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大家都擠破頭去國外讀博?

根據教育部的最新數據,我國博士研究生的數量已經超過了 61 萬(wan) 人。國內(nei) 博士數量猛增情況下,選擇出國讀博的同學數量也越來越多。

在《美國博士學位調查》(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簡稱 SED)去年發布的 2022 年博士統計數據中顯示:

美國教育機構授予的博士學位數量,從(cong) 2021 年的 52,194 個(ge) 增加到 2022 年的 57,596 個(ge) 。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國際生當中,中國學生的總數以絕對優(you) 勢居於(yu) 首位。以 2022 年為(wei) 例,中國學生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數量,占國際生總數的 37%。

為(wei) 什麽(me) 大家都擠破頭去國外讀博?

知乎上大家也在討論,國內(nei) 的資源也不錯,為(wei) 什麽(me)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讀博呢?出國讀博到底有哪些利與(yu) 弊呢?

選擇出國讀博優(you) 勢有哪些

國內(nei) 外讀博都有哪些具體(ti) 差異呢?大家都是因為(wei) 哪些原因考慮選擇出國讀博呢?

PART 1、追求更自由的學術環境,我選出國

國內(nei) 國外的科研環境確實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在不同的科研環境中,可能目標和所追求的也不一樣。這裏所說的差異主要體(ti) 現在這些方麵(以下僅(jin) 為(wei) 一種趨勢體(ti) 現,不代表每一所高校和實驗室都是這樣):培養(yang) 模式國內(nei) 博士培養(yang) 體(ti) 係主要以科研成果和發表文章為(wei) 主,強調文章產(chan) 出

國內(nei) 的博士生往往需要承擔較多非科研性質的工作,如幫助導師處理項目、填寫(xie) 報表、申請基金等,這可能會(hui) 影響他們(men) 專(zhuan) 注於(yu) 科研的時間。國外博士培養(yang) 更注重科研整體(ti) 能力的培養(yang) 。

以歐洲為(wei) 例,博士生除了科研工作外,還需要參加專(zhuan) 業(ye) 課程、學術會(hui) 議,並接受科研軟實力培訓,如學術報告、論文寫(xie) 作、文獻檢索等這種培養(yang) 模式旨在提升博士生的綜合科研能力。

@機構學員 X

錄取哈佛 PhD

本科期間的一次交換激發了我想出國讀博的想法。我在交換期間的感受是,國外的科研環境更加自由和純粹一些,我可以更加專(zhuan) 注在我希望做的課題項目,受到周圍環境幹擾也會(hui) 更少。

我能感受到項目組導師和我是處於(yu) 一種比較平等的關(guan) 係,如果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考慮可以放心地去和他溝通,即使有一些東(dong) 西我不想做,也可以去大膽聊自己的想法,你能感受到導師對你想法的尊重和包容,不會(hui) 給我很大的束縛。

另外國外科研環境相對也更加純粹,導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科研中,相對教學和行政工作並不是特別多,所以在給到博士生的指導也會(hui) 更加全麵和具體(ti) 。

科研環境

海外教學模式下,科研環境相對更自由、開放,強調學術自由和獨立思考。國外導師更多地扮演建議者和評論者的角色,鼓勵博士生自主研究和批判性思考。

大陸的科研環境則被認為(wei) 存在一些爭(zheng) 議,例如追逐熱點、以影響因子為(wei) 綱等現象,這些因素也可能會(hui) 要求所有人都往一個(ge) 方向卷,某種程度上影響科研的質量和創新性。在競爭(zheng) 激烈的專(zhuan) 業(ye) 方向或是實驗室,也可能麵臨(lin) 巨大的發文壓力。

如果簡單而粗略地總結來說:機構更難(因為(wei) 需要在一個(ge) 問題上深挖深鑽),土博更卷(以結果為(wei) 導向,卷文章卷科研,競爭(zheng) 激烈)。

@機構學員 Z

錄取 UCLAPhD

國內(nei) 外的學術體(ti) 係以及就業(ye) 環境有著明顯的區別。在國外,每個(ge) 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術體(ti) 係。

@機構學員 F

錄取港中文 PhD

海內(nei) 外科研氛圍有差異。我在學校待過一些課題組,也去參觀了一些國內(nei) 外其他研究機構的實驗室。我感受到國內(nei) 外課題組組內(nei) 人數的差異很大,大陸一個(ge) 導師的組裏有二三十人、三四十人都是常見情況,這會(hui) 導致研究方向易重合,我不喜歡這種競爭(zheng) ;而且學生和老師的接觸不多,導師一般會(hui) 花更少的精力在指導學生上。

海外院校的實驗室的人會(hui) 少一些,能夠非常直接且深入地和導師交流,競爭(zheng) 也會(hui) 小一些,每個(ge) 人的研究方向更容易錯開,所以整體(ti) 科研氛圍更讓我覺得舒服一些。

PART 2、追求更完善、更頂尖學術資源

國外的學術資源來說確實會(hui) 更加豐(feng) 富,且可以選擇的頂尖院校也會(hui) 更多。我們(men) 可以先參考兩(liang) 個(ge) 以科研指標為(wei) 主的排行榜——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和 U.S.News 世界大學排名。

為(wei) 什麽(me) 大家都擠破頭去國外讀博?

位居軟科排名前 100 的頂尖院校中:比較各國家百強上榜高校數美國(38 所)、中國(14所)、英國(8 所)位列全球前三。

其中美國哈佛大學位列榜首,連續 22年蟬聯全球第一,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繼續名列 2-3 名。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位居全球第 4 和第 6,前十基本被英美大學包圓。

而在 U.S.News 世界大學排名中,在 TOP 100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美國共有 41 所入選,占比 41%!中國高校共 13 所入選(含港澳台),占比 13 %。

我們(men) 選取排名最高的大陸高校和美國最頂尖院校的數據做一個(ge) 對比:

為(wei) 什麽(me) 大家都擠破頭去國外讀博?為(wei) 什麽(me) 大家都擠破頭去國外讀博?

圖源:U.S.News 官網

上麵為(wei) MIT 數據,下麵為(wei) 北大數據,可以看到 MIT 專(zhuan) 門做研究的學術人員數字是北大的兩(liang) 倍。雖然哈佛這個(ge) 數字要也略低於(yu) 北大,但整體(ti) 來說美國大學的科研人員數量都非常高。我們(men) 再對比其他國內(nei) 高校——因為(wei) 清華沒有提供數據,我們(men) 查看浙大和上交(國內(nei) 高校排名僅(jin) 次北大)的數據,科研人數分別為(wei) 400+ 和 900+。

為(wei) 什麽(me) 大家都擠破頭去國外讀博?

圖源:U.S.News 官網

@機構學員C

直博斯坦福PhD

第一,我所做的科研是人工智能方向,客觀來講美國在人工智能科研方麵整體(ti) 實力很強,在論文上可以看到很多真正有影響力的成果,還有像 Open AI 的 sora、AlphaGo 這樣有影響力的 AI 產(chan) 品。所以從(cong) 科研的角度來說,去美國留學是一個(ge) 明智的選擇。

@機構學員 Z

錄取 UCLAPhD

因為(wei) 初入機器學習(xi) 領域時,我所學習(xi) 的論文大多來自美國,從(cong) 大二開始我就堅定去美國是更好的學術選擇。美國在技術創新方麵引領全球,特別是在我的研究領域,這一點尤為(wei) 明顯。美國擁有頂尖的導師和完善的學術生態,這對於(yu) 我來說是一個(ge) 巨大的吸引力。

PART 3、機構更吃香,就業(ye) 選擇廣

說到海外博士和國內(nei) 博士就業(ye) 選擇,如果不細分某一方向或是細分某一就業(ye) 領域,那麽(me) 整體(ti) 看海外博士的就業(ye) 選擇會(hui) 更多。

首先海外博士可以主動選擇留在海外,無論是去業(ye) 界還是留在學術界(不過成功與(yu) 否受到當地政策和國際局勢影響)在某些行業(ye) 領域國外的領頭企業(ye) 更多,也有需求吸納更多博士頂尖人才;除此之外,也可以考慮選擇留在海外高校繼續博後或是任教。

而在國內(nei) ,前幾年一直有著學術圈裏洋博士>土博士的鄙視鏈,有時,“土博”連進高校的入場資格都沒有,更不要提在職稱評選中被提拔為(wei) 副教授了。

為(wei) 什麽(me) 大家都擠破頭去國外讀博?

圖源:《我國高校教師國際化發展研究——以部分C9 聯盟高校為(wei) 例》文章

在 2015 年到 20 年間,我國頂尖 985 中專(zhuan) 任教師為(wei) 海外博士背景和有海外經曆占比達到了一半甚至還多。

同時政策方麵,國內(nei) 博也並不占優(you) 勢。在幾年前的杭州西湖區人才引進計劃中,直接把國內(nei) 博=海外碩士,同時要求國內(nei) 博士還需要三年海外經曆。

為(wei) 什麽(me) 大家都擠破頭去國外讀博?

圖源:中國就業(ye) 網

雖然後續也有高校發出聲明取消了紙麵上對於(yu) 海外經曆的招聘要求,但從(cong) 今年一些頂尖 985 院校招聘公告裏可以看出,對於(yu) 海外經曆仍然有要求。

為(wei) 什麽(me) 大家都擠破頭去國外讀博?

複旦大學博後招聘公告

圖源:高校人才網

為(wei) 什麽(me) 大家都擠破頭去國外讀博?

上交經管學院教授招聘要求

圖源:上交官網

從(cong) 以上政策和新聞可以看出,海外博的就業(ye) 選擇麵更多,且高校以及政策都對海外博更加友好,當然這些前提還是建立在不是“水博”,有一定學校 title 和真材實料加持的情況下。

出國讀博也有一些劣勢

環境好、壓力小、海外讀博千般好......但海外博也有一些你可能看不到的背後辛酸淚。

文化融入不了的痛苦

讀博可不像讀碩,讀碩時長僅(jin) 為(wei) 1-2 年,文化融入不了那麽(me) 堅持兩(liang) 年回來就好,在國外日子就是上課學習(xi) 。而博士更像一份更長時間工作,不僅(jin) 是埋頭苦學,也需要和教授和實驗室的同僚溝通。

@機構專(zhuan) 業(ye) 導師 Y

斯坦福PhD 在讀

剛到美國的時候,我對這裏不太了解,買(mai) 東(dong) 西和出行都很麻煩,上課也不習(xi) 慣全英文環境。一開始我也嚐試去了解當地文化和融入環境,但是後來我覺得無論花費多大的努力都無法得到歸屬感。

斯坦福的學生基本都會(hui) 有一個(ge) 體(ti) 育特長,會(hui) 聽到小組的同學聊參加劃船比賽、跑步、滑雪、hiking 等等,我感覺與(yu) 他們(men) 的文化差異是有一條鴻溝在的。

學習(xi) 是真苦啊

別再說海外博是水博了!我學哭了,隻是我不說。

@機構專(zhuan) 業(ye) 導師 W

卡耐基梅隆大學PhD 轉碩士

我過去一直不明白為(wei) 什麽(me) 說在美國選三門課就上得“要死要活”。然而,根據我的親(qin) 身體(ti) 驗,我現在完全理解了這種感受。在科大的時候,我一個(ge) 學期最多修過八門課,雖然很累但學期績點也是在 4.1+(全院前幾)。但來美國之後,我意識到這裏的學習(xi) 壓力很大且課程難度不低,真的是一個(ge) 項目可以讓人從(cong) 白天忙到深夜。

說了這麽(me) 多海外博的優(you) 勢和背後的痛苦,其實讀博和出國讀博這兩(liang) 件事都是高度“個(ge) 性化”,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所以與(yu) 其說來回糾結,不如確定好目標就勇往直前。

這裏就是羅德島,就在這裏跳吧!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IB經濟學重難點Topic分析及微觀&宏觀經濟學中的關鍵概念和核心考點解析!

下一篇

IGEM競賽介紹詳解!2025年IGEM競賽的流程有哪些?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