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挺嚴(yan) 重的,可以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想到論文就生理性厭惡,但是也不太能朝九晚五工作,文科專(zhuan) 業(ye) ,怎麽(me) 辦?可以找什麽(me) 樣的工作?
——來自知乎網友的提問
這是知乎上的一則疑問。一位海歸博士入職國內(nei) 某家高校,簽約時以為(wei) 自己能夠達成合同要求,但正式入職後發現自己非常不適應國內(nei) 高校的生態,也高估了自己的抗壓能力,不想寫(xie) 論文也不想卷,於(yu) 是開始陷入抑鬱之中。
其實這是海歸博士的通病,很多人回國入職高校之後或多或少都有點水土不服,也有不少人因此抑鬱。今天這期文章就來結合這位網友的案例探討一下海歸博士回國不適應的原因到底有哪些,以及後續應當如何應對。
海歸博士不適應國內(nei) 高校的原因
國內(nei) 外高校及科研界的生態差異
這一點應該是在國外待過的科研人員的共識,國外的高校相對國內(nei) 來說沒有那麽(me) 快節奏,無論是博士生還是老師都會(hui) 比國內(nei) 高校輕鬆許多,且更加注重work life balance,如果你工作時間過長,甚至還會(hui) 強製你去休假。
此外,國外高校的管理相對來說更加扁平化,領導層更多是為(wei) 教職員工服務的。
而國內(nei) 科研界的生態是,如果海歸不加入大佬團隊,就很難在科研界活下去,對於(yu) 很多不喜社交的海歸,這簡直是噩夢。
兩(liang) 者的差異造就了很多長期在國外的海歸博士生、教授,回國初期總是非常不適應,因此抑鬱也就不足為(wei) 奇了。
非升即走的壓力考核,是所有海歸的噩夢
除了少部分運氣和實力兼備的天選之子能夠一步登天拿下人才帽子,大部分海歸博士在進入高校後都會(hui) 麵臨(lin) 3+3的非升即走考核。這種考核實際上是模仿國外tenure-track考核的養(yang) 蠱版,很多學校往往會(hui) 招超過自身所需崗位的人數,然後讓這些人競爭(zheng) 上崗。
能否通過考核條件不是一條清晰明確的線,它更取決(jue) 於(yu) 與(yu) 你同一年入職的那批人的成果如何,同時也取決(jue) 於(yu) 你團隊的大佬能不能為(wei) 你說上話。如果不能滿足考核要求,30多歲被迫離職的壓力確實不小。
國內(nei) 高校過多非科研類的行政性任務
根據小e身邊好多回國好友的反饋,其實海歸博士最不適應國內(nei) 高校的還是過多的非科研類的任務。無論是學校、學院還是係裏,都會(hui) 傾(qing) 向於(yu) 讓這群新入職的新人承包一些非科研類的行政任務,包括但不限於(yu) 學科評估、研究生招考、學生活動等,費時費力不說還會(hui) 很大程度影響自己的科研進度。
簡單一句話總結就是,好事輪不到你,輪到你的大概率不會(hui) 是什麽(me) 好事。相較而言,在國外此類事情很多會(hui) 被安排給專(zhuan) 職的行政人員,不會(hui) 輪到教師群體(ti) 。
海歸博士應該怎麽(me) 樣應對這些不適應呢?針對國內(nei) 高校的大環境因素,海歸博士群體(ti) 的議價(jia) 權非常有限,在短期內(nei) 其實並沒有什麽(me) 特別好的辦法。
小e建議,每一位海歸博士在入職高校之前,都應該和已經在該高校的熟人深入了解一下這所學校的情況,看看是不是存在把青年教師當燈油的情況。
同時,也應該慎重考慮一下自己本身的能力和未來發展規劃,看看能不能接受學校拋出的合同條件,不要太過於(yu) 高估自己的抗壓能力。
假設是入職高校後發現不適應,則需要結合自身的未來規劃和抗壓能力綜合評估一下自己是否能夠堅持下來。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頂級高校的情況基本都大差不差,想要留下來都會(hui) 比較卷,甚至就算去企業(ye) ,也沒辦法徹底“躺平”。
明確這一點之後,小e建議每一位青椒都做一下自我綜合評估。如果發現自己還是更傾(qing) 向於(yu) 堅持,則應當再繼續努力看看,多付出幾分努力,嚐試多經營一下自身的軟條件,看看自己是否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適應這一套遊戲規則,有沒有機會(hui) 滿足學校的合同條件;倘若發現自己確實已經無法忍受,乃至已經開始厭惡所在高校環境,那麽(me) 最好的解決(jue) 方案就是及時止損了,可以同步看看國內(nei) 其他相對來說沒那麽(me) 卷的高校是否可以接受,或者放棄學術界轉頭看看工業(ye) 界是否有機會(hui) 。
再不濟,也可以重新考慮歸海這一選項,海歸博士無法適應國內(nei) 生態選擇歸海的也大有人在。
總而言之,海歸博士入職國內(nei) 高校因適應不了而導致抑鬱的現象並不罕見,其原因也多種多樣。但人生並不是隻有內(nei) 卷一條路,換一種心態,選擇另外一個(ge) 賽道,或許風景更好。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