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MIT麻省理工錄取的學生案例分析

“沒想到孩子兩(liang) 三歲,幼兒(er) 園家長就開始谘詢美本申請了,這屆家長長期主義(yi) 的心態可真符合美國大學的招生。”

這是前幾天在MIT放榜之後,在接到低齡谘詢時,來自導師的一句讚歎。

不得不說,這屆家長真的超前衛,作為(wei) 80-90後的他們(men) ,自己從(cong) 高考大軍(jun) 中走出來,受夠了一紙定前程的環境,在為(wei) 人父母後早早就想為(wei) 孩子打算,搭橋鋪路宜早不宜遲。

但說實話2、3歲確實太過早了,我們(men) 站在這個(ge) 時間段去了解美本,更多的是以一個(ge) “時代觀察者”的身份去考量整個(ge) 社會(hui) 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一個(ge) 教育體(ti) 係下,最頂尖的學校考察學生的核心素質是什麽(me) ?

小藤也在采訪了MIT錄取導師CC後,通過D同學的故事來為(wei) 大家進行解答。

雖然MIT對很多孩子來說是觸及不到的夢校,但是作為(wei) 美國教育的代表,它的申請要求和理念,對於(yu) 孩子的申請和成長培養(yang) 一定是很有裨益的。

01、用十個(ge) 問題,去“拷問”你的 Research portfolio

MIT可能是對學生學術能力考查最為(wei) 嚴(yan) 苛的美國大學它有自己獨立的申請係統,隻要4項最重要的活動。

一個(ge) 被MIT錄取的學生,都做了什麽(me) 事?

而這4項活動,每個(ge) 都有單獨的表格詢問學術活動細節,通過研究內(nei) 容、問題、方法、導師、時長、榮譽、梗概、角色等等10個(ge) 問題,為(wei) 的就是考察一項目中學生的付出程度。

在作品、補充信息材料中,它還鼓勵學生提交學術證明材料!!!

歡迎在高中課程以外從(cong) 事重要研究項目的學生通過SlideRoom提交研究附加材料。請回答有關(guan) 您的研究的簡短問題,並提供您的研究導師的推薦信。

如果可以,請附上他們(men) 的摘要或研究海報的PDF文件。如果提交的作品已經發表,可以提供引用。

一個(ge) 被MIT錄取的學生,都做了什麽(me) 事?

我們(men) 都知道學校看重學生的學術研究,但像MIT這麽(me) 直白的要求學生這樣做的,也就隻有它了,金字塔尖的學校不玩捉迷藏的遊戲,想要什麽(me) ,直接羅列清楚。

對於(yu) 有實力申請MIT的學生,學術成績拉不開差距,甚至學術研究都沒有吸引眼球的,那要在學術研究裏激起水花,就得更深,更遠——

02 世界偏愛“能幹”的人

世界獎勵勤勞的人,對於(yu) 美國大學申請也是一樣的,而對於(yu) MIT這所世界超一流大學來說,他們(men) 更信奉勤勞中的——創新“擼起袖子就是幹”的精神。

D同學的活動中有一項“把動物變成植物”的實驗,通過細菌轉基因讓動物和植物有連接,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大家看到這個(ge) 活動的第一反應是什麽(me) :這真的可能嗎?動物怎麽(me) 變成植物?

此類技術,需要多少諾貝爾獎得主辛苦耕耘數年,才能在有微小的突破和進步,D同學作為(wei) 一個(ge) 高中生,難道做到了?

其實到這裏這項活動的目的就達成了,因為(wei) D同學挑戰不可能的想法已經成功撬動了一個(ge) 旁觀者的好奇心,也就是他有改變世界、創新紀元的這種想法並嚐試了很多次!

雖然D同學現階段還隻是在實驗,並沒有突破性的進展,但他的這種想法和勇於(yu) 實踐抓到了MIT的心。

當一個(ge) 人試圖去做創新的事情時,不僅(jin) 要頂著沒有成果的頹喪(sang) ,更要禁錮在一次又一次的從(cong) 頭開始中。

對於(yu) 一個(ge) 高中生來說,在還未成年的階段,就能敢於(yu) 提出想法、不計成果的長期耗費精力、承擔超出尋常人的壓力,後期的潛力更是無限。

這正是推動世界發展所需要的,也是MIT的使命所在,正如它的校訓“Mind and Hand”。

一個(ge) 被MIT錄取的學生,都做了什麽(me) 事?

03 定義(yi) 你自己的“社區”, 成為(wei) 有用的人

美國大學的文書(shu) 一般都會(hui) 有一個(ge) 問題:

你的社區是什麽(me) 樣的?你在你的社區中做了什麽(me) 貢獻?/你能為(wei) 我們(men) 社區做什麽(me) 貢獻?作為(wei) 一個(ge) Esaay問題出現。

而MIT在自己的申請係統MIT application portal將它們(men) 分列開來,每個(ge) 問題需要單獨回答,也代表它更關(guan) 注這些。

一個(ge) 被MIT錄取的學生,都做了什麽(me) 事?

這也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從(cong) 首次被提出的“無國界”到現在的“全球公民”。公民&集體(ti) 意識的理解和認知對一個(ge) 學生的成長影響重大。

導師也非常敏銳的知道這點,在引導D同學去接觸集體(ti) 和公民意識時,采用了反常規的思路。

先讓D同學把自己從(cong) 集體(ti) 中摘離,假如你不是這個(ge) 群體(ti) 中的人,從(cong) 整個(ge) 國家和曆史遷移的角度來看:

你所在的社區是如何組成的、如何生活交流的,在麵向更大的社區時遇到了哪些障礙。

最後,Ta在這篇Essay中的著手點是“社區文化和習(xi) 俗”,這對於(yu) 我們(men) 任何學生來說,都是可以和自身結合並且深究的。

而D同學的獨特之處在於(yu) ,在探索之後將文化習(xi) 俗擴大並且進行了重組,讓這些習(xi) 俗中能容納更多的人,像是革命家在做一個(ge) 小型社會(hui) 思想啟蒙實驗,這也是他非常稀缺的個(ge) 人品質。

MIT相信這是一位能讓MIT再次被提及的學生,畢竟所有的革命家在介紹自己時都會(hui) 說:“我畢業(ye) 於(yu) XXX。” 04 多元化不一定是背景, 也可以是品質 提及社區就不得不說多元化背景,當下對於(yu) diversity過分強調,導致很多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個(ge) 普普通通的亞(ya) 裔,沒有什麽(me) 特殊之處,毫無競爭(zheng) 力。

其實背景並不局限於(yu) 族裔民族國籍等,特殊家庭組成(單親(qin) 、雙胞胎、獨生子女)、民族、語言、性別這些都是你背景的一部分。

D同學也是一個(ge) 亞(ya) 裔,但在背景和經曆補充方麵,他描寫(xie) 的是自己從(cong) 小接收到的“家庭品質”。

父母的努力、吃苦精神,影響著他,他也耳濡目染在每件事情上都是非常勤奮的。

而且這些經曆也被身邊人看在眼裏,曾被老師主動建議跳級,比同齡人成長的更快速。

過了學術這些可量化的關(guan) 卡之後,贏得勝利的,一定是全身標簽,在某些方麵持久性做的非常紮實的學生。

達到老師心目中最高度的肯定之後,大學充分信任這位學生可以走的更加長遠。

05 大學招生一直 處於(yu) “實驗”階段

疫情三年,美本申請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標化可選,大學接收到了完美沒有接受過的申請畫像。

少數群體(ti) 、英高、加高不需要考SAT就能申請,大學收獲的噪音比較多,考慮學生就會(hui) 更慎重。

之前藤校收到的學生都是1550+,能考到這麽(me) 高的分數,家庭是同質化的,而在這三年,招生官能接收到更多少數群體(ti) 的申請,他們(men) 的申請故事聞所未聞。

“父母離異、性少數群體(ti) 、家庭暴力、《易經》、從(cong) 小枕頭底下藏刀”——來自斯坦福大學某錄取文書(shu) ,5個(ge) 元素融合在一起。

招生官對有趣的故事的認識拓寬了,原來一個(ge) 學生的成長經曆可以這麽(me) 豐(feng) 富。

而亞(ya) 裔學生的成長故事趣味性可能是成長最慢的,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每年錄取率都有新低趨勢的原因之一。

標化可選的這三年,美國大學也都在進行招生實驗:

監測未交SAT/ACT學生的入學後情況,整體(ti) 學生的提交成績等,在這區間內(nei) 動態調整招生政策,有可選的,有永久不考慮的(加州係統)、有必須提交的(MIT)。

就好比整個(ge) 社會(hui) 是流動性,大學申請、錄取也是流動性的,總是要尋找新的突破,新的特點,才能保證未來的學生能更好的推動世界。

最後,如果您在美本申請過程中,有關(guan) 於(yu) 標化、選校、專(zhuan) 業(ye) 、背景提升、文書(shu) 等任何問題,都可以添加小助手谘詢。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3年AP考試全流程、考前須知最完整攻略!

下一篇

美本留學申請有什麽條件?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