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
1、引言
畢業(ye) 於(yu)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在常春藤盟校工作了24 年的 William Deresiewicz 在其著作《Excellent Sheep》中提到,在他所接觸到的眾(zhong) 多優(you) 秀的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當那層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無缺的光鮮外表被剝離之後,你會(hui) 驚訝的發現,這群年輕人身上寄居著令人窒息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
他認為(wei) “當前美國精英教育係統下培養(yang) 出來的學生大都“非常擅長解決(jue) 手頭的問題,卻不知道為(wei) 什麽(me) 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他將這樣的學生稱為(wei) “優(you) 秀的綿羊”。
幾乎在同一時期,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凱文基於(yu) 時代和中國社會(hui) 現狀,提出了一個(ge) 極為(wei) 相似的本土心理“疾病”——“空心病”。二人的不謀而合,充分印證該問題的文化普適性、嚴(yan) 重性和科普必要性。
2、什麽(me) 是“空心病”?
2016 年 11 月,北京大學副教授、臨(lin) 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生徐凱文在其名為(wei) 《時代空心病與(yu) 焦慮經濟學》的主題演講中首次提出“空心病”一詞。徐凱文認為(wei) ,“空心病”是一種較為(wei) 形象的描述方法,具體(ti) 是指“價(jia) 值觀缺陷所致的精神障礙”,是一種心理障礙,其表現涉及五個(ge) 方麵:抑鬱、孤獨、自我缺失、外部認同、自殺傾(qing) 向。
徐凱文認為(wei) ,“空心病”的核心問題在於(yu) :缺乏支撐意義(yi) 感和存在感的價(jia) 值觀,即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為(wei) 何而活,不知道自己存在價(jia) 值和意義(yi) 為(wei) 何。
3、“空心病”相關(guan) 表現界定
(1)抑鬱:從(cong) 症狀上可能符合抑鬱症的診斷,表現出情緒低落、興(xing) 趣減退、快感缺乏等
(2)孤獨:伴隨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yi) 感
(3)自我缺失:早期表現出迷惘和自我認同方麵的問題;後期表現出自我否定和厭惡(盡管獲得現實意義(yi) 上的成功,但仍然有非精神病性的自我否定和對自己的厭惡與(yu) 羞恥)
(4)外部認同:人際關(guan) 係良好,但需要刻意維持在他人眼中的良好自我形象;在後期出現被評價(jia) 恐懼(對於(yu) 被評價(jia) 有著強烈的厭惡和恐懼,繼發性的表現是對學習(xi) 和考試的厭惡)
(5)自殺傾(qing) 向:後期存在強烈的自殺意念,但多為(wei) 嚐試較為(wei) 溫和、痛苦較少的自殺方式。其特點為(wei) 不是想要死,而是不知道為(wei) 何活著
(6)病程特點:病史較長,一年以上。且患者對生物治療不敏感或無效,傳(chuan) 統的心理治療療效不佳
4、“空心病”的成因?
當今時代,為(wei) 何一些青少年容易出現“空心病”呢?用一句話概括,物質的豐(feng) 富未 必能帶來內(nei) 心的充盈和幸福感,更無法帶來人生的價(jia) 值感與(yu) 意義(yi) 感。
▪️從(cong) 心理學角度來講,快樂(le) 、幸福、價(jia) 值感和意義(yi) 感,這三種感受有很大不同。當物質生活越來越豐(feng) 富,它所帶來的快樂(le) 感受會(hui) 越來越少。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加之互聯網的影響,他們(men) 會(hui) 更早地開始思考人生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如果家庭和學校隻停留在推動他們(men) 去獲得即刻的滿足,那麽(me) 他們(men) 就很難從(cong) 所處的環境中獲得對人生價(jia) 值和意義(yi) 的探索和指引,因此陷入困惑與(yu) 迷惘。
▪️再加上教育內(nei) 卷的壓力,他們(men) “ 沉浸”在課業(ye) 的負擔當中,沒有時間去遊戲和獲得快樂(le) ,也就談不上幸福,更無法獲得價(jia) 值感和意義(yi) 感。
當青少年的生活長期缺乏快樂(le) 和幸福的體(ti) 驗,他們(men) 的價(jia) 值感和意義(yi) 感從(cong) 何而來呢?
▪️人類的價(jia) 值觀和意義(yi) 感有一個(ge) 非常重要的來源——學習(xi) 新知。對這個(ge) 世界新的理解、探索、創新,能夠給人帶來美好的感受和體(ti) 驗。但教育過度的功利性卻在摧毀著這種感受。
當今社會(hui) ,過度的內(nei) 卷競爭(zheng) 使得家長、教師也深感焦慮,這些焦慮必然會(hui) 傳(chuan) 導給孩子。而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功利心態,對已經經曆了豐(feng) 富物質生活的青少年而言,隻會(hui) 給他們(men) 帶來厭倦,讓他們(men) 覺得這個(ge) 世界上沒有任何令自己感興(xing) 趣、感到美好的東(dong) 西。
5!幫助青少年擺脫“空心病”
1.還孩子美好快樂(le) 的童年——痛快地玩,才能專(zhuan) 心地學。
2.致力扭轉功利的教育觀,停止內(nei) 卷化競爭(zheng) 。
3.改變當下青少年所處的“心理霧霾”環境,讓他們(men) 循著自己的天性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充分發展他們(men) 的創新、創造能力
4.通過心理谘詢解決(jue) 親(qin) 子、師生、朋輩的關(guan) 係問題。
5.整個(ge) 社會(hui) 應積極倡導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把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內(nei) 化為(wei) 個(ge) 人行為(wei) 和思想的各個(ge) 方麵,轉化為(wei) 莘莘學子自覺的行為(wei) 習(xi) 慣和情感認同!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