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men) 填寫(xie) 申請表時,榮譽獎項和活動(5個(ge) Honors&Awards 和10個(ge) Activities)恐怕是最讓學生和家長焦慮困惑的內(nei) 容之一。填寫(xie) 什麽(me) 類型的競賽獎項?活動和獎項一定要填滿嗎?今天幫大家破解關(guan) 於(yu) 榮譽獎項的幾個(ge) 常見誤區。
榮譽獎項的分別是學術榮譽獎項(Academic)和非學術榮譽獎項(Non-academic):
01.學術榮譽獎項(Academic)
榮譽協會(hui) (Honor Societies) 包含在學校獲得的獎學金,美高學生熟知的國家榮譽協會(hui) (National Honor Society),以及國內(nei) 高中常見的校級和市級三好學生等。此外一些大學頒發給成績優(you) 異或者對社區有傑出貢獻的美高學生的Book Award也可以算作此類。
學術競賽(Academic Competition) 也就是通常意義(yi) 上大家對獎項的理解,如理科社科類競賽、商賽、寫(xie) 作比賽、語言評級等等。
榮譽協會(hui) (Honor Societies) 包含在學校獲得的獎學金,美高學生熟知的國家榮譽協會(hui) (National Honor Society),以及國內(nei) 高中常見的校級和市級三好學生等。此外一些大學頒發給成績優(you) 異或者對社區有傑出貢獻的美高學生的Book Award也可以算作此類。
校內(nei) 學校的專(zhuan) 項獎項(Grade-Based & Department Awards)如校內(nei) 單一學科的突出優(you) 秀獎或進步獎。
非學術榮譽獎項(Non-academic)
體(ti) 育部分: 學生在體(ti) 育比賽中取得的名次,也包括一些體(ti) 育類的等級證書(shu) ,如潛水證書(shu) 、注冊(ce) 的國家等級運動員證書(shu) 等。
領導力部分: 這裏往往更多是學生在校內(nei) 外社團所擔任的重要職務或取得的成績,如競選學生會(hui) 會(hui) 長、擔任校園大使、校內(nei) 優(you) 秀社團的創始人。我們(men) 以往有學生擔任TED校園大使、Girl Up社團的分支負責人等等。
社區服務和誌願者獎項:這裏更多是學生在公益活動中變現突出的認可,比如說香港當地社區服務署的最佳義(yi) 工、騰訊99公益日舉(ju) 辦的公益視頻大賽、入圍全球社會(hui) 領袖大賽(Global Social Leader)等等。
藝術類獎項:是最多元的一類,可以是繪畫、音樂(le) 、樂(le) 器、戲劇的考級、全球全國的藝術設計和攝影比賽。另外,此前我們(men) 也有學生在這個(ge) 部分填寫(xie) 自己的作品被藝術展館收藏、展覽等。
在我們(men) 準備申請的活動和獎項中,一定要避免以下五個(ge) 誤區:
誤區1:申請美本一定要參與(yu) 很多競賽
出現這樣的說法大概是因為(wei) 在美國大學公共申請表(Common App)上可以供學生填寫(xie) 5個(ge) 榮譽和獎項(Honors)以及10個(ge) 活動(Activities)。很多家長和學生因此會(hui) 誤以為(wei) 一定要參加很多競賽,並取得獎項才能助力美本申請。
其中的榮譽獎項並不僅(jin) 僅(jin) 是競賽。大學在錄取時關(guan) 注的是學生整體(ti) 的材料,並不是一味追求競賽型的學生。因此,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幾項競賽,針對性地突出自身優(you) 勢尤為(wei) 重要。
當招生官看每一個(ge) 錄取者的背景材料的時候,可以明顯發現,每一個(ge) 位能衝(chong) 進前30,甚至是前15的同學絕非等閑之輩。大部分人在標化,活動,獎項都沒有明顯的短板,並且長板極其突出。
所以,Top30美國大學想要的好學生是什麽(me) 樣的?用一句話來講,就是各方麵沒有大問題,並且在某一個(ge) 領域非常拔尖的專(zhuan) 業(ye) 人才。
誤區2:獲獎機會(hui) 渺茫,參加就毫無意義(yi)
美國大學在錄取時,確實會(hui) 非常注重申請人的學術興(xing) 趣,才能和潛能;而學術類競賽若發展良好,具有清晰可量化的結果和指標,確實將成為(wei) 提升競爭(zheng) 力的籌碼。但是這並不等於(yu) 說參加未獲獎的競賽是在浪費時間。
首先,申請時除了榮譽獎項外,還有向大學展示不超過10個(ge) 活動的機會(hui) 。很多參賽周期長,並且以團隊為(wei) 單位的比賽,同時也能夠成為(wei) 非常有分量的活動,如大家熟悉的合成生物學科創類比賽iGEM需要學生通過校內(nei) 組建社團的形式長期參與(yu) ,完全符合一個(ge) 學術活動的範疇。類似的比賽還有高中生數學建模大賽(HiMCM)、沃頓投資挑戰賽(KWHS)等。總之,隻要有深度的參與(yu) ,就不用擔心在申請時無法體(ti) 現。
其次,很多比賽會(hui) 設置很多的單項獎,即使沒有拿到大獎或非常好的名次,也不必擔心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就看不見了。比如全球科創類比賽的鼻祖ISEF,除了有州級及以下級別的區域性獎項外,在總決(jue) 賽中會(hui) 設有特等獎、一二三四等獎,以及捐贈類的特設獎。由於(yu) 比賽級別很高,能拿到特等獎、一等獎的學生鳳毛麟角,實際上隻要能夠在決(jue) 賽中獲得提名,已經是很不錯的學術實力的體(ti) 現了。
誤區3:活動太多沒主線
常見的申請誤區,就是活動太多太雜,沒有主線。例如,理科路線,獎項活動一大堆;文科路線,平權運動、傳(chuan) 媒比賽、創意寫(xie) 作也都搞得風生水起。那文書(shu) 要怎麽(me) 刻畫唯一、排他性的“激情”呢?猛然發現,沒有哪一件事,是9-12年級一直堅持的。這樣的活動列表很容易讓招生官覺得這是一個(ge) jack of all trades,很功利,為(wei) 了做活動而做活動。這種太雜的活動,就算有一些活動含金量還不錯,但也不完美。
誤區4:活動和獎項一定要填滿
10個(ge) 活動和5個(ge) 獎項是申請時的數量上限,並非最低要求,或者“標配”。事實上,根據Common App的介紹,使用該係統的申請者平均填寫(xie) 的活動數量僅(jin) 為(wei) 6個(ge) 。
盡管如此,“在當今的申請競爭(zheng) 環境下,如果想申請頂尖的大學,絕大部分的(中國)孩子都會(hui) 填滿。”申請中每一個(ge) 部分都是向學校展示自己、提升能見度的寶貴機會(hui) ,需要我們(men) 充分有效地利用。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寫(xie) 滿10個(ge) 活動就一定比寫(xie) 8個(ge) 活動更有競爭(zheng) 力。“如果羅列了10個(ge) 淺嚐輒止的活動,未必能有很好的效果。” 你在活動中的投入的熱情、時間、精力,這些活動的持續時間和影響力,以及不同活動與(yu) 你申請的方向有怎樣的邏輯關(guan) 係,這些都比數量本身更重要。
誤區5:隻描述活動,不寫(xie) 自己做了什麽(me)
大部分同學在撰寫(xie) 活動描述時,都隻是簡單地陳述了活動的名稱或主題。自己具體(ti) 做了哪些工作,負責什麽(me) 內(nei) 容完全沒有寫(xie) 到。大學招生官通過活動列表希望看到的是學生在參與(yu) 這些課外活動中展現的自我能力以及成長和收獲。所以,在撰寫(xie) 活動描述時一定要側(ce) 重具體(ti) 內(nei) 容的闡述。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