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留學生如何融入美國社會及寄宿家庭?

初到美國的小留學生有感於(yu) 美國家庭的熱情好客,從(cong) 而無拘無束,結果往往雙方關(guan) 係變得緊張,這究竟是怎麽(me) 一回事?中美文化差異的玄妙如何作用其中?老師帶你深入理解寄宿家庭背後的美國文化。

小留學生如何融入美國社會(hui)

這幾年來美國念中學的小留學生越來越多,曾作為(wei) 國際項目負責老師的我也經手了一批又一批來自國內(nei) 的小留學生,同時也聽說了眾(zhong) 多小留學生在美國學習(xi) 生活不順利以及與(yu) 寄宿家庭相處不融洽,甚至被趕出家門這樣駭人聽聞的故事。

很多時候小留學生解決(jue) 問題“不夠恰當”不僅(jin) 僅(jin) 是人際關(guan) 係處理方麵的缺陷,還有很大程度上的文化認知差別。如果這個(ge) 孩子對美國的家庭和社會(hui) 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和認識,這樣的故事也許根本不會(hui) 發生。

 “融入”不僅(jin) 僅(jin) 是吃西餐 聽英文歌那麽(me) 簡單

每年接新生的時候很多中國家長總會(hui) 問我:“我的孩子要怎樣才能融入美國社會(hui) ?”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的慣用套辭一定是“孩子要多交美國朋友,多練習(xi) 英文,多看美國小說和曆史書(shu) 籍”等等這種不痛不癢的回答。

但是這個(ge) 問題真正的答案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東(dong) 西——中國來的孩子究竟要怎樣才能融入美國社會(hui) ?這裏的“融入”在我看來遠不止是說流利的英文,聽美國的流行歌曲,穿美國的品牌,甚至愛吃炸雞薯條這麽(me) 膚淺簡單的東(dong) 西。

“融入”是一個(ge) 對於(yu) 新的文化有滲透性的充分理解和感同身受的回應關(guan) 係,以及在這種文化中能夠生活得如魚得水的感覺。在我看來,這種定義(yi) 下的“融入”甚至在很多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的華人身上都很難看到,更不要說初來乍到的小留學生。然而,這種“融入”是否就是一個(ge) 難以企及的目標,其實又不然。

 “融入”從(cong) 理解什麽(me) 是 “高語境”和“低語境”開始

從(cong) 跨文化交流的角度來說,中國文化是一個(ge) 我們(men) 稱為(wei) “高語境”的文化氛圍。什麽(me) 是“高語境”?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以前中國人談戀愛,一個(ge) 眼神交換就可以確定關(guan) 係談婚論嫁了。“高語境”的文化環境往往出現在一個(ge) 單一的種族屬性中,整個(ge) 民族都分享同一種文化背景,因此在彼此的交流境況下可以省去許多繁瑣的互相確認的部分。這樣的文化環境在日本、韓國、北歐等文化相對單一的地方存在得很多。

來自高語境文化的中國學生很容易陷入我們(men) 稱作“玻璃罩”現象的困境,即高語境文化內(nei) 生活的人群對於(yu) 自己的文化非常看重,相對來說不容易接受不同的觀點和想法,並且也經常不自覺地用自己的文化去理解和套用別人的想法。

與(yu) “高語境”相反的是“低語境”文化,特指文化交雜,種族繁多的文化背景。在這種文化情況下生活的人群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隨時防止得罪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對方,因此會(hui) 格外注意說話和做事時候的禮貌和客氣,以及隨之而來刻意保持的距離感。

說到這裏,我們(men) 其實很容易看出來,美國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其文化環境就是與(yu) 中國文化截然相反的”低語境“文化。大部分受過教育的美國人無論做事還是講話都很有禮貌,看上去非常關(guan) 心留學生的生活和想法,但是這不過是因為(wei) 他們(men) 養(yang) 成的文化習(xi) 慣,為(wei) 了表示對來自其他文化人的尊重,說到底是為(wei) 了防止引起衝(chong) 突。在兩(liang) 種語境下相遇的人,很多情況下往往文化的出發點就是不一樣的。

不要因為(wei) 美國家庭的熱情而無所顧忌

拿住在美國寄宿家庭的中國學生來舉(ju) 例:初次見麵,中國孩子很客套,很拘謹,但是美國家庭無比熱情地歡迎,問長問短,還常常開個(ge) 派對邀請左鄰右舍來一起慶祝。

中國留學生在看到美國人如此有禮貌和客氣的表現後,很容易套用中國語境,立刻把這個(ge) 陌生家庭當作了兩(liang) 肋插刀的好朋友,從(cong) 此敞開心扉當作自己人相處,住在寄宿家庭裏更加是立刻把別人家當作自己家,沒了任何拘束。然後從(cong) 美國人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客氣和熱情是為(wei) 了保持距離並且不冒犯這個(ge) 新客人

直來直去的談話沒有指責的意思

中國學生忽然如此親(qin) 熱又無所顧忌,美國人自然要犯嘀咕。作為(wei) 直來直往的典範,他們(men) 一定會(hui) 立刻指出自己的所見所想。因為(wei) 在低語境的文化環境中,各個(ge) 民族之間沒有文化共通的部分,所以在遇到問題時往往傾(qing) 向於(yu) 最直接的解決(jue) 方式——把問題都說出來。

然而這時候,中國孩子內(nei) 心已經把美國家庭當作了自己家,忽然被這樣指責一下,又再次無意識地套用中國語境,認定自己被美國家庭嫌棄和討厭,內(nei) 心爆發出無限的委屈和怨恨,又化成更多的任性,如同小孩子撒嬌一般,希望以此來挽回家庭對自己的感情。

這樣的情緒反應來源於(yu) 潛意識裏認定美國家庭就是自己中國親(qin) 人一般的思想(高文化語境的”玻璃罩“開始影響判斷力),因此中國孩子誤以為(wei) 在中國家庭中對孩子的無限包容一定也可以在這裏實現。但是,在美國的家庭生活中,孩子與(yu) 父母都是互相獨立的個(ge) 體(ti) ,更不要說一個(ge) 來自外國的孩子,美國父母無論如何也不會(hui) 更不敢去把這個(ge) 孩子當作是自己的親(qin) 人(低文化語境的距離感刻意保持問題處理的中性化)。

這樣的文化隔閡和完全相反的文化語境,往往是所有文化衝(chong) 突最開始的導火索,而美國父母和中國孩子自始自終都生活在自己的文化語境中,也失去了溝通一開始需要的相同的文化出發點。

理解對方出發點才能更好融入

那麽(me) ,作為(wei) 從(cong) 中國來的留學生,到底要怎樣才能夠真正”融入“美國社會(hui) 呢?其實“融入”不代表忘卻自己的文化,恰恰相反,“融入”是擁有理解兩(liang) 種文化的力量,即我們(men) 之前所說的相同的文化出發點。試想,如果一個(ge) 中國孩子能夠了解美國人的文化出發點,與(yu) 他們(men) 保持一樣的客氣與(yu) 禮貌,那麽(me) 對於(yu) 美國人來說,這等於(yu) 是和他們(men) 站在了同樣的文化平麵上。

在初期的距離感階段過去後,美國人慢慢發覺這個(ge) 外國來的孩子其實很好相處,而且沒有任何讓人不滿的行為(wei) (中國孩子很多時候在家的表現在美國人看來是很不禮貌的行為(wei) ,比如在餐桌上大嚼食物發出很大聲音),是一個(ge) 很優(you) 秀的客人,那麽(me) 自然彼此間的距離也會(hui) 進一步拉近。

“融入”還有很多更廣泛的例子,比如融入美國的學校生活、社交生活以及在未來工作之後的職場生活。但是“融入”的根本出發點是對不同文化環境的理解,以及保持在同一個(ge) 文化出發點。這裏僅(jin) 僅(jin) 以寄宿家庭作為(wei) 例子來談一談文化衝(chong) 突的問題。

文化的理解和融入都需要雙方的努力,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寄宿家庭的生活經常難以預測,因為(wei) 涉及到學生和家庭兩(liang) 方麵的文化出發點,隻有在彼此都達到一致的時候,才容易有最理想的寄宿家庭環境。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3AP考試大陸和香港考區準備證下載說明!

下一篇

2023年歐幾裏得數學競賽壓軸題解析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