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men) 將帶大家深入解析香港大學經濟學的博士生導師Prof. James Kai-sing KUNG,通過這樣的“方法論”,讓大家學會(hui) 如何從(cong) 了解一個(ge) 導師開始,到後期更好地撰寫(xie) 套磁郵件及其他文書(shu) 。
研究領域解析和深入探討
教授是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的經濟學係係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經濟、政治經濟學、製度經濟學、經濟史等。教授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諸多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係統分析,如產(chan) 權製度、政府治理、腐敗問題、土地製度、戶籍製度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影響等,力圖揭示中國發展模式背後的政治經濟學邏輯。
例如,在產(chan) 權製度研究方麵,教授考察了產(chan) 權保護、私有產(chan) 權發展對經濟績效的作用機製。他指出,產(chan) 權製度是理解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視角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確立了私有產(chan) 權,激發了民營經濟活力,但同時國有產(chan) 權仍占主導地位,中央與(yu) 地方政府對資源配置有很大影響。這種混合所有製結構在一定時期內(nei) 促進了經濟高速增長,但也滋生了權力尋租、腐敗等問題。未來中國的產(chan) 權製度改革應兼顧效率與(yu) 公平。
教授還對中國的土地製度和戶籍製度進行了專(zhuan) 門研究。他分析了不同時期農(nong) 地產(chan) 權製度演變對農(nong) 民收入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初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的確立,極大調動了農(nong) 民生產(chan) 積極性。但目前農(nong) 地"集體(ti) 所有、農(nong) 戶承包"的二元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土地規模經營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進程。城鄉(xiang) 二元戶籍製度造成了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在城市就業(ye) 、享受公共服務方麵的不平等,抑製了人口遷移,加劇了城鄉(xiang) 收入差距。深化土地製度和戶籍製度改革,是未來推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關(guan) 鍵舉(ju) 措。
精讀教授所發表的文章
教授近年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了一係列有影響力的文章,研究視角新穎,實證分析嚴(yan) 謹,政策啟示深刻。
在China Economic Review 2022年發表的文章 "The Tragedy of Forced Displace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 Land Policy" 中,教授基於(yu) 中國農(nong) 村土地征收的微觀數據,實證考察了強製性土地流轉對失地農(nong) 民長期收入和就業(ye) 狀況的負麵影響。
文章指出,由於(yu) 土地補償(chang) 不足、就業(ye) 無保障等,失地農(nong) 民常常難以平穩過渡到城鎮就業(ye) ,陷入生計困境。文章建議,在新型城鎮化中要加大對失地農(nong) 民的就業(ye) 培訓和社會(hui) 保障。這對於(yu) 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具有重要啟示意義(yi) 。
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21年發表的論文 "Collective Ownership and Household Wealth Distribution in China" 中,教授利用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比較分析了不同村莊土地集體(ti) 所有權類型(股份合作製、農(nong) 村集體(ti) 所有製等)對農(nong) 戶財富分配的影響。研究發現,股份合作製村莊中,由於(yu) 農(nong) 戶擁有一定的土地股權收益,財富基尼係數顯著低於(yu) 農(nong) 村集體(ti) 所有製村莊。這表明土地產(chan) 權製度創新對縮小農(nong) 村收入差距具有積極作用。文章為(wei) 深化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提供了實證依據。
在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21年發表的論文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Firm Pollution Behavior: Evidence from China"中,教授實證考察了中國情境下政商關(guan) 聯對企業(ye) 汙染行為(wei) 的影響。基於(yu) 工業(ye) 企業(ye) 和環境監測的匹配數據,研究發現與(yu) 地方政府關(guan) 聯更緊密的企業(ye) 在環保執法中被懲罰的概率顯著更低,因而排汙強度更高。
而在汙染問題更受公眾(zhong) 關(guan) 注、政府晉升壓力更大的地區,這一政商關(guan) 聯效應會(hui) 有所減弱。文章揭示了中國特色政商關(guan) 係的負麵影響,即可能扭曲環境規製,放縱企業(ye) 汙染排放。這對於(yu) 推進環境治理體(ti) 製改革具有啟示意義(yi) ,例如應加強對權力的製衡監督,提高環保執法的獨立性,完善環境信息公開製度等。
教授的學術地位
教授是當前中國經濟、比較經濟、製度經濟學等領域的頂尖學者。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經濟學領域知名國際期刊如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China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等。
他的論文在學術界被廣泛引用,具有很高的學術影響力。例如,他2011年發表於(yu)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的論文"The 'Grabbing Hand' of the State in China: The Impact of State Ownership on Economic Growth"被引用400餘(yu) 次;2000年發表於(yu)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論文 "Incentives,Information,and Organizational Form"被引用700餘(yu) 次。
教授曾擔任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副主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高級編輯等職務,並任教於(yu) 香港科技大學、美國威廉瑪麗(li) 學院。
他獲得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The Teh-chi Hsieh Memorial Fund Travel Grant等多個(ge) 獎項,多次在國際學術會(hui) 議作特邀報告。他培養(yang) 了大批優(you) 秀博士生,學術思想在中國經濟學界產(chan) 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他係統開創的中國政治經濟學研究範式,為(wei) 解釋中國經濟現象、分析中國模式特點、預判未來發展走勢提供了全新視角。
有話說
通過對教授研究工作的係統梳理,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諸多問題有了更全麵深入的認識,也激發了一些新的思考。
第一,明晰並保護各類所有製經濟產(chan) 權。要依法平等保護國有、民營、外資等各類企業(ye) 產(chan) 權,激發各類所有製經濟活力。同時深化混合所有製改革,探索國有企業(ye) 股權多元化,完善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ti) 製。
第二,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市場經濟體(ti) 製。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ti) 係。強化競爭(zheng) 政策,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zheng) 。破除地方保護主義(yi) ,促進商品要素自由流動和市場一體(ti) 化。
第三,優(you) 化政府治理方式。要厘清政府與(yu) 市場邊界,政府從(cong) 全能型向有限型轉變,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幹預。同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等職能,提高宏觀調控、深化改革、應對外部衝(chong) 擊的能力。
第四,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立城鄉(xiang) 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農(nong) 村土地征收製度改革。深化戶籍製度改革,促進勞動力在城鄉(xiang) 間自由流動。加快發展技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資本市場基礎製度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第五,構建包容性增長的製度環境。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教育、就業(ye) 、創業(ye) 的公平性,營造機會(hui) 均等的發展環境。健全農(nong) 村減貧機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此外,教授紮實的經驗實證研究方法也給我很大啟發。他善於(yu) 運用計量分析、曆史研究、比較分析等多種實證方法,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實踐來驗證理論假說,其結論可靠性高,對現實具有很強解釋力。我以後也要加強實證分析訓練,學會(hui) 恰當運用數據和案例論證觀點。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