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同學
學員背景情況
📖GPA:3.9+
🎓GRE:325+ 🏫美國Top文理學院
錄取院校
University of Oxford
MSc in Financial Economics
ValeonInterview
發掘金融魅力
確認最終申請方向
在大三之前,我其實都是奔著經濟PhD去的,因為(wei) 自己高中和大學的經濟課都上的不錯,而且也覺得這個(ge) 學科intuitively makes sense,加上大學一心都趴在學習(xi) 上,所以完全沒有了解過其他選項,隻是一股腦地跟著學校課程安排走。
但是在上了高階計量經濟學和seminar、在開始寫(xie) paper之後,自己有時會(hui) 覺得經濟這個(ge) 學科不像自己之前想的那樣,反而有很多時間是和文獻和數據打交道,有些時候也不得不做一些regreession和data manipulation以達到自己之前的假設,就有點覺得一腳踏到自娛自樂(le) 的一個(ge) 空域裏去了。
大二上了一個(ge) 暑期的金融入門課程CORe,之後非常幸運的在網上看到了Stern商學院Damodaran教授的Valuation seminar,在聽完他一係列的公司金融、估值建模課程之後,深深被他的學識和邏輯折服,坐實了我對金融的興(xing) 趣。
律所+投行,開啟實習(xi) 模式!
但即使到了那個(ge) 階段,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金融作為(wei) 一個(ge) 職業(ye) 方向和其作為(wei) 一個(ge) 學術學科的區別,還隻是想到說我要學好annuity怎麽(me) 算,terminal value怎麽(me) 估。
大三的時候,和一位國內(nei) 認識的老師偶然聊起自己想做金融,然後對方很慷慨地告訴我他認識一個(ge) 做IPO的律師朋友,可以推薦我去學習(xi) 學習(xi) 。
在知道能去實習(xi) 之後,其實是非常惶恐的,因為(wei) 自己之前就在紙上轉圈圈,根本不知道資本市場實操是怎麽(me) 一回事,加上本科學校在國內(nei) 不太出名導致也不自信,所以一開始非常緊張地四處找資料學習(xi) IPO的法律知識。
到了公司之後,也是謹小慎微,自己整理了不少項目底稿,同時也看了一些之前的招股書(shu) ,後來學到一點東(dong) 西之後被外派到外地去協助主辦律師做一個(ge) IPO項目,在那裏接觸到了合作券商中信證券。
中信有兩(liang) 個(ge) 實習(xi) 生,基本和我同歲,但都是在國內(nei) 念本科然後一心往投行去的。在項目公司和她們(men) 每天早出晚歸,大家很快成為(wei) 了朋友。之後通過和她們(men) 的幾次深夜交流,自己才真正意識到了金融的金字塔結構,也了解了比如四大、律所、券商、私募之間的關(guan) 係和通行路徑。
當然其中也經曆了很多的掙紮,比如之前自己沒有意識到金融極大的行業(ye) 競爭(zheng) 和鄙視鏈,以及其中一些無聊、冗雜但又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第一段接近兩(liang) 個(ge) 月的經曆算是為(wei) 我積累了一些實戰經驗,同時增加了我對整個(ge) 金融行業(ye) 的了解。
律所之後,就是投行。在上一段實習(xi) 被中信實習(xi) 生點醒之後,自己也意識到必須去頭部。當時中金正在做國內(nei) 的第一批公募REITs,非常有挑戰性,加上中金本身的牌子,我非常希望能去,所以我就開始reach out,四處打探,看看有沒有身邊的資源能幫助我拿到一個(ge) 麵試。
在找了不少人後,也總算是拿到了麵試。麵試前看了幾本研究國內(nei) REITs的白皮書(shu) ,也了解了一些國外和香港的已上市案例,之後結合自己在律所的IPO盡調經驗,也終於(yu) 通過了麵試。
在中金的日子是對我產(chan) 生極大影響的一段經曆,其中最重要的是認識了非常多自身能力強、學曆高、同時對工作要求極其嚴(yan) 苛而且負責的同齡人和項目領導,漸漸耳濡目染地也讓我也有了全新的工作觀,讓我對日常工作、推進的項目以及客戶有了新的態度和標準。
加上我在實習(xi) 期間發現了中金研報的網站,我開始每天堅持讀研究部發布的免費報告,直到今天也是這樣,這個(ge) 習(xi) 慣極大地開闊並深入了我對一二級市場、不同行業(ye) 、經濟、政策等要素的了解,對我後來的認知,以及係統性知識的形成有極大的幫助。因為(wei) 我其實一直是一個(ge) 非常好奇的人,所以在接觸了律所和投行後,最希望的是去私募看看,學學風投怎麽(me) 做。
在投了一百份簡曆、被拒到幾乎絕望的時候,終於(yu) 有一家深圳還不錯的集團公司直投部給了我一個(ge) 機會(hui) ,讓我去做投資實習(xi) 生。
文書(shu) 推倒重來
感謝機構給予的引導和幫助!
一開始本來研究生申請不打算找機構的,但在暑假的時候,我大學的好朋友給我推薦了機構。
他當時給我講的是他知道機構是個(ge) 導師製的申請機構,匹配的導師很牛,對文書(shu) 材料的提升很大,還能對你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建議。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預約了谘詢,在預約中,我能感覺到這確實是一個(ge) 有實力且專(zhuan) 業(ye) 的機構,最重要的是,對我申請的方向非常了解。
其實我開始準備文書(shu) 的時間很早,但後來因為(wei) 有新的實習(xi) ,對很多東(dong) 西產(chan) 生了新的認知,所以大部分都是推倒重來。
一開始聊思路:怎麽(me) 串講學校、實習(xi) 、夢想和項目,讓之前豪無頭緒的文書(shu) 也能下筆,之後聊麵試技巧,最後一起再看改好的文書(shu) 內(nei) 容。
在討論過程中,自己一些不太成熟或者是不太specific、不太stand out的一些點不斷被文書(shu) 導師challenge,然後打回來開始反芻,冥思苦想之後總算是給自己的經曆打了個(ge) 包,引出了一些內(nei) 心更深處的東(dong) 西。
牛津的文書(shu) 是從(cong) 其他文書(shu) 題目上取得的經驗和想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我的終稿,並且牛津的麵試準備也是我機構客戶經理提供的資源。所以回想起來,機構對我研究生申請之路還是有非常大的影響。
申請路上,機構在關(guan) 鍵節點給予了我充分的引導和幫助,整合了我過去的種種經曆也讓我有一個(ge) 更critical和specific的申請方向。
但到頭來,還是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行業(ye) 以及細分領域內(nei) 自己想做的事,並朝著每一個(ge) 小目標努力,結果總不會(hui) 太差。當然申請也難免有一些運氣的成分,所以也祝願大家好運,希望每個(ge) 人都能早日拿到心儀(yi) 項目的offer。我的分享就到這裏吧。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