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研申請的眾(zhong) 多環節和要求中,標化成績對於(yu) 中國留學生來說算是個(ge) 申請上的優(you) 勢。因為(wei) 整體(ti) 來看,國內(nei) 小夥(huo) 伴還是很擅長考試的。
但近幾年尤其是疫情發生後的這幾年裏,高校們(men) 淡化了對標化分數的執念,轉而加深了對“綜合素質”的看重。
而關(guan) 於(yu) 這一部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科研/實習(xi) 經曆。但事實不僅(jin) 於(yu) 此。
美國大學更趨向於(yu) 應用更多的一些能夠反映出你的能力水平、學習(xi) 水平的因素來恒定一個(ge) 學生的優(you) 秀程度。同時,這個(ge) 要素要是一個(ge) 長期過程,需要能夠足以支撐你是一個(ge) 優(you) 秀學生結論的證據。
因此,在看過很多申請案例後我們(men) 會(hui) 發現,美國研究生的錄取除了愈發注重學生的科研能力水平(哪怕隻有提升過程,並沒有一個(ge) 論文成果),還有GPA及其質量,在這而這之後才輪得到其它因素。
招生委員會(hui) 往往對申請者迄今為(wei) 止的人生經曆很感興(xing) 趣。他們(men) 想知道該生的興(xing) 趣、激情和成就。他們(men) 想看到的是,到目前為(wei) 止,你已經在自己的事業(ye) 中取得了成功,你能夠在壓力下茁壯成長。他們(men) 想要了解你過去的經曆是如何影響你現在的目標的。你被他們(men) 的大學錄取又將如何幫助你實現未來的目標。
因此,招生委員會(hui) 需要你成功地將你過去所做的事情與(yu) 你將來想要做的事情以一種連貫和可理解的方式結合起來。展示這些信息就需要你用學校的經曆和成績證明你過去能夠作為(wei) 一名學生取得成功,並通過科研實習(xi) 等項目展示出你的興(xing) 趣所在,能力提升的可能,並用文書(shu) 進一步闡述你的未來方向。
而GPA也就是你本科的學業(ye) 成績,美國大學認為(wei) 這個(ge) 是你的“主業(ye) ”,是你長期表現的呈現和學生潛力的標誌,是上述所說的,證明你過去作為(wei) 一名學生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體(ti) 現。因此,雖然實際要求各不相同,我們(men) 在官網上最多見到的也隻是3.0以上這個(ge) 簡單的要求和描述,但實際上很多排名靠前的學校錄取學生的GPA要在3.3+,博士課程的GPA最低為(wei) 3.3-3.5。
而頂尖學校對於(yu) 學生的GPA要求就更是嚴(yan) 格。排名50左右的學校,3.3以上算是“及格線”,甚至不太夠看。排名前20的學校要求更高,GPA普遍要求在3.6以上。統計顯示,哈佛大學平均學生的GPA為(wei) 3.85。即便是它排名不怎麽(me) 高的工程學院,錄取平均分也能達到3.8+的水平。
當然,並不是GPA一味的高就是好的。因為(wei) 不是所有GPA都是同數同質的。如果你選了很多“水課”獲得的4.0 GPA,和在專(zhuan) 業(ye) 課程上獲得的3.4 GPA成績單相比,其體(ti) 現的學生能力是絕對不同的。
但是,相對來說,不“水”的課程也都會(hui) 比較難。不論是在中國上大學還是美國上大學,保持GPA分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er) 。可能對於(yu) 美本學生來說就更具有挑戰性。雖然美國大學可能一定程度上更加認可美國大學本科的GPA成績履曆,但在美上大學要麵臨(lin) 語言方麵的困難和學校課程考核模式的不同。
美國的課程要求非常嚴(yan) 苛,一個(ge) 學期裏麵教授會(hui) 下達各種各樣的作業(ye) 和任務,以監督學生每個(ge) 環節都有在認真學習(xi) ,這些考核方式通常包括:課堂參與(yu) 度、家庭作業(ye) 、小測、論文、多個(ge) 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小組作業(ye) 。課程中下達的所有任務的分數都會(hui) 構成期末的總GPA。
中國學生長期在國內(nei) 教育下形成的被動學習(xi) 習(xi) 慣、文化融入困難等原因,也會(hui) 導致中國學生在公共演講、邏輯思維、寫(xie) 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團隊寫(xie) 作能力等方麵,較美國學生會(hui) 呈現較大的弱勢,所以在課堂參與(yu) 度、期中期末考試、論文和小組展示中得分都很困難。
因此,首先我們(men) 在語言上要注意,托福不是終點,真正在美生活學習(xi) 所需的語言能力還需要我們(men) 不斷的提升。
其次我們(men) 要盡早有意識的培養(yang) 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公共演講、表達辯論的能力。這點對於(yu) 不論是美國本科學生還是國內(nei) 未來想去美國讀研究生的學生來說都十分重要。
還有,就是在選課方麵,我們(men) 要在保證課程質量的同時,有策略的選擇課程。並且美本學生在一開始時不要選擇太多的課,要給自己一個(ge) 緩衝(chong) 的時間。並且可以在Rate my Professor網站上查一下相關(guan) 教授的授課風格。而國內(nei) 學生在大一大二的一些通識課程中,可以詢問一下學長學姐後再選課。
而在專(zhuan) 業(ye) 方麵,我們(men) 一定要努力,在課程中有良好的表現。美本學生到了大學二年級或三年級才有機會(hui) 選擇自己所感興(xing) 趣的專(zhuan) 業(ye) ,一般會(hui) 有一個(ge) 學術顧問給學生指導。
在確定了專(zhuan) 業(ye) 後,學生開始學習(xi) 專(zhuan) 業(ye) 課程。但專(zhuan) 業(ye) 課程的比例一般不超過所有課程的1/3。而在中國的大學課程中,專(zhuan) 業(ye) 課程(包括核心課程和相關(guan) 課程)至少占到總課程數的60%以上。不論占比如何,這塊的分數非常重要。
此外,在保證良好成績外,我們(men) 在大二、大三還要積極主動的參與(yu) 到科研項目中去,提升自己的軟實力,獲得更為(wei) 均衡的發展,才能更有利於(yu) 美國研究生、博士學位的申請。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