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香港大學(HKU)JAVIER CHA導師!

今天我們(men) 將帶大家深入解析香港大學人文學院的博士生導師JAVIER CHA,通過這樣的“方法論”,讓大家學會(hui) 如何從(cong) 了解一個(ge) 導師開始,到後期更好地撰寫(xie) 套磁郵件及其他文書(shu)

研究領域解析和深入探討

教授是一位數字曆史學家和中世紀學者,專(zhuan) 攻東(dong) 亞(ya) 知識文化史。他的研究時間分為(wei) 三部分:將古典漢語文章翻譯成英語、在曆史研究中應用圖數據庫技術,以及應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挑戰的實驗性人文項目。

在中世紀韓國的知識文化史方麵,教授目前正在完成兩(liang) 部專(zhuan) 著。第一部專(zhuan) 著論證了韓國集體(ti) 身份認同的中世紀起源,以及唐代後儒學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第二本書(shu) 是對韓國中世紀身份形成和向儒家社會(hui) 轉變過程中各種人物和家族的縱向研究。為(wei) 促進這項研究,他開發了一個(ge) Neo4j圖數據庫,將從(cong) 韓國數字化主要資料中提取的數萬(wan) 條傳(chuan) 記和書(shu) 目記錄相互關(guan) 聯。

自2019年以來,教授一直領導著一個(ge) 名為(wei) Big Data Studies Lab (BDSL)的數字人文研究小組。BDSL進行實驗性研究,重新思考ZB時代人文科學的基礎。BDSL對人文科學新常態的探索目前得到了香港大學文學院院長發展基金、新教職員基礎研究種子基金和協作研究種子基金的支持。2019年至2022年,BDSL獲得了首爾國立大學著名的"創新和開拓青年研究人員計劃"的慷慨支持。

精讀教授所發表的文章

教授在2023年發表的文章"Big Data Studies: The Humanities in Uncharted Waters"中提出,大數據研究正在重塑人文科學,探討了如何應對分布在數百萬(wan) 台服務器上的海量資料,以及日益以視聽內(nei) 容、3D點雲(yun) 和全息圖形式出現的數字化人工製品所帶來的挑戰。

2021年,教授與(yu) Na, Robin Wooyeong合著的論文"Snakes or Ladders? Measur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Chosŏn's Munkwa Exam Candidates",運用數字人文方法,通過分析韓國曆代高級文官考試(Munkwa)候選人的世代表現,探討了科舉(ju) 製度下精英家族地位的代際流動性。

2019年發表的"To Build a Centralizing Regime: Yangban Aristocracy and Medieval Patrimonialism"一文則從(cong) 製度史角度分析了韓國中世紀兩(liang) 班貴族家族的政治經濟基礎,論證了中央集權政權建設的過程。

2018年的綜述文章"Digital Korean Studies: Recent Advances and New Frontiers"全麵梳理了數字韓國研究的最新進展,探討了該領域麵臨(lin) 的機遇和挑戰。該文隨後在2021年被翻譯成中文發表。

教授的學術地位

教授曾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韓國國際交流財團、首爾國立大學大數據研究所和加拿大社會(hui) 科學與(yu) 人文研究理事會(hui) 的資助和獎學金。在加入香港大學之前,他是萊頓大學數字人文中心的創始成員,並在首爾國立大學跨學科的文理學部任教。

教授主編了兩(liang) 期學術期刊的特刊,包括2023年Korean Studies的"Digital Korean Studies"專(zhuan) 欄和2019年Seoul Journal of Korean Studies的"Bridging Korea, Old and New"專(zhuan) 刊。他還多次在國際會(hui) 議上發表主旨演講,包括2023年在哈佛大學"Tools of the Trade"會(hui) 議上的全體(ti) 會(hui) 議演講"Digital Korean Studies and Its Sister Disciplines",2022年在拉脫維亞(ya) 數字人文國際會(hui) 議上的全體(ti) 會(hui) 議演講"Fine-Tuning the Historian's Macroscope: Data Reuse and Medieval Korean Biographical Records in Neo4j"等。

有話說

教授的研究體(ti) 現了數字人文學科的前沿趨勢,即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推動傳(chuan) 統人文學科的創新發展。他開創性地將圖數據庫技術應用於(yu) 中世紀韓國曆史研究,不僅(jin) 揭示了韓國民族身份認同形成的深層機製,也為(wei) 探索曆史學與(yu) 計算機科學的跨學科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教授領導的BDSL實驗室直麵大數據時代人文學科麵臨(lin) 的挑戰,力圖在海量異構數據中發掘人文洞見,並探索視聽、全息等新型數字人文表達方式,代表了數字人文研究的前沿方向。這啟示我們(men) ,麵對數字時代的新常態,人文學者需要擁抱前沿科技,創新研究範式,方能實現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教授是數字人文領域的領軍(jun) 學者,其跨學科研究視野和創新探索值得青年學者學習(xi) 借鑒

在寫(xie) 給教授的郵件中,除了表達對其學術成就的敬意,還可以重點關(guan) 注以下幾點:

一是請教教授如何平衡傳(chuan) 統人文訓練與(yu) 前沿科技應用,在跨學科研究中找到最佳結合點;

二是希望了解BDSL實驗室的最新進展,看是否有機會(hui) 參與(yu) 其中的研究項目;

三是分享自己在數字人文領域的學習(xi) 和研究體(ti) 會(hui) ,希望得到教授的指導和啟發。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港澳台聯考和DSE考試到底有什麽區別?

下一篇

香港浸會大學創意經濟市場學理學碩士項目介紹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