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的諸多選擇中,美國大學往往是國內(nei) 學生家長們(men) 關(guan) 注的焦點。 不僅(jin) 是因為(wei) 美國擁有眾(zhong) 多世界一流大學,更是因為(wei) 美國的高等教育確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而遠隔重洋,以“中國眼光”看待美國大學,卻難免種種的想當然乃至誤解,這其間的差異引人思考。
因此,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篇哥大教授劉禾的專(zhuan) 訪報道。劉禾,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比較文學與(yu) 社會(hui) 研究所所長,東(dong) 亞(ya) 係終身人文講席教授。曾任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比較文學係和東(dong) 亞(ya) 係跨係教授及講席教授。曾獲美國古根海姆學術大獎、全美人文研究所年度獎,以及柏林高等研究所年度獎等。
01關(guan) 於(yu) 文理學院和職業(ye) 教育
法學院、醫學院、商學院等可能非常出名,但走進美國校園,你會(hui) 發現,它們(men) 都處於(yu) 校園的“邊緣位置”。
問:美國高等教育和中國高等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您1990年獲得哈佛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後任教於(yu) 美國多所大學,成為(wei) 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的終身人文講席教授,您感受到的最大不同在哪裏?
劉禾:說到不同,我覺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文理學院”的理念和建製,它在美國高校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毫不誇張地說,文理學院是美國教育最引以為(wei) 豪的精髓。
比如,我們(men) 走進任何一所美國研究型大學,一進大門,首先看到的重要建築,往往就是文理學院。比如加州伯克利大學,大門一進去,正對的樓,是文理學院下屬的英語係,斜對麵的樓是曆史係、比較文學係,還有文理學院其他的係。無論是在哈佛,還是在其他常青藤大學,文理學院都占據校園最中心、最引人注目的位置。
問:在人們(men) 的印象中,哈佛法學院、商學院在世界排名數一數二,哈佛應該也以它們(men) 為(wei) 榮。
劉禾:哈佛法學院、醫學院、商學院和政府學院都非常出名,但是當你走進哈佛大學的主校園時,就會(hui) 發現,上述學院都處於(yu) 主校園之外或“邊緣位置 ”。很少看到美國的哪一所研究型大學,一進主校園的正門就是法學院的大樓,新聞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職業(ye) 學院等也從(cong) 來不會(hui) 占據校園空間的中心位置。
問:這和我們(men) 當前不少高校,法學、工商管理、金融等熱門院係的建築十分突出形成了對比。美國大學的空間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
劉禾:沒有任何條文規定,這是在曆史的傳(chuan) 承中不約而同、自然而然形成的。文理學院的英文是liberalartscollege。這裏的arts指的是歐洲中世紀教育傳(chuan) 統中“七藝”概念———即文法、論辯術、邏輯學、算學、幾何學、天文學、音樂(le) 。美國的大學承續了歐洲大學的傳(chuan) 統,重視廣義(yi) 的現代版的“七藝”,也就是文理雙修,同時也包括現代意義(yi) 上的社會(hui) 科學。 其實,把liberalartscollege翻譯成“文理學院”還是不太理想。我個(ge) 人傾(qing) 向於(yu) 把它譯成“開明文理學院”,liberal在這裏含有“開明”和“開智”的意思。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博雅教育”,從(cong) 字麵上看好像主要指文科方麵的教育。
問:在中國大陸,通常被稱為(wei) “通識教育”,中國台灣也有稱為(wei) “全人教育”。
劉禾:不管被譯成“博雅教育”還是“通識教育”或其他,liberalartseducation強調的是通過教育把“人格”樹立起來,塑造一個(ge) 完整的、大寫(xie) 的“人”。這個(ge) 教育理念,其目標不在於(yu) 讓學生掌握一些具體(ti) 的謀生技能,也不提供職業(ye) 方麵的訓練,而是從(cong) 多方麵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她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廣泛的文化背景,高度的教養(yang) ,道德、文化水平和判斷能力的人。
問:文理學院是通過何種途徑達到這一培養(yang) 目標的?
劉禾:開明文理學院的本科教育內(nei) 容有三大塊:自然科學、社會(hui) 科學和人文學科,通常不設“職業(ye) ”性的專(zhuan) 業(ye) 。學生要在三大主要領域裏各選一定的學分,才能完成大學本科的學習(xi) 。
大學四年,首先是對知識的沒有界限的學習(xi) ,經過一個(ge) 階段後縮小興(xing) 趣範圍,對專(zhuan) 業(ye) 方麵開始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說,開明文理教育不等於(yu) 是在職業(ye) 教育之外再添一點文史知識,更不意味著能搞點音樂(le) 、聊點藝術,就是完整的人了。
02關(guan) 於(yu) 辦學規模
在美國,許多小小的文理學院聲譽不亞(ya) 於(yu) 哈佛、耶魯等名校。
問:美國大學的空間布局,無聲地折射出它的教育理念。而理念是製度設計的基礎。
劉禾:對。開明文理學院的另一重要性,便是它的理念貫穿於(yu) 整個(ge) 大學的建製。美國的大學,從(cong) 教學和研究的體(ti) 製上看,基本上有以下幾類。 綜合大學(四年大學學製,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開明文理學院(四年大學學製,隻授學士學位),和公立社區學院(兩(liang) 年製,授結業(ye) 證書(shu) 或轉學的副學士學位)。
其中,四年製的綜合大學裏麵還有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之分。 一流研究型大學,除了本科生的開明文理學院,通常設有文理研究生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經管學院等研究生院。開明文理學院承擔了培養(yang) 本科生的任務,文理研究生院負責培養(yang) 博士生,因此兩(liang) 者的規模比那些以培養(yang) 碩士生為(wei) 主的職業(ye) 學院都龐大。 需要強調的是,博士生的培養(yang) 和學術研究主要是由文理研究生院的教授承擔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多數都執教於(yu) 文理學院的經濟係,而不在商學院或經管學院。 問:文理研究生院培養(yang) 的人才和其他學院培養(yang) 的有何不同?
劉禾:法學院、醫學院、經管學院、新聞學院、教育學院等培養(yang) 的主要是碩士,提供的是某個(ge) 具體(ti) 行業(ye) 所需的職業(ye) 和專(zhuan) 業(ye) 訓練。文理學院畢業(ye) 的學生,如果有誌於(yu) 進入銀行等金融機構工作,可以申請到經管學院或商學院攻讀碩士,如果想今後在大學或科研機構專(zhuan) 事研究工作,那麽(me) 通常選擇攻讀文理學院的經濟係博士學位。
問:也就是說,文理研究生院培養(yang) 的主要是研究型人才。而法學院、醫學院、商學院等研究生院並不培養(yang) 科學家,也不培養(yang) 思想家,而是直接麵向社會(hui) ,麵向崗位。
劉禾:是的。層次不同、分工不同。
問:大量具有職業(ye) 技能的碩士生,是否會(hui) 給一般本科畢業(ye) 生造成就業(ye) 壓力?
劉禾:事實並非如此。文理學院的教育,已經給學生打下了厚實的基礎,能夠滿足大多數崗位的需求,是名副其實的“通才”教育。不少學校的本科畢業(ye) 生,因為(wei) 優(you) 異的綜合素質、巨大的潛力,在畢業(ye) 時十分搶手。 現在,在本科生階段想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日益增多,許多中國家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名牌大學。但我在前麵提到的第二類學校,即四年大學學製、隻授學士學位的開明文理學院,由於(yu) 規模小,因此經常被廣大的中國家長所忽略。
問:在中國的許多家長看來,“學院”比起“大學”,總是等而下之。教育界似乎也有這種心態,因此近年來,許多“學院”都努力提升硬件,升格成為(wei) 大學。尤其是前幾年風靡一時的高校大合並,幾乎讓所有的“學院”都消失殆盡。
劉禾:在這點上,美國的教育理念有著很大不同。在大部分美國人心目中,獨立的開明文理學院盡管規模小,但往往代表著最經典的、最高質量的本科教育。 在美國,獨立的本科生學院,且不說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這樣的現代工科學院,傳(chuan) 統的開明文理學院如阿姆斯特學院、威廉姆斯學院、韋爾斯利學院都是一流的,聲譽和學費往往不亞(ya) 於(yu) 哈佛、耶魯、哥倫(lun) 比亞(ya) 等名校的本科生文理學院,因而成為(wei) 很多美國精英階層的首選。
問:有一句西方諺語是:小的往往是好的。
劉禾:對。通常這樣的學院隻有兩(liang) 千多名學生,正因為(wei) 小,教師才能夠集中精力進行教學,不必花費大量的精力從(cong) 事科學實驗和論文發表。同時,由於(yu) 規模小,師生間互動密切,這對培養(yang) 學生的溝通能力和領導能力,都非常有幫助。
問:可以這麽(me) 說,“小”並不意味著弱,相反,一窩蜂地求“大”,反而會(hui) 造成虛假繁榮的局麵。
劉禾:我所在的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就曾經討論過要不要擴招的問題。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的開明文理學院有4000多個(ge) 在校本科生,如果想要擴招50-100個(ge) 學生,就必須進行慎重的考慮,因為(wei) 一旦把入學門檻降低,聲望也會(hui) 隨之降低。 所以,我們(men) 和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幾所大學的開明文理學院都相互攀比,都不敢輕易擴招。
03關(guan) 於(yu) 教師考核標準
在美國高校,我們(men) 不以發表論文的刊物的標準為(wei) 標準,而是以自己的學術眼光為(wei) 唯一標準。
問:近年來,中國高校的管理模式引起許多議論。比如,有學者呼籲:延續了多年的大學教師選留和升等製度弊端日益嚴(yan) 重,需要反思。在這方麵,美國高校有何可以借鑒的?
劉禾:在這點上,美國的終身教授製度不得不提。 美國大學教授的聘任,基本上是以教學年限與(yu) 學術成果為(wei) 考評標準的。教授每隔兩(liang) 三年應在學術方麵上一個(ge) 台階,如果到了規定的年限,通常是任教職的六七年之內(nei) ,還達不到取得終身教職的要求,這個(ge) 人就會(hui) 被解聘。這個(ge) 製度,一方麵能保證人才的流動性,同時又有一定的穩定性,可以留住真正優(you) 秀的研究人員和教授。
問:“終身教授”意味著十分穩定的“鐵飯碗”,它的好處在哪裏?
劉禾:終身職位是美國的學術自由和思想獨立的基本條件,如果沒有終身職位製度,那些發表不受社會(hui) 歡迎的觀點的教授,就很有可能被解雇;而一些教授會(hui) 為(wei) 了保住自己的飯碗,而去取悅於(yu) 上級或者公眾(zhong) 。因此,終身教授製度能保證學界知識分子獨立思考的精神、高校自由批評的空間,發揮大學對於(yu) 整個(ge) 社會(hui) 的批評功能。
問:但“鐵飯碗”也可能導致已經獲得終身教職的教師滋養(yang) 惰性,不思進取。
劉禾:不能說沒有這樣的人。但就我的觀察,這樣的人是極少數。對絕大多數終身教授而言,工作本身就是對他的激勵。從(cong) 整體(ti) 來說,終身教授製度還是利大於(yu) 弊,當然可以作進一步完善。
問:對教師的具體(ti) 考核是怎樣的?近年來,中國高校也進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讓學生給老師打分等等。
劉禾:美國大學也讓學生給教授的教學打分,但這是考核的一小部分。美國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對學者的考核,主要是同行考核。通常是,係主任任命三名終身教授組成委員會(hui) ,對某學者提交的所有學術成果,逐一仔細研讀,得出獨立的判斷,展開討論,同時也會(hui) 邀請校外的專(zhuan) 家評估這位教授的學術成果。
隨後,學術委員會(hui) 提交一個(ge) 詳細的報告,這份報告必須在全係的資深教授當中經過討論和表決(jue) ,然後和係主任的獨立報告匯總,提交院一級的評審委員會(hui) ,院級的評審委員也通常由三人組成,會(hui) 進行新一輪的閱讀和辯論,然後再對當事人的續聘、是否晉升為(wei) 終身職的教授等提出建議。這其中的關(guan) 鍵是,評審委員會(hui) 成員名單都是保密的,保證專(zhuan) 家進行獨立、公正的判斷。
問:在中國教師的考核過程中,必須有一定數量的發表於(yu) 權威期刊、核心期刊的論文。
劉禾:我認為(wei) ,考核不應該簡單地看看統計數字,這是沒有學術自信的表現。在美國高校,發表論文的刊物的名聲,是一個(ge) 參考因素,但即使是名聲極好的刊物,我們(men) 仍然不以它的標準為(wei) 標準。我有一位同事,他從(cong) 事的是一部古代經典著作的翻譯和注釋工作,工程巨大,花費了十幾年。雖然很長時間都看不到成果,但所有的同行都知道這個(ge) 工作的價(jia) 值,因此盡管當時還沒有多少文章發表,但他仍然獲得了名校的終身教職。
問:不看資曆看能力,不看文憑看水平,不看數量看質量。
劉禾:是的,所以,這樣的評審工作量非常大。但是,了解本專(zhuan) 業(ye) 的同行在研究什麽(me) ,達到何等水平,有哪些學界新動向,這對於(yu) 自身的研究也是大有好處的
問:同行評審,不僅(jin) 能保證專(zhuan) 業(ye) 性,還能夠促進整個(ge) 行業(ye) 研究的發展。但是,同一專(zhuan) 業(ye) 的研究者畢竟人數有限,低頭不見抬頭見,如何避免人情的作用?
劉禾:假如評審委員會(hui) 的成員名單被人泄露出來,那麽(me) 誰泄露了名單,誰就要負一定的法律責任。更重要的是,在美國學界,大家都十分愛惜自己的學術名聲。硬性的法律規定並不能約束所有事情,口碑的影響力也很大。
04關(guan) 於(yu) 博士的培養(yang)
在職攻讀博士,在美國是不可思議的事。博士期間,並不需要急著發文章、出成果。
問:學界的學術生態是至關(guan) 重要的,您認為(wei) 應該采取哪些手段來正本清源?
劉禾:保持健康良好的學術生態,我的建議是,首先是要保持一個(ge) 相對穩定而不受外界幹擾的學術界。首先必須從(cong) 博士生教育這一環節開始。 還是以美國的一流研究型大學為(wei) 例,一個(ge) 學生攻讀博士,其求學費用都是由學校的研究生院負擔。
因此,每年每個(ge) 專(zhuan) 業(ye) 的博士生招收的數量並不多,一般文科需要7-8年,畢業(ye) 後,基本上都是當教授或專(zhuan) 家。如果拿著博士學位去社會(hui) 求職,許多機構、公司不可能要你———因為(wei) 學曆過高,成本也太大。
問: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的失業(ye) 率也上升了,高校是否會(hui) 擴招?
劉禾:最近申請高校的人增加了許多,本科生和研究生會(hui) 擴招一點,因為(wei) 這兩(liang) 類學生的教育是收費的,學校出於(yu) 利益考慮會(hui) 有限度地擴招。博士生不但不會(hui) 擴招,還在縮減名額。博士生擴招,它會(hui) 破壞生產(chan) 學者和教授的體(ti) 係,導致培養(yang) 出來的人魚龍混雜,“學界”的這個(ge) 概念就模糊了。
問:美國高校裏的碩士、博士是不是有發表論文的壓力?
劉禾:我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哈佛讀博士的時候,導師說,你不要急著發文章、出成果,你現在就是要好好接受學術訓練,所以我們(men) 不敢輕易寫(xie) 論文。況且博士的課程要求十分嚴(yan) 格,壓力很大。
問:在美國,是否也可以在職攻讀博士生,甚至可以讀在職博士後?
劉禾:這在美國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它怎能保證博士教育的質量呢?美國文科的“博士後”經常是為(wei) 短期內(nei) 無法找到正式工作的博士提供的學術交流或專(zhuan) 業(ye) 訓練的崗位,不是正式學曆的一部分。
自然科學的“博士後”意味著加入某個(ge) 大學或研究部門的科學研究或實驗小組的工作,從(cong) 事一段專(zhuan) 門研究,同樣也不是正式學曆的一部分。同樣,我也很詫異,我們(men) 中國有“博導”這一稱謂,這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是聞所未聞的。隻要是博士畢業(ye) ,進入了研究領域,就都可以擔任“博導”。博導並不比副教授和教授更高級。
問:最後還想問一下,在市場經濟發達的美國,大學搞不搞“創收”?
劉禾:這要從(cong) 美國大學的經費來源說起。除了公立大學有州一級的政府撥款外,美國的私立大學的經費來源,除了一小部分為(wei) 學費,還有大量的社會(hui) 捐款,這就保證了學校的正常運作。
此外,美國有種類繁多、來源不一的科研基金,研究者可以提出申請,用這些錢來增設博士生、博士後的位置,吸引人才,完成項目研究。這些基金的獨立運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絕大學教授和某些利益集團的直接掛鉤。
問:會(hui) 否出現一邊擔任大學教授,同時又是公司董事長的情況?
劉禾:這在美國叫做conflictofinterest或公私之間的利益衝(chong) 突。大學教授是全職工作,這個(ge) 工作的性質是不允許公私兼顧,而出現利益衝(chong) 突的。這是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大學教授當公司的董事長或一個(ge) 公司的全職雇員就必須離開大學崗位。
不過,研究型大學的理工科、法學院、經管學院等職業(ye) 學院中,經常有教授被聘為(wei) 某些專(zhuan) 業(ye) 方麵的“顧問”,其收入必須向大學上交一定的比例,可是一旦出現公私之間的利益衝(chong) 突,此人就必須做出選擇。
2008年,哈佛醫學院的著名兒(er) 童心理學權威彼得曼教授利欲熏心,模糊了純科學研究和他在某製藥公司的“顧問”身份,誤導公眾(zhong) ,立刻被視為(wei) 醜(chou) 聞。假如這種事情不再被當作醜(chou) 聞,而被習(xi) 以為(wei) 常,那麽(me) 學術界和科學家的公信力就會(hui) 消失殆盡,這對全社會(hui) 來說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