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如果你想申請香港科技大學語言教育方向的博士,那今天這期文章解析可能對你有用!今天Mason學長為(wei) 大家詳細解析香港科技大學的Professor WHONG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文章,同時,我們(men) 也推出了新的內(nei) 容“科研想法&開題立意”,為(wei) 同學們(men) 的科研規劃提供一些參考,並且會(hui) 對如何申請該導師提出實用的建議!方便大家進行套磁!後續我們(men) 也將陸續解析其他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歡迎大家關(guan) 注!
Whong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的副院長、語言中心主任以及語言教育副教授。她於(yu) 2005年在英國杜倫(lun) 大學獲得二語習(xi) 得博士學位。Whong教授在二語習(xi) 得、學術英語和特定用途英語、二語教學以及應用語言學等領域有廣泛的研究興(xing) 趣。
研究領域
Whong教授在語言教育方麵有豐(feng) 富的教學經驗,她的教學領域涵蓋了二語習(xi) 得理論、學術英語寫(xie) 作、語言學理論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等。在研究方麵,Whong教授主要關(guan) 注以下幾個(ge) 方向:
- 二語習得理論,特別是通用語法理論對二語習得的解釋力;
- 學術英語和特定用途英語的教學,尤其關注通過語料庫方法來促進教學;
- 將語言學理論應用於二語教學實踐中,探索語言學理論對教學的指導意義;
- 負遷移和跨語言影響等應用語言學議題。
研究分析
1.Whong, M. K., Gil, K. H., & Marsden, H. (2014). Beyond paradigm: The 'what'and the 'how'of classroom research.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30(4), 551-568. 這篇發表在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期刊上的文章討論了在二語課堂研究中,研究內(nei) 容(the 'what')和研究方法(the 'how')的重要性。作者提出,生成語言學的理論視角可以為(wei) 課堂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問題和視角,同時質性和量性的研究方法應該結合,以更好地解釋二語課堂的諸多現象。該研究對課堂研究範式的反思具有重要意義(yi) 。
2.Gil, K. H., Marsden, H., & Whong, M. (2013). Can explicit grammar instruction serve as evidence for L2 grammar restructuring?. Advance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328-336. 這篇發表在Advance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論文集中的文章,探討了顯式語法教學對二語學習(xi) 者語法重組的影響。通過實驗研究,作者發現顯式的語法解釋能夠幫助學習(xi) 者對目標語言結構進行重新分析,從(cong) 而實現語法重組。研究表明,適當的顯式教學能夠促進二語習(xi) 得。
3.Gil, K. H., Marsden, H., & Whong, M. (2011). L2 acquisition of any: negative evidence, negative implicature and negative L1 transfer. In Selected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Forum (pp. 29-39). 這篇會(hui) 議論文收錄在 Selected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Forum論文集中,研究了韓國英語學習(xi) 者對any的習(xi) 得。作者考察了語言輸入、語用推理和母語負遷移等因素的影響。研究發現,學習(xi) 者對any的解釋受到多重因素製約,缺乏任一因素都可能導致偏誤。該研究對二語詞匯語義(yi) 習(xi) 得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探討。
4.Whong, M. (2011). Language teaching: Linguistic theory in practic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Whong教授的這本專(zhuan) 著係統地探討了語言學理論對語言教學實踐的啟示。全書(shu) 分為(wei) 語音學、語法和語義(yi) 學等章節,詳細討論了不同語言學分支領域的理論見解如何應用於(yu) 教學。該書(shu) 為(wei) 語言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語言教師具有很高的參考價(jia) 值。
5.Marsden, H., Whong, M., & Gil, K. H. (2018). What's in the textbook and what's in the mind: Polarity item "any" in learner English.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40(1), 91-118. 這項發表在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的研究考察了英語教材中any的呈現方式以及學習(xi) 者習(xi) 得any的過程。通過語料庫分析和實驗測試,作者發現教材對any的語義(yi) 語用限製解釋不足,學習(xi) 者對any的習(xi) 得是個(ge) 漸進的過程。這項研究揭示了教材語言輸入與(yu) 學習(xi) 者習(xi) 得之間的複雜關(guan) 係。
6.Gil, K. H., & Whong, M. (2014). A Role for Generative SLA in Classroom Research. AAAL 2014 Annual Conference. 這項會(hui) 議報告論述了生成二語習(xi) 得理論對二語課堂研究的價(jia) 值。作者指出,生成理論能夠為(wei) 教師提供語言結構的係統視角,有助於(yu) 教師把握教學要點。同時,課堂研究也為(wei) 檢驗和發展二語習(xi) 得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支撐。該研究展示了理論語言學與(yu) 應用語言學的密切聯係。
項目分析
基於(yu) 語料庫的學術英語寫(xie) 作教學研究
該項目旨在利用語料庫方法,研究學術英語寫(xie) 作的語言特點,並探索如何將語料庫研究成果應用於(yu) 學術英語寫(xie) 作教學。項目將建設學術英語語料庫,分析學術英語在詞匯、句法和語篇等層麵的特點,並開發基於(yu) 語料庫的教學資源和活動。
外語學習(xi) 者語法重組的神經機製研究
該項目采用ERP(事件相關(guan) 電位)技術,考察外語學習(xi) 者在語法重組過程中的腦機製。項目重點關(guan) 注學習(xi) 者在麵對目標語言的新語法結構時,大腦如何進行感知、分析和整合。通過對比不同母語背景和語言水平的被試,項目探究影響語法重組的認知神經因素。
麵向中國英語學習(xi) 者的any習(xi) 得研究
該項目運用理論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研究範式,係統考察了中國英語學習(xi) 者對any的習(xi) 得過程和影響因素。項目基於(yu) 語料庫分析了教材中any的輸入特點,采用語義(yi) 判斷、句子誘導等實驗任務收集了不同水平學習(xi) 者對any的理解和使用數據,並結合學習(xi) 者的語言背景、語言水平等因素進行分析。
研究想法
1. 跨語言語料庫驅動的二語教學模式研究:建議申請人以Whong教授在學術英語語料庫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到跨語言對比語料庫研究,探索如何利用平行語料庫資源開發適合中國英語學習(xi) 者的教學內(nei) 容和方法,促進語言對比和遷移,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 生成語言學視角下的漢語作為(wei) 第二語言(CSL)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建議申請人借鑒Whong教授將生成語言學理論應用於(yu) ESL教學實踐的研究思路,聚焦CSL課堂教學實踐,探索如何運用漢語的句法、語義(yi) 和語用接口知識指導CSL教學,幫助留學生更高效地習(xi) 得漢語。研究可采用課堂觀察、教學實驗等方法,檢驗相關(guan) 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3. 二語語法重組的計算認知建模研究:在Whong教授二語語法重組的神經機製研究基礎上,建議申請人進一步嚐試采用計算認知建模的方法,模擬二語學習(xi) 者語法重組的心智過程。研究可結合當前的認知建模技術,如ACT-R等,構建能夠反映語法重組過程的計算模型,並通過與(yu) 行為(wei) 和神經影像數據的對比,揭示語法重組的內(nei) 在機製,為(wei) 理論發展提供新的視角。
申請建議
1. 深入了解導師的研究工作:申請人需要仔細閱讀Whong教授的代表性論文和專(zhuan) 著,係統把握她在二語習(xi) 得和應用語言學研究領域的理論視角、研究方法和重要成果。要能夠基於(yu) 導師的研究提出有見地的問題和思考。
2. 提升相關(guan) 領域的理論素養(yang) :Whong教授的研究涉及生成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多個(ge) 理論領域。申請人要在這些領域有紮實的理論功底,熟悉相關(guan) 的前沿動態。可以通過學習(xi) 相關(guan) 課程、閱讀經典文獻等方式進行理論準備。
3. 加強研究方法的訓練:Whong教授的研究采用了語料庫分析、行為(wei) 實驗、神經影像等多元研究方法。申請人需要對這些方法有全麵的了解,並在其中一兩(liang) 個(ge) 方法上有實際的操作經驗。可以通過參與(yu) 相關(guan) 項目、進行獨立研究等方式提升研究能力。
4. 提出有針對性的研究計劃:申請人要基於(yu) Whong教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學術興(xing) 趣,提出有針對性、有創新性的研究計劃。研究問題要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yi) ,研究設計要嚴(yan) 謹合理。要體(ti) 現申請人的學術思考力和創新潛力。
5. 展現語言教學的實踐經驗:Whong教授非常重視語言學理論與(yu) 教學實踐的結合。申請人如果有語言教學的實踐經驗,要在申請材料中充分展現。可以討論在教學中應用語言學理論的體(ti) 會(hui) ,分析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yi) 。
博士背景
Diana:本科畢業(ye) 於(yu) 國內(nei) 211高校,碩士畢業(ye) 於(yu) 英國G5語言學專(zhuan) 業(ye) ,現就讀於(yu) G5語言學PhD。擅長寫(xie) 作領域:語言學相關(guan) 領域。尤其擅長英國及西歐地區人文學科PhD的DIY申請分享。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