳(chuan) 承延續性的標誌,也是學校的認同感和驕傲所在。
第二門課也是必修,叫做《當代文明基礎》。幾乎清一色的西方社會(hui) 思想經典,但因為(wei) 麵臨(lin) 全球化壓力,也有多元文化因素的加入,比如有《古蘭(lan) 經》。
下學期有盧梭的《論不平等的起源》、《美國革命》、《法國革命》,康德、洛克、達爾文、尼采的全本原著,也包括幾篇點綴性質的黑人和女性問題的重要文獻。哥大核心課程是在爭(zheng) 議當中發展到現在的,差點辦不下去,二十年前一位校友捐了一兩(liang) 億(yi) 美元才維持至今。這在美國也不是特例。但隻要它存在一天,這種以經典閱讀為(wei) 核心的教育傳(chuan) 統就仍然在發揮影響。
為(wei) “當代文明基礎”課程辯護的立場可以總結為(wei) :今天的世界再多元,它的物質和精神基礎仍是西方人奠定的。而這個(ge) 基礎的基礎則由西方文明的經典編碼。這些經典由西方人寫(xie) 出來隻是一個(ge) 曆史上的偶然事件,但是今天所有人不得不讀這些經典,則絕不是偶然的。
這句話很傲慢,中國人可以不認同,但不能不思考。在全球化時代,在這個(ge) ‘比較的時代’,誰沒有自己的經典,誰就沒有文明意義(yi) 上的歸屬和家園。沒有家的人談不上出門遠行。而世界上最遠的路,是回家的路。”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