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為什麽變得愈來愈左?

美國著名學者,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夏菲曼斯菲爾德(Harvey Mansfield)接受媒體(ti) Minding the Campus 的訪問,探討美國高等學校的左派自由主義(yi) (Liberalism)泛濫的現象。

他曾公開表示,自己一向有兩(liang) 套評分機製,一套是為(wei) 迎合大學「寬鬆教育」的大方向,一律給學生高分,作為(wei) 學校官方紀錄,方便學生畢業(ye) 之後找工作。目前 A-已經是哈佛大學成績的中位數。但他同時會(hui) 給學生另一個(ge) 私下評分,讓他們(men) 了解自己的真實狀況。

今天美國擁有數量空前的州立大學,但是大學教育缺乏實質內(nei) 容,導致學曆變得空泛。正如 2011 年 Richard Arum 和 Josipa Roksa 的著作「學術的散漫(Academically Adrift)」所述,主要原因是許多大學已經不再以追求真理(Truth)為(wei) 教育目的,學術界的專(zhuan) 業(ye) 人士不再相信或者懷疑世上有所謂真理,而「各行其是」的主張成為(wei) 主流。

各行其是,或稱「相對主義(yi) (Relativism)」的觀念,導致學習(xi) 失去了重要意義(yi) 。相對主義(yi) 是左派自由主義(yi) 最主要的政治觀點之一,但是自從(cong) 「後現代主義(yi) 思潮」以來,相對主義(yi) 變得愈來愈具體(ti) 和專(zhuan) 門,深入各個(ge) 層麵。譬如「文化多元主義(yi) 」,主張所有文化是平等的,沒有優(you) 劣之分,這一觀點動搖知識的根本,容易誤導學生,令他們(men) 失去鬥誌和信心。取而代之的是灌輸,但灌輸的觀念無法證實其優(you) 劣或者真偽(wei) ,因此,無法投入學習(xi) ,缺乏成就感,往往是一體(ti) 雙生的結果。

曼斯菲爾德解釋,當學生失去學習(xi) 的樂(le) 趣,缺乏成就感的時候,代之而起的是校園政治行動(Activism)。學生將原本花在學業(ye) 上的時間,轉而投入政治行動,追求理想,或者任何課外活動。

他觀察到一些哈佛學生,對課外活動的投入和熱情高漲,遠超於(yu) 投入學習(xi) ,因為(wei) 學習(xi) 對他們(men) 沒有挑戰性,而課外活動充滿挑戰,無論是體(ti) 能,還是要和其他人競爭(zheng) 。優(you) 秀的課外活動表現,有助於(yu) 為(wei) 個(ge) 人簡曆增色;相反,參加政治行動,尤其是發起抗議,要求校方遵循自己的政治主張或政策等行為(wei) ,效果則正好相反。

校園風氣的另一大趨勢是強調「被冒犯」,以及因被冒犯而發起反擊,至於(yu) 無孔不入的地步,不斷製造言論禁區,致使言論自由不斷收窄。這也是出於(yu) 學生對教育根本的質疑:「到底有甚麽(me) 可學?」如果學生發現沒有甚麽(me) 好學的實質內(nei) 容,則他們(men) 會(hui) 選擇堅持己見,堅決(jue) 維護感到被冒犯的人,而不是思考問題,尤其是反思他們(men) 在課堂上所學的內(nei) 容,對實際生活到底有甚麽(me) 影響。

今天的大學生容易變得「一觸即跳(touchy)」,輕易感到「被冒犯」,曼斯菲爾德認為(wei) 和女權主義(yi) 思潮分不開。「被冒犯」的概念自女權主義(yi) 之上得到動力。早期女權主義(yi) 者以性騷擾為(wei) 名,提出「與(yu) 女性為(wei) 敵的環境」的主張,這個(ge) 職場概念已經蔓延到大學。事到如今,任何不同聲音,不同觀點,和任何引起不適的感受,都變成了「有敵意的環境」。

在這種風氣底下,每個(ge) 人都有義(yi) 務去監督和舉(ju) 報「冒犯」,即使有所「冒犯」的人並無惡意或者無辜,也都會(hui) 遭到批判。而大學文化反而變得愈來愈單一,尤其是在社會(hui) 科學和人文學科領域。

雖然曼斯菲爾德一早擁有終身教席,但他表示,如今保守派或自由意誌派的學者應征哈佛教席變得相當困難,尤其是政治學以及相關(guan) 的學科,立場不同的學者或意見領袖在校園裏常常遭到抗議和攻擊。許多大學似乎都放棄了捍衛言論自由的政策,因為(wei) 長期以來,大學邀請的「異見人士」大多是左派,亦即符合左派意識形態,乃所謂的「少數」、「小眾(zhong) 」或「邊緣」,而導致「異見」變得和大學主流意見相吻合,真正的異見聲音反而遭到排斥。

這種情況也導致大學開始出現專(zhuan) 製色彩,不再相信理性辯論。推崇「多元化」是大學教育宗旨,但「多元化」似乎並不包括不同意見和觀點。由於(yu) 大學設終身教席,解聘個(ge) 人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遑論解散學院或改革,與(yu) 此同時,高等教育專(zhuan) 業(ye) 的相關(guan) 組織也在推波助瀾,這些組織的政治正確傾(qing) 向比大學更為(wei) 嚴(yan) 重,譬如美國政治學協會(hui)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它們(men) 往往由活躍社運分子負責。

目前大學的這種氣氛已經引起批評,但是批評的聲音十分微弱,他認為(wei) 應該加強,以引起曆屆舊生和信托人的注意。而學生其實比大學的管理層以及教職員更為(wei) 包容,願意討論,學生之所以給人激進的印象,其實隻是一小部分社運分子。

曼斯菲爾德還認為(wei) ,大學正麵臨(lin) 「人文危機」,因為(wei) 在科學當道的今天,人文學係要找到存在感並不容易。今天幾乎所有的知識都建基於(yu) 科學,科學和宗教對立,同時也和傳(chuan) 統的人文知識對立,譬如主修英語、文學等學係的學生,必須麵對在找工作時候處於(yu) 劣勢的現實。因此,提倡文理結合是一個(ge) 出路。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留學申請被拒後的“自救指南”

下一篇

美本申請中如何寫出一篇高質量的personal statement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