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美國名校申請錄取季節,《紐約時報》總要開辟欄目,專(zhuan) 門來探討名校錄取過程中的奧秘。該報曾約請位於(yu) 愛荷華州的格林奈爾學院(Grinnell College)錄取與(yu) 財務援助部門主任Seth Allen來答複讀者的提問。Seth在介紹名校錄取部門的工作程序時指出,名校的錄取委員會(hui) (Admission Committee)由學校不同部門負專(zhuan) 責的人員組成,在經過前幾輪的篩選後,該委員會(hui) 對考生資料會(hui) 做最後的終審和定奪。在很多情形下,對部分考生的評價(jia) 並不容易獲得全體(ti) 一致的看法,有時還會(hui) 有爭(zheng) 論。
例如,去年他本人在審核一位考生時認為(wei) 其沒有非常特別的長處,申請表中的內(nei) 容明顯平淡(Flat),命題文章讀起來也並不令人矚目(Compelling),中學推薦信過得去,但也不是非常有力量(Powerful)。他本人的建議是,與(yu) 其他申請人相比該考生明顯優(you) 勢不足,應該放棄。但委員會(hui) 另外一位同事則堅持不同觀點,認為(wei) 該考生來自單親(qin) 家庭,平時花相當多的時間照顧年幼的弟弟,沒有太多的課外活動經曆。
由此斷定,中學校方對該學生並不十分了解,這樣一位常年關(guan) 照家庭的考生實屬少見,應該是學生群體(ti) 多元化的一個(ge) 可取因素,最後大家一致同意錄取。由此可見,名校采用多年的整體(ti) 評選程序(Holistic Selection Process)要求全麵地考查每一位申請人,但有時偶爾的因素和某位錄取官員獨特見解也會(hui) 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
作為(wei) 錄取官員是如何將某一因素和整體(ti) 狀況做均衡考量的?Seth對此評論到,所有名校在評估考生時,不隻是依賴某一項的成敗來取舍的,而是將所有因素綜合起來,這其中包括中學選課的難度和成績、SAT考分、中學校方推薦信、命題文章、參與(yu) 過的各項課外活動、工作經曆以及麵試表現等。
對於(yu) 每一項因素都有量化的指數來代表,最終推斷出對某一特定申請人的綜合評估指數。 Seth接著指出,可以肯定地說學術成就對於(yu) 考生來說應是基礎中的基礎,但卻又是在評估過程中最不大會(hui) 打動錄取官的。因為(wei) 申請名校的孩子們(men) 學校成績和SAT考分都不錯。真正讓錄取官員動心的亮點往往來自於(yu) 推薦信、命題文章和麵試官的評價(jia) 。
這些東(dong) 西從(cong) 考生的成績單和考分中是看不到的。 名校錄取評估係統總是宣稱對於(yu) 每一位申請人都會(hui) 獨立考查來尋找其特質,但又說要從(cong) 考生整體(ti) 中選拔優(you) 勝者,錄取過程是如何在兩(liang) 者之間尋求統一的?
對於(yu) 這個(ge) 問題Seth說錄取過程非常直接明了,就是發現每一位考生的獨特優(you) 點,但在實際操作中就不是這麽(me) 容易把握的。原因是報考名校的學生都很優(you) 秀,錄取委員會(hui) 隻能將每一位考生與(yu) 其他申請人反複比較,甚至對某一中學同時申請該名校的考生們(men) 之間做對比,因為(wei) 在錄取評估中的確有地域(Geographic)因素起約束作用。
如果從(cong) 某一中學、某一城市或某一國家同時有多名申請人,錄取官員一定要從(cong) 中尋找最優(you) 者。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wei) 了配合在錄取過程另一端努力工作的中學輔導員和老師,要盡量錄取那些中學校方認為(wei) 的尖子生,拒絕那些輔導員和老師眼中的中等生,所以在考生之間進行競爭(zheng) 性比較是唯一的合理手段。
從(cong) 上麵的問答中可以得出一些啟事:
敢於(yu) 申請名校的學生,多數都是在各方麵出類拔萃的優(you) 秀生,所以A被錄取B被拒絕,偶然性很大,不能簡單地說B的成就比A低,隻能說B的運氣比A差;
考生某一方麵或某一項較弱,並不代表其沒有機會(hui) ,因為(wei) 錄取指數是所有方麵的集合;
地域因素很重要,同一中學或同一地區有多位考生同時申請同一所名校,明智地做法是避開這一選擇,沒有必要去冒險充當分母的角色。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