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紐約時報社論比賽獲獎名單公布!僅0.5%參賽者獲獎

每年三月份,《紐約時報》都會(hui) 向全世界的青少年詢問三個(ge) 問題:

什麽(me) 事讓你義(yi) 憤填膺?

你希望看到什麽(me) 改變?

你想要更多人了解什麽(me) ?

在過去8年中,全球上萬(wan) 名學生都在《紐約時報》的中學生社論寫(xie) 作競賽(New York Times Editorial Contest)中,以短文的形式闡述了自己對上述問題的思考。

2022年是紐約時報社論競賽開辦第九年,今年有16,664名學生參加。前不久,《紐約時報》公布了獲獎名單。根據名單披露,這次一共有82名學生獲獎,其中亞(ya) 裔人數超過20人!

那麽(me) ,紐約時報社論競賽到底是一個(ge) 什麽(me) 樣的比賽?為(wei) 什麽(me) 大家如此看重它?今年又有哪些學生獲獎?獲獎學生都關(guan) 注些什麽(me) 問題呢?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01

每年由紐約時報主辦的係列寫(xie) 作比賽是中學生寫(xie) 作界最富盛名、也是美國頂尖大學認可度極高的競賽之一,該係列大賽分為(wei) STEM寫(xie) 作競賽(理工科方向)、個(ge) 人敘事寫(xie) 作(personal narrative)及社論競賽(Editorial)等九項,而今天分享的社論競賽就是鼓勵參賽選手提高新聞敏感度、擴展國際視野,針對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hui) 等領域發表獨到評論。

所謂“社論”,是指基於(yu) 事實進行的有邏輯、係統性的新聞評論。紐約時報社論競賽要求學生將自己針對所選領域的看法匯總為(wei) 一篇簡短的、以證據為(wei) 基石的議論文(persuasive essay)。

為(wei) 什麽(me) 要舉(ju) 辦這樣一個(ge) 競賽呢?

紐約時報介紹道:“我們(men) 熱衷於(yu) 舉(ju) 辦這個(ge) 比賽,因為(wei) 它讓學生關(guan) 注世界,找到他們(men) 想要改變的問題,不論大小。如果你因為(wei) 姓氏以'Z'開頭總被排在名單最後而不滿,那就站出來;如果你希望電影和書(shu) 中有更多跟你一樣的角色,那就寫(xie) 出來;如果你想要社會(hui) 少些浪費多些忍耐,那就告訴世界。改變在於(yu) 知覺、思考和有意義(yi) 的交流——而這正是參加社論比賽中學生們(men) 在做的事。”

怎麽(me) 樣?這段話是否似曾相識?其實幾乎每一個(ge) 精英大學都在尋找有這樣品質的學生,隻是表達方式不同。

比如賓大就在招生頁麵中寫(xie) 道:“我們(men) 理想的候選人要模仿我們(men) 的創始人本傑明·富蘭(lan) 克林,將他們(men) 的知識應用於(yu) 社會(hui) 、社區、費城和更廣闊的世界。”

普林斯頓招生官則坦言:"這個(ge) 世界上有太多為(wei) 自己做事的人,但普林斯頓培養(yang) 的人才最大不同在於(yu) ,他們(men) 在為(wei) 社會(hui) 更好的發展提供幫助。"

所以說,優(you) 秀學生的品質總是相似的,雖然做的事情千差萬(wan) 別。

紐約時報社論比賽是一個(ge) 含金量很高的比賽,參加完全免費,優(you) 勝者可以在官網刊登、全球發表自己的作品,亦有機會(hui) 獲得豐(feng) 厚獎金。

對於(yu) 文科生來說,紐約時報社論競賽更是一個(ge) 難能可貴的機會(hui) 。文科生的背景提升很大一部分是靠夏校,但這兩(liang) 年受疫情影響,各種夏校都轉為(wei) 線上、或者直接取消。如果你希望證明自己,那麽(me) 這將是一個(ge) 很好的選擇。如果能在紐約時報社論比賽中拿到名次,藤校、T10、G5誰能忍心拒絕你?

02

每一年《紐約時報》都會(hui) 公布獲獎者的名字、年齡、所在城市以及文章標題。今年一共有16,664位學生提交了文章,其中11名學生獲得優(you) 勝獎(Winners),18名學生獲得二等獎(Runners-up),53名學生獲得榮譽獎(Honorable Mentions)。獲獎率為(wei) 0.49%,而優(you) 勝獎的獲獎率僅(jin) 為(wei) 0.07%!

該競賽麵向11-19歲的初高中生開放,最小的獲獎者隻有12歲!最大的18歲。多數獲獎者的年齡大多在15歲-17歲之間。比如在優(you) 勝獎獲得者中,3名學生15歲、2名學生16歲、6名學生17歲。具體(ti) 見下圖:

紐約時報社論比賽發榜!僅(jin) 0.5%參賽者獲獎,亞(ya) 裔占兩(liang) 成

在這82名學生中,中國籍或者華裔學生的比例很高,從(cong) 文章內(nei) 容以及姓名上判斷,優(you) 勝獎約有6人、二等獎3人,榮譽獎18人,合計27人,占總獲獎者的33%。

具體(ti) 名單可在官網查看:

這25名學生中,位於(yu) 中國大陸的有5人,分別來自深國交、包玉剛、上海中芯國際學校、上海美國學校以及憑遠教育

1)Ricky Chen, age 16, Shenzhe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enzhen, China: “A Tip for the U.S.A.”

2)Qianying Gu, age 15, YK Pao School, Shanghai: “An Out-of-Pocket Proposal”

3)Kristie Kang, age 16, SMIC Private School Shanghai International Division, Shanghai: “It’s Time to Take Some Time”

4KaiPing Su, age 16, Shanghai American School, Shanghai: “The Negatives of ‘Body Positivity’”

5)Yichen Wu, age 15, APP-ARK Education, Shanghai: “Appropriate or Appropriated? Navigating Cultural Fusion in a Global Age”

值得一提的是,有4名學生都來自於(yu) 上海。在去年紐約時報社論比賽中,上海學生的表現也非常亮眼,上海世外16歲的Ruiyang Chen還斬獲了優(you) 勝獎;上海中芯國際學校去年也有兩(liang) 名學生獲獎。

單從(cong) 標題上看,中國學生討論的議題也非常有趣:有關(guan) 注虎媽、雙減這樣的教育議題;也有討論女性主義(yi) 、身體(ti) 自愛(Body Positivity)、“賣腐”(Queerbaiting)等性別議題;還有關(guan) 注快時尚、化妝品、衛星網絡這樣的全球產(chan) 業(ye) ;抑或關(guan) 注瀕危語言、莎士比亞(ya) 、文化融合等文化相關(guan) 的議題。

03

截至目前,紐約時報已經公布了9篇優(you) 勝者的文章, 其餘(yu) 文章也會(hui) 在下周陸續更新。下麵就簡單來帶大家看一下獲獎者都關(guan) 注什麽(me) 話題。

1)Bunking With Grandma: Lessons From My Multi-Generational Pandemic Bubble

Aria Capelli, age 16, The Athenian School, Danville, Calif.

在這篇短短450字的文章中,作者融合了代際關(guan) 係、親(qin) 屬關(guan) 係、亞(ya) 裔文化、核心家庭、居住空間、新冠疫情期間的社交隔離等多個(ge) 話題,短小精悍,字字珠璣。

作者的母親(qin) 是中國人,從(cong) 小生長在四合院中,在結婚時將自己的父母都接到了美國居住。而作者Aria Capelli則從(cong) 小生活在大家庭中,從(cong) 外公外婆、以及堂兄弟處都獲益良多。這樣的經驗,能夠讓作者觀察與(yu) 思考疫情期間居住在獨棟住宅中同齡人所經受的社交隔離。

作者在美國式的生活方式、居住觀念、政府的房屋政策以及自身經驗四個(ge) 層麵穿梭,非常綿密細致地探討了“什麽(me) 樣的居住形態對社會(hui) 發展是有益的”這一問題。

2)Planting the Next Chapter of Farming

Aimee Choi, age 17, Seoul International School, Seongnam, South Korea

在現代化與(yu) 城市化的浪潮下,農(nong) 業(ye) 發展還有未來嗎?17歲的韓國學生分析了這一問題。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韓國麵臨(lin) 的農(nong) 業(ye) 問題也非常嚴(yan) 峻:農(nong) 業(ye) 人口在 2019 年創下曆史新低,近一半的農(nong) 民年齡在 65 歲或以上。“糧食需求隻增不減,而農(nong) 民卻萎靡困頓(wilting)”,作者追問道“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這一代人對此不管不問?”

作者也指出了問題症結:原因在於(yu) 觀念——年輕人認為(wei) 農(nong) 業(ye) 是一種陳舊、無利可圖、缺乏技術含量的工作。在文章中,作者也有力地指出了這一觀念的錯誤,並鼓勵Z世代用技術創新來解決(jue) 農(nong) 業(ye) 問題。

3)How ‘Don’t Say Gay’ Diminishes Same-Sex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Lucas Cohen-d’Arbeloff, age 17, Harvard-Westlake School, Los Angeles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娓娓道出自身經驗:作為(wei) 同性家庭的孩子,作者為(wei) 兩(liang) 個(ge) 父親(qin) 而感到自豪。但佛羅裏達州1557 號眾(zhong) 議院法案——被反對者稱為(wei) “禁止說同性戀”法案,該法案禁止教師向三年級以下的學生教授性別認同和性行為(wei) 等內(nei) 容——卻使作者感到疑惑與(yu) 恐懼。作者有力地發問:“同性家庭的孩子將如何因'不要說同性戀而'生活?”“法案究竟是在保護哪些家庭?”

4)To Meme or Not to Meme

Kate-Yeonjae Jeong, age 17, Kinder High School for the Performing and Visual Arts, Houston

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選題極為(wei) 獨到。作者戲仿了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討論模因(Meme,俗稱“玩梗”)對於(yu) 青少年參與(yu) 政治討論的影響。

想必大家都在網絡衝(chong) 浪中遇到各種各樣的梗圖——更別提被梗圖吸引,打開一個(ge) 又一個(ge) 的網頁了。模因讓年輕人接觸到很多嚴(yan) 肅議題(比如俄烏(wu) 戰爭(zheng) ),形塑了一代人的集體(ti) 經驗,那麽(me) 模因究竟會(hui) 對青年人參與(yu) 政治議題產(chan) 生什麽(me) 影響呢?不妨親(qin) 自去看一看作者的觀點吧!

5)High on Helping: The Dangers of Voluntourism

Ketong Li, age 17, from Miss Porter’s School

義(yi) 工旅行(Voluntourism)這個(ge) 詞大家都不陌生,前兩(liang) 年還沒有新冠疫情的時候,義(yi) 工旅行在留學圈非常火熱。為(wei) 了在競爭(zheng) 愈來愈激烈的美國名校申請中突圍, 越來越多的中國高中生開始重視社會(hui) 活動,尤其是利用假期參與(yu) 各類公益活動,並將之作為(wei) 申請文書(shu) 的素材。

但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也是一名亞(ya) 裔)關(guan) 心的倒不是義(yi) 工旅行是否是“作秀”,而是誌願者們(men) 的自大以及“XX中心主義(yi) ”。試想一下,你突然來到一個(ge) 佤族酋長麵前,告訴他:“你好!我來這裏是為(wei) 了向世界宣傳(chuan) 你們(men) 的習(xi) 俗、保護你們(men) 的遺產(chan) ”,這不是很突兀和尷尬的嗎?

文章很巧妙地向“亞(ya) 裔”這一身份借力,串聯起了亞(ya) 洲被殖民的曆史。

6)Stolen Art: Why We Need Repatriation

Serena Liu, age 15, Parkway West High School, Chesterfield, Mo

這也是一篇中國學生的文章,關(guan) 注了被劫掠藝術品的問題。作者並沒有局限於(yu) 圓明園被劫掠的文物,而是從(cong) 道德的角度來思考“從(cong) 什麽(me) 渠道獲得博物館藏品是合理的”這一問題。

非常有趣的是,15歲的作者寫(xie) 道:“But perhaps some museums should be emptied.”(但也許一些博物館應該被清空。)。斜體(ti) 的“should ”突出了歸還被盜藏品是一件道德上應該做的事,在正當性麵前,再厲害的博物館(文中舉(ju) 的例子正是大英博物館)也應該讓步,可以說是是非常有魄力了~

7)After Treatment Comes a New Battle, and Cancer Patients Aren’t Prepared

Emerson Riter, age 15, The Masters School, Dobbs Ferry, N.Y.

這篇文章讓人們(men) 關(guan) 注到一個(ge) 盲區:癌症患者術後心理健康問題。

還記得紐約時報的三個(ge) 提問嗎?

其中之一就是:你想要更多人了解什麽(me) ?——作者就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作為(wei) 癌症患者,作者身上也留下了手術創痕,每次去遊泳的時候,都會(hui) 被人們(men) 問起。癌症就這樣一次次地提醒著作者。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很好的範例了~說出自身經驗、介紹給更多人聽,本身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8)Black, White and Somewhere in Between

Emerson Riter, age 15, from The Masters School in Dobbs Ferry, N.Y.

“黑命貴”運動在美國如火如荼,而其他少數族裔、以及多種族(multiracial people,通俗點說就是混血兒(er) )群體(ti) 卻還處於(yu) 主流社會(hui) 的視線之外。當需要在各類表格文書(shu) 中選擇自己的族裔時,多種族群體(ti) 往往會(hui) 對單一族裔的選項感到迷惑。

作者的父親(qin) 是猶太人,而母親(qin) 則來自厄瓜多爾,是屬於(yu) “Black, White and Somewhere in Between”的那一類。在文章中,作者也指出“多種族的學生會(hui) 越來越多,學校需要為(wei) 這些年輕、敏感的群體(ti) 提供空間。”

9)Megaconstellations: ‘Stars’ You Don’t Want to See in the Sky

Katherine Shao, age 16.Mercer Island High School in Mercer Island

在這篇極富詩意的文章中,作者將龐大衛星網絡比作“巨型星座”,並分析了太空商業(ye) 化、衛星係統 “汙染”浩瀚太空的問題,是不是非常磅礴大氣呢?

作者指出“太空已經成為(wei) 企業(ye) 界利潤豐(feng) 厚的新領域,為(wei) 了提供全球寬帶互聯網服務,SpaceX的Starlink和亞(ya) 馬遜的柯伊伯計劃(Project Kuiper)等業(ye) 務占據了中心舞台。”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衛星升上太空,天文觀測會(hui) 受到影響,越來越多的太空垃圾也必須得到正視和處理。

在文章最後,作者穩穩地落在了“環境保護”這一議題上,並且呼籲讀者們(men) 重視起來,與(yu) 其到時候手忙腳亂(luan) 地修複環境,不如從(cong) 現在就開始保護!

全部獲獎文章可在紐約時報官網查看,後續我們(men) 也將會(hui) 同步更新!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Level化學學科詳細解讀:A-Level化學重要性及學習難度分析

下一篇

Clearing補錄是什麽?Clearing補錄具體流程公布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