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與(yu) 大家分享的是2023-24申請季剛斬獲劍橋大學 自然科學專(zhuan) 業(ye) offer的餘(yu) 同學,她說:“我眼裏住著萬(wan) 物的另一種秩序,我唱著它們(men) 無邪的歌。”
01、物理是我與(yu) 世界對話的一種語言劍橋提供了掌握多種“語言”的可能性
對物理的興(xing) 趣,源於(yu) 我對世界的無盡熱情。小時候我常常去旅行,在邏輯認知尚未完全形成的年紀,我並不能理解那些花草樹木與(yu) 鳥獸(shou) 蟲魚背後的運行法則,但它們(men) 共同構成的景象具有一種純粹的美感,足以給當時的我留下極為(wei) 深刻的記憶烙印。年歲稍長,這份直觀的印象就逐漸演化為(wei) 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進而激發了我去探索萬(wan) 物的意願。
起初,我被文學那獨特的魅力所深深吸引,發現自己所見到的一幕幕奇景和轉瞬即逝的美好瞬間都能夠被文字所定格留存下來,穿越時空,將全世界的美呈現在麵前。於(yu) 是,我開始學習(xi) 文學乃至藝術,希望能夠將內(nei) 心的景象生動地展現出來。
然而當我步入高中階段後發現僅(jin) 僅(jin) 是“描述”這一行為(wei) 本身已經無法滿足我對世界的探求,我開始追問“為(wei) 什麽(me) ”。懷揣著對世界深層秩序的好奇和模糊的懷疑,以及剛進入高中所學的一點點數理基礎知識,我開始了在物理方向的嚐試與(yu) 探索,並在準備 BPhO英國物理奧林匹克活動的過程中堅定了自己的申請方向。
圖片來源 BPhO官網
那段時間我跳出了A Level的框架,深入學習(xi) 更加複雜的物理定律與(yu) 數學方法,我眼中的世界也一點點地在符號與(yu) 公式中變得自洽。我常常對著窗外發呆,看著那些時刻處於(yu) 動態之中的景物,腦中的受力分析構建出解析那些係統的方程,又引領我至它們(men) 優(you) 美的解。一條條公式仿佛經緯交織,編織出世界的脈絡,以近乎音樂(le) 韻律的方式描述著它背後的秩序,帶給我純粹的享受。我不希望這樣的感覺在未來的生活中缺席,便決(jue) 定將物理作為(wei) 我的申請方向。
比起專(zhuan) 業(ye) 選擇,到底申請牛津還是劍橋則顯得更艱難了些。牛劍營的經曆讓我意識到自己在解題速度上的優(you) 勢並不明顯,所以相比以選擇題為(wei) 主的劍橋NSAA,我更傾(qing) 向與(yu) BPhO 風格相似的PAT筆試。不過劍橋自然科學專(zhuan) 業(ye) 獨特的課程設置對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它讓我能有機會(hui) 進行跨學科學習(xi) ,恰好除了物理外,我對材料科學和生物也有一定的興(xing) 趣。
圖片來源 劍橋大學官網
如果說物理是我與(yu) 世界對話的一種語言,那麽(me) 劍橋的自然科學專(zhuan) 業(ye) 則提供了掌握多種“語言”的可能性。我覺得從(cong) “多語言者”的視角去理解和詮釋世界,會(hui) 非常有意思。因此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躊躇,我決(jue) 定試著衝(chong) 刺劍橋,同時也想突破自己的瓶頸。
02、將思考與(yu) 感悟融入敘述流程在PS中生動展現內(nei) 心想法與(yu) 探索曆程
我的PS文書(shu) 靈感源於(yu) 馬克斯·普朗克的經典論述——《動力學型與(yu) 熱力學型定律的探討》。普朗克在文中提出了自然界中的所有秩序可被劃分為(wei) 兩(liang) 大類:基於(yu) 有序產(chan) 生的有序(動力學型物理定律)和源自無序而產(chan) 生的有序(熱力學型物理定律)。讀完這篇文章,我理解物理學的視角就發生了重要變化。我一邊回憶著曾經學過的公式、定理以及在實驗室中親(qin) 眼目睹的現象和數據,一邊在心裏默默嚐試將它們(men) 按照普朗克提出的框架進行分類,震撼於(yu) 物理學體(ti) 係的一致,便決(jue) 定把這種視野作為(wei) 我文書(shu) 的架構。
當時我選擇了凝聚態物理和粒子物理兩(liang) 個(ge) 分支來闡述兩(liang) 種秩序來源的具體(ti) 表現。凝聚態物理部分,我首先回顧了針對兩(liang) 組不同半導體(ti) 材料所進行的實驗,觀測到的實驗數據存在顯著差異,接著通過嚴(yan) 謹的理論分析與(yu) 推導,闡明這些數據差異背後的可預測性。
粒子物理部分,由於(yu) 條件有限,沒法直接參與(yu) 相關(guan) 的實驗,我便借助了一部名為(wei) Particle Fever的紀錄片,對希格斯玻色子發現過程中的“無序中孕育有序”這一理念進行了解讀。在這部分的敘述中,我還穿插講述了自己因數理基礎不足而遇到的困難和解決(jue) 它們(men) 的方法。
把PS文書(shu) 的寫(xie) 作素材整理出來並不是什麽(me) 難事,然而一旦開始下筆,問題便接踵而至。為(wei) 了是我的實驗敘述具有連貫且完整的背景,我不得不用大量筆墨去詳細描述項目的來龍去脈。這不僅(jin) 導致文書(shu) 中的部分段落顯得冗長平淡,而且與(yu) 我個(ge) 人的經曆關(guan) 聯度不高,還導致字數遠超規定範圍。更嚴(yan) 重的問題是,當我想嚐試把那些微妙而真切的理解與(yu) 感悟表達出來時,單薄的文字顯得力不從(cong) 心。
針對第一個(ge) 問題,解決(jue) 辦法相對比較容易,隻需要花費時間一遍遍打磨,在聽取了專(zhuan) 業(ye) 老師的意見後有針對性地增刪,最後在語言表達上精煉修飾即可。
而針對第二個(ge) 問題,起初我嚐試直抒胸臆,在描述完實踐活動後直接插入幾句自己的理解感想,但整篇文書(shu) 呈現出的效果非常生硬。
經過反思,我認為(wei) 更加有效的方法是先梳理清楚自己參加學術活動和項目的真正“動機”,比如:最開始的興(xing) 趣來源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決(jue) 定學習(xi) 這方麵的內(nei) 容,在實踐過程中哪些事件或經曆對自己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甚至引導自己進行後文提及的另一個(ge) 項目)?再將個(ge) 人的思考與(yu) 感悟融入敘述流程中,既可以確保邏輯層次分明,又能生動地展現內(nei) 心世界的想法與(yu) 探索曆程。
除了寫(xie) 進PS文書(shu) 的材料和項目外,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高一暑假參加一個(ge) 腦科學科研項目。當時我們(men) 設計了以意象療愈為(wei) 手段,用音樂(le) 劇來緩解焦慮情緒的療法。在研究過程中,除了生物學(神經科學),還涉及心理學和文學的相關(guan) 知識。
於(yu) 是我邀請了文學專(zhuan) 業(ye) 的朋友加入小組,與(yu) 其他成員分工,邊學習(xi) 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基礎理論,邊搜尋文獻進行推理分析。通過這次跨學科學習(xi) 的嚐試,讓我認識到多門學科的融合是非常有效的工具,能夠為(wei) 解決(jue) 複雜的現實問題提供更有活力的視角。
03、老師的NSAA筆試準備心得
NSAA的筆試題目並不會(hui) 很難,考察範圍也相對集中,大家的做題速度和對知識點的熟練程度是關(guan) 鍵。實際上,A Level數學和物理知識點足夠紮實,加上牛劍營的針對性準備,一般情況下不需額外補充大量課外內(nei) 容就足以應付了。所以我更多的時間是在複習(xi) 和刷題。
不過在刷題過程中我踩過一個(ge) “坑”:起初我誤認為(wei) NSAA的真題資源和PAT一樣豐(feng) 富,甚至ENGAA的部分試題也能作為(wei) 練習(xi) 的材料,所以對這些真題不夠珍惜。
其實NSAA的數學和物理部分與(yu) ENGAA存在較多重複的內(nei) 容,而且考慮到NSAA近年來經曆過改革,可用於(yu) 模擬練習(xi) 的完整試卷其實僅(jin) 有5-6套左右。這導致我筆試前一周左右就把能做的題目都刷完了,對保持筆試狀態有點影響。因此吐血建議學弟學妹們(men) 至少留1-2套真題/樣題(ESAT)到正式筆試前兩(liang) 三天刷。
我感覺這屆NSAA的考察難度和往年差不多,但數學過程變得複雜了,讓本就不充足的時間雪上加霜,所以提前訓練做題速度並適應筆試節奏很重要。今年劍橋自然科學和工程專(zhuan) 業(ye) 的筆試改考ESAT了,能用的真題資源可能更加有限,大家也可以嚐試去做物理碗的力學部分和PAT的選擇題。
04、平時的積累能在關(guan) 鍵時刻發揮作用在麵試中展現對自己的信心
由於(yu) 我是在高中階段才決(jue) 定學習(xi) 理科,在刷題經驗、數理基礎方麵存在短板。這導致我對題目背後真正想考察的重點不夠敏感,常常無法準確把握麵試官所期待的答案方向是什麽(me) 。因此,在沒有思路的時候,我隻能從(cong) 題目中尋找一些關(guan) 鍵詞或者比較有特點的範式,然後在A Level範圍內(nei) 尋找是否有簡單概念能夠與(yu) 這些關(guan) 鍵信息產(chan) 生一定的關(guan) 聯,試圖從(cong) 最基本的角度入手,看看能否逐步推導出問題的解決(jue) 方法。在這個(ge) 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始終保持與(yu) 麵試官的溝通,讓他們(men) 看到自己的思維過程,比如:告訴他們(men) 自己識別出哪些關(guan) 鍵點、聯想到了哪些知識點等等。
另外,勇於(yu) 提問也是解決(jue) 問題的重要途徑。這裏很感謝我的幾位老師,是他們(men) 的耐心指導,培養(yang) 了我善於(yu) 發現問題、積極尋求解決(jue) 方法的習(xi) 慣。他們(men) 鼓勵我不要懼怕向麵試官表達困惑,敢於(yu) 讓對方指導我在哪一步遇到了什麽(me) 困難,又有什麽(me) 尚不成熟的猜想。
在收到麵試邀請後,我發現自己的麵試官分別是物理數學和物理化學方向。為(wei) 此我特別進行了一些化學方麵的模擬麵試練習(xi) 。其中有一位麵試官的研究領域剛好和我PS文書(shu) 中提及的實驗有很大關(guan) 聯,於(yu) 是還把高一時參加項目所寫(xie) 的實驗報告翻出來通讀了一遍,確保自己記得每一步實驗的目的。同時,化學老師也讀了我當時的筆記,帶著我複習(xi) 了PS文書(shu) 中比較關(guan) 鍵的知識點,還推薦了一些文獻作為(wei) 補充,而我在正式麵試中被問到的問題恰好是之前梳理過的一些細節。
我的劍橋麵試經曆其實不算特別順利。盡管題目考察的難度不大,但數學部分的“濃度”比較高。出師不利,我在第二道數學題抄錯了一個(ge) 公式;解下一題時,嘴上說要進行求導運算,卻在紙上做起了積分計算,最後被麵試官糾正之後,尷尬地擦掉重做當時內(nei) 心感到一陣悲壯,心說:“再見了劍橋……”
不幸中的萬(wan) 幸是,在數學壓軸題的推導過程中出現了無窮級數,而我在學進階數學時很喜歡麥克勞林公式,所以對這種結構相對敏感,迅速想到了一種比較簡便的解法。由此可見,除了針對麵試專(zhuan) 門進行的準備外,平時學習(xi) 中的積累往往能在關(guan) 鍵時刻發揮決(jue) 定性的作用。
由於(yu) 劍橋麵試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在學術準備方麵,除了提前練習(xi) 一些基礎問題(如graph sketching和Fermi problems)之外,建議大家將重心放在平時鞏固好自己的A Level基礎知識,以及養(yang) 成良好的學習(xi) 習(xi) 慣,比如積極加入校內(nei) 的學術討論,提升交流溝通的能力等。在學習(xi) 物理的過程中,比起自己悶頭看書(shu) ,我更喜歡上課或聽其他同學的講解,這些經驗也幫助我更加享受麵試的過程。
最後,關(guan) 於(yu) 麵試的臨(lin) 場表現,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be yourself。對知識的接受與(yu) 理解程度、反應的敏銳度以及對專(zhuan) 業(ye) 的熱愛固然都是很重要的品質,但我們(men) 沒必要為(wei) 了刻意呈現這些特質而做出違背本真的表現。我們(men) 麵對麵試官時唯一應該展現的就是對自己的信心,讓自己處於(yu) 最自然的學習(xi) 和交流狀態中,相信一切都會(hui) 在你的言談舉(ju) 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05、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劍橋放榜的當天下午,我在湖邊散步,等待日落。一方麵那天的晚霞確實很美,另一方麵馬上就要麵臨(lin) 一封重要的郵件,心裏多少還是會(hui) 有忐忑,所以我想待在有風的地方。很難說那時候的不安是在擔心收到拒信,還是在期待offer,也許都有,也許都不是。
我設想了一下自己在其他大學的校園裏生活和學習(xi) ,確信自己依然可以很快樂(le) 。所以即便最終與(yu) 劍橋失之交臂,對我而言也不是一次太大的打擊,自己還是完全可以接受在那之後的生活。不安開始消退,我所等待的也僅(jin) 僅(jin) 是一封郵件而已。
也許我當時並沒有完全體(ti) 會(hui) 到“見山還是山”的意思,但那已足以讓我心平氣和地收到結果。在申請過程中我曾預想過自己看到offer或拒信時的反應,也許自己會(hui) 在幾秒鍾之內(nei) 把高中三年回憶一遍,甚至會(hui) 大哭一場。最終都沒有,我沒有想到結局會(hui) 是如此平靜的。也許在潛意識裏,我並不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結局,而是一個(ge) 開始,因為(wei) 還有很多個(ge) 三年。
在申請季之初,一位導師就告訴我,申請是一個(ge) “找到自己,認識自己,成為(wei) 自己”的過程。當時我並不理解,覺得他口中的這件事在任何一個(ge) 階段都會(hui) 發生,不一定限於(yu) 申請階段。隨著整個(ge) 申請流程的圓滿落幕,回望來路,申請季還是有它的特殊之處的。
在去年九月之前,我一直是一個(ge) 很佛係的人,對自己申請的學校沒有什麽(me) 執著。但是申請程序一開始,我的心態就發生了轉變。由於(yu) 多國聯申,我數不清自己寫(xie) 過大大小小多少篇文書(shu) ,也記不得我寫(xie) 的東(dong) 西被打回來多少次,每次修改都要把過去的經曆剖開來條分縷析,花了不少心血。與(yu) 此同時還要兼顧筆麵試的準備和校內(nei) 學習(xi) ,再加上秋季我小病不斷,這幾個(ge) 月不可謂之坦途。
申請季的付出使我心態不再平穩,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導致了我對結果日益膨脹的關(guan) 注,甚至帶來了內(nei) 耗。讓我平靜下來的是物理和蘇軾。蘇軾的《赤壁賦》裏有一段文字,是我力量的來源:“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yu) 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wei) 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yu) 子之所共適。”
有太多美好的事情出現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裏,我看著它們(men) 一一發生,並且提醒自己心懷感激:是它們(men) 共同塑造了現在的我。感謝父母從(cong) 未給過我學業(ye) 上的壓力,使我能在做每一個(ge) 選擇時都能遵循自己的聲音;感謝我在高中三年遇到的老師們(men) ,他們(men) 對我的耐心、包容、教導和鼓勵對我有很重要的意義(yi) ,他們(men) 一直看著我,直到現在把三年前那個(ge) 一腔熱血又太過天真的小女孩送上劍橋;感謝我身邊的朋友們(men) ,我會(hui) 清楚地記得牛劍營時大家在空教室討論的問題,在悶熱的夏夜計算的月相,以及寫(xie) 得密密麻麻的共享草稿;感謝monami林同學,讓我在壓力之下也能不忘它溫柔的一麵;感謝一位重要的導師,他指導和陪我度過了這段路上的諸多難關(guan) ;感謝一切是它們(men) 現在的樣子;感謝我遇到了物理。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