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wei) 什麽(me) 美本申請中最重要的一天是每年的 11 月 1 日?
許多留學資訊裏常提到的“早申”、“提前批”,以及 EA/ED/REA ,到底是什麽(me) 意思?
不同批次的申請,將如何影響孩子的錄取結果?
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 8-10 年級孩子的家長們(men) 需要提前學習(xi) 的知識。有些家長會(hui) 說:“什麽(me) ,還要我學習(xi) ,我才不想學。我哪有時間學?我孩子了解這些申請常識就可以了。”
但現實情況是,在孩子本科申請這件大事上,財權和學校名單敲定權,通常都在家長手裏。所以,家長必須學習(xi) 申請常識。
上述問題的答案都在本文裏(本文的重點是早申請,不是常規批申請)。
寫(xie) 這篇文章,一來是想總結和梳理一整年的升學與(yu) 申請工作,二來是講解一些 8-10 年級學生和家長能用得上的美本早申請知識。
本文實用信息很多,建議收藏備用。以下是本文正文。
1. 早申
Joanna 就讀於(yu) 北京一所超級中學國際部,2021 年末,她剛剛升高三,但馬上就開始忙活美國大學的申請。11 月 1 日當天,她一口氣提交了好幾所美國大學的早申請,有一所是 ED ,還有些是 EA 。
Daniel 是 Joanna 的同學,他早申請的是美國東(dong) 岸名校弗吉尼亞(ya) 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這所大學在各大排行榜上都常年穩居前 30 。
在 2026 屆新生的招生工作中,弗吉尼亞(ya) 大學收到了近 3.1 萬(wan) 份的「非綁定早申請」和近 3,400 多份的「綁定早申請」 。
上麵這段話的術語很多,信息量很大,我們(men) 這裏需要講解一些大學招生辦公室的行話。 國內(nei) 大學招生時喜歡說 xx 級新生,這裏的「xx 級」指的是學生入學的年份,比如 2020 年入讀複旦大學的學生就叫 2020 級新生。
當然了,國內(nei) 也有些學校有專(zhuan) 屬的稱呼新生的語言體(ti) 係,比如清華大學就有一個(ge) “幾字班”的稱呼體(ti) 係。如果你是 2011 年入讀清華本科,你就是 1 字班。
但美國大學的招生辦習(xi) 慣根據新生的畢業(ye) 年份來稱呼他們(men) 。
美國本科教育共有 4 年。如果你家孩子計劃 2023 年入讀一所美國大學,那她/他會(hui) 在 2027 年畢業(ye) 。在你家孩子申請大學時,招生辦就會(hui) 稱呼她/他為(wei) 2027 屆的申請者 (applicant for the Class of 2027) 。 那「綁定早申請」和「非綁定早申請」又分別是什麽(me) 呢?
一些家長看到「早申請」這三個(ge) 字,會(hui) 聯想到國內(nei) 填大學誌願時的「提前批」。對於(yu) 60 後和 70 後的家長來說,本科提前批錄取意味著孩子要去讀公安類院校、公費師範生院校、飛行航海類院校等。 但美國本科錄取中的早申請,和這種頗具年代感的提前批誌願,並不是一回事。
美國大學的早申請麵向所有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隻要申請者願意更早地提交申請材料,都可以去申請這些提早錄取的名額。 簡單來說,如果你家孩子早早地在 SAT/ACT 和托福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早早地寫(xie) 完了大學申請文書(shu) ,那她/他就可以去「早申請」一所美國大學。
美國本科早申請的截止日期通常是在每年的 10 月中旬到 11 月初,其中,11 月 1 日是截止日最密集的一天。早申請,就意味著能早知道錄取結果——11 月初遞交的申請,通常同一年的聖誕節前就能拿到錄取結果。
每年 11 月,許多申請者在這個(ge) 時間段還在忙著考試和寫(xie) 文書(shu) ,隻有那些早準備的學生才能趕得上早申請的截止日期。 早申請主要有兩(liang) 大類,一類是綁定的 (Early Decision,簡稱 ED),一類是非綁定的(Early Action,簡稱 EA)。
綁定的意思是,隻要你收到了學校的錄取,你就必須去這所學校讀書(shu) ,因此,你隻能申請一所大學的 ED 。因為(wei) 如果你申請了兩(liang) 所大學的 ED ,並且都被錄取了,那不管你最終去讀哪所大學,都將 100% 違約。 非綁定的意思是,就算你收到了這所大學的錄取,你也可以不用去這所大學讀。
你隻是更早地采取行動申請了這所大學(所以叫 Early "Action"),你並沒有更早地決(jue) 定要去這所大學(也就是所謂的 Early "Decision")——你還沒有 "Decide" 。 因此,理論上來說,雖然你隻能申請一所大學的 ED ,但你可以申請 2 所,3 所,甚至 5 所大學的 EA 。
2. 博弈
早申請是一場招生辦和申請者的博弈。 如果你是申請者,EA 意味著更早的錄取可能和更多的擇校自由。相比之下,ED 則意味著更多的限製和義(yi) 務。當然了,從(cong) 錄取率上說,ED 的數字會(hui) 比 EA 的要更好看得多。所以,EA 還是 ED ?這是每位申請者都要糾結的問題。
EA 還是 ED ?如果你是大學的招生官,你也會(hui) 很矛盾。 一方麵,你當然希望學校隻開放「綁定早申請,也就是 ED」,但你也擔心如果隻有這個(ge) 選項,會(hui) 嚇退許多不想承擔過多義(yi) 務,還沒 100% 確定要來你學校讀書(shu) 的學生。
另一方麵,你也不希望學校隻有「非綁定早申請,也就是 EA」這個(ge) 選項,因為(wei) 這種安排難以保證申請者足夠高的忠誠度。 作為(wei) 招生官,你肯定希望申請者,尤其是優(you) 秀申請者,能有更高的“忠誠度”,你肯定希望他們(men) 收到錄取就一定會(hui) 來讀讀書(shu) 。高等教育在美國是一個(ge) 很成熟,很數據驅動的產(chan) 業(ye) ,招生官發出去多少份 offer ,最終有多少份 offer 被錄取者接受,這個(ge) 叫「yield」的比例,是許多大學考核招生辦的重要 KPI 。
因此,招生官在做錄取決(jue) 定時,除了看你夠不夠優(you) 秀,看你和學校的契合度夠不夠高,還要預判你有多大概率會(hui) 接受這份 offer 。在他們(men) 看來,就算你優(you) 秀得突破天際,給你發 offer 後你卻不來,你再優(you) 秀也和他們(men) 沒有關(guan) 係。
不過,有些學校的招生辦對自己學校的 yield(也就是 offer 接受率)有很強的自信,並且,他們(men) 也認為(wei) 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權,有利於(yu) 學生根據不同錄取大學提供的獎學金/助學金數額,來做決(jue) 定入讀哪所學校。 因此,他們(men) 不會(hui) ,也不需要通過 ED 這樣的早申請手段綁定你。他們(men) 會(hui) 大大方方地給你提供 EA 選項。
3. 互斥
不過,這些排名第一梯隊的學校也知道,全美國還是有幾所學校能和自己掰掰手腕,搶搶學生的。
我舉(ju) 個(ge) 例子吧。小張是一名優(you) 秀的申請者,她/他在早申請階段同時申請了哈佛、耶魯、斯坦福,結果這三所學校都給她/他發了 offer 。
已知小張是內(nei) 華達州第一中學的高三學生,哈佛大學招生辦敢拍著胸脯說,小張一定會(hui) 選擇哈佛,而不是耶魯或斯坦福嗎?梁靜茹也給不了哈佛大學這麽(me) 大的勇氣。 因此,哈佛、耶魯、斯坦福等一群私立名校,會(hui) 開放 REA/SCEA 這兩(liang) 種極其近似的申請模式——REA 和 SCEA 的全稱分別是 Restrictive Early Action 和 Single Choice Early Action 。
這兩(liang) 個(ge) 早申請模式的核心邏輯是互斥。具體(ti) 來說是,在申請階段,申請者隻能申請這些私立名校中的一所,不能再申請其他學校的 EA/ED 了,除非這其他學校是一所美國的公立大學或美國以外的大學。
也就是說,我們(men) 前文中虛構的小張,並不能同時早申請哈佛、耶魯、斯坦福,如果她/他早申了耶魯,就不能早申哈佛或斯坦福了。
當然,REA/SCEA 都是 Action ,而不是 Decision ,也就是說,早申請者就算被某一所大學錄取了,也沒有義(yi) 務要去讀。 讀到這,有些家長可能會(hui) 想問:“聽說有些大學還會(hui) 開放 ED2 ,它和 ED 有什麽(me) 區別呢?” 答案是,ED 和 ED2 很相似,申請者一旦被錄取,就必須得去。
這倆(lia) 最大的區別在於(yu) 截止日期,一所大學的 ED2 的截止日期通常與(yu) 它常規批申請的(Regular Decision,簡稱 RD)相同。也就是說,ED2 的截止日期大約比 ED 的晚 2 個(ge) 月。
不過,ED2 結果揭曉日期會(hui) 比 RD 的早,通常會(hui) 早至少 1 個(ge) 月。不過,再早也早不過 ED 的揭曉日期。大部分美本學校的 ED 放榜時間都設在 12 月下旬。
2021 年的 12 月下旬,Joanna 和 Daniel 收到了讓他們(men) 心動的 Offers ,分別來自康奈爾大學和弗吉尼亞(ya) 大學。2022 年 10 月,在美東(dong) 略帶寒意的季節,他們(men) 已經開始了美本學習(xi) 生涯,成為(wei) 了各自學校 Class of 2026 的學員。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