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英國聯合培養全獎博士項目招生中!學費全免!

今天,我們(men) 為(wei) 大家解析的是英國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聯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推出神經形態計算人工突觸製造與(yu) 建模博士項目。

“PhD Studentship: Fabrication and Modelling of Artificial Synapses for Neuromorphic Computing”

學校及專(zhuan) 業(ye) 介紹

留學資訊 | 新加坡與(yu) 英國聯合培養(yang) 全獎博士項目招生中!學費全免!

普頓大學是英國羅素大學集團成員,綜合排名全英第15。學校在工程技術領域尤其突出,工程學院下設9個(ge) 係,涵蓋電子與(yu) 計算機科學、航空航天、土木工程等多個(ge) 方向。本項目依托可持續電子技術研究組(SET),該團隊在納米電子器件與(yu) 係統、可持續電子製造等方麵成果斐然。

留學資訊 | 新加坡與(yu) 英國聯合培養(yang) 全獎博士項目招生中!學費全免!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是新加坡國家科研機構,旗下高性能計算研究所(IHPC)在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芯片等前沿領域處於(yu) 國際領先水平。此次雙方強強聯合,為(wei) 博士生提供卓越的科研平台和產(chan) 業(ye) 資源。

本項目旨在開發用於(yu) 神經形態芯片的憶阻器人工突觸,並構建其突觸可塑性的仿真模型。

神經形態芯片是一種模仿大腦神經元結構的新型計算芯片,具有高效、低功耗、類腦等特點,在人工智能、自主機器人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項目培養(yang) 具備納米器件製造、理論建模等多學科交叉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為(wei) 推動該領域發展貢獻力量。

申請條件

學曆要求:英國二等一級學士學位(或國際等同水平)。申請人需具備物理、工程、材料、電子、化學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背景,有納米技術、理論建模、材料模擬基礎者優(you) 先。

語言要求:非母語為(wei) 英語者需提供雅思托福成績。

申請材料:申請人需通過學校在線係統提交個(ge) 人簡曆、動機信、2封推薦信、成績單等材料。項目對研究計劃書(shu) 無硬性要求,但如能展示自己對人工突觸、神經形態芯片的思考和設想,將有利於(yu) 申請。

其他優(you) 勢:在頂級期刊或會(hui) 議發表文章、參加過相關(guan) 領域科研項目、獲得全國性競賽獎項等,都將成為(wei) 亮點。

招生時間和福利資助

招生截止時間為(wei) 2024年8月31日,采取滾動審核製,建議感興(xing) 趣的同學盡早準備申請材料。項目為(wei) 期3.5年,前2年在南安普頓大學,後1.5年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學生無需繳納學費,並可獲得生活津貼、住宿補貼、醫療保險等全方位資助。

此外,項目還提供豐(feng) 富的國際交流機會(hui) ,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會(hui) 議、發表高水平論文。通過與(yu) 學界和業(ye) 界前沿接軌,學生可以開拓視野、提升能力,為(wei) 未來的職業(ye) 發展奠定基礎。

申請建議

  • 提前了解專業:認真瀏覽南安普頓大學可持續電子技術研究組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高性能計算研究所官網,了解他們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思考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如何與之契合。
  • 著重推薦信:選擇與申請方向相關的推薦人,最好是有合作經曆的導師。推薦信要突出申請人的學術能力、科研潛力、團隊協作等特質。
  • 精心準備研究計劃:雖非必須,但提交一份高質量的研究計劃書將為申請加分。可展示對人工突觸、神經形態芯片的了解,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規劃。行文要邏輯清晰、語言精煉。
  • 突出個人優勢:申請材料要凸顯與申請方向的契合度。學習成績固然重要,科研經曆、論文會議、獲獎情況等同樣是亮點。對於跨專業申請者,要努力挖掘並證明自己的潛力。
  • 關注申請時間節點:項目采取滾動審核,建議同學把握早申請的機會。同時密切關注申請係統,確保各環節按時完成。

有話說

項目理解

本項目處於(yu) 納米電子學、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領域,旨在通過憶阻器人工突觸的製造和建模,為(wei) 神經形態芯片的開發提供關(guan) 鍵技術支撐。項目將采用先進的納米加工、材料表征等實驗手段,研究離子/缺陷的擴散遷移如何導致突觸可塑性,並構建相應的計算模型。

這不僅(jin) 有助於(yu) 揭示生物突觸的工作機理,推動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發展,還為(wei) 實現高效、低功耗、類腦的神經形態計算奠定基礎,在智能傳(chuan) 感、自主機器人、類腦AI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創新思考

未來,該項目還可以向腦科學、類腦計算等前沿方向拓展,融合光遺傳(chuan) 、腦成像等技術,構建更精準的腦神經網絡模型。在技術手段上,可引入基於(yu) AI的材料設計和器件優(you) 化方法,加速人工突觸的開發進程。理論框架可進一步吸收認知神經科學、複雜網絡等學科的最新理念,building 起更完備的類腦計算理論體(ti) 係。

在應用拓展上,可探索人工突觸與(yu) 其他新型器件(如憶阻器、自旋器件)的協同集成,實現更豐(feng) 富的類腦計算功能。這不僅(jin) 有望催生出新一代智能芯片和係統,還將促進腦機接口、類腦機器人等變革性技術的突破,為(wei) 人機協同、智慧社會(hui) 的構建提供新的解決(jue) 方案。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下一篇

AMC8競賽+小托福如何規劃?上海三公備考從1年級就要開始準備了!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