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科創課程學習(xi) 參加各種科創比賽時,大部分老師的會(hui) 強調:隻要你能把自己的創意想法轉變成可見的發明產(chan) 品你就成功了。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創新本就在探索發現中,事先很難確定具體(ti) 的方向與(yu) 目標,未經驗證的靈感想要轉化成切實可行的成果,各種流程也十分混亂(luan) 繁瑣……有沒有已知的相關(guan) 方法論,幫助創新者理清思路將創意轉化為(wei) 實際發明呢?
不同於(yu) 大眾(zhong) 普遍認為(wei) 的創新應按照“先一後二”的順序線性進行,Prism允許靈感從(cong) 任意環節迸發,隻是起點不同,創新者的思路、采用的策略方法也相應地有所不同。三大環節對應的策略分別是Partner With Change(擁抱變化)、Invent The Solution(方法革新)、Take Smart Risks(控製風險)。
創新者應當如何對待挑戰?Prism告訴我們(men) ,不要懼怕改變,正確的心態是與(yu) 變化同行,擁抱每一個(ge) 新創意,遵循“衝(chong) 浪者原則”,即學習(xi) 知識奠定理論基礎,敢於(yu) 嚐試,再提前做準備,隨時靈活調整方案與(yu) 計劃,質疑突然迸發的新創意前,先任由它自由發展,探索更多可能性。
創新並不都是從(cong) 零開始,也可能是在已有基礎上進行,即創意產(chan) 生於(yu) 對現有成果的迭代優(you) 化環節。“空杯心態”刨除固有認知的影響,從(cong) 新開始再思考、關(guan) 注“意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跳出慣性思維,探尋固有之外的新路徑。
“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創新需要敢於(yu) 冒險, Prism模型指出,把控創新發明過程需要時刻控製風險。
評估實力,明確底線與(yu) 極限,對於(yu) 個(ge) 人與(yu) 項目,評估實力的方法有所差異,具體(ti) 可見下方表格:
完善創意之後,就要驗證創意。將想法轉變成實際的過程中會(hui) 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jue) 主要包含三個(ge) 關(guan) 鍵點:“蠻幹”的實驗驗證、偶然間的靈光一閃、失敗後的反思。
創意源自於(yu) 對生活中現象的觀察,而作品來自於(yu) 創意的延伸,是對創意各方麵的完善與(yu) 實現。每一個(ge) 作品的誕生,都伴隨著大量的實驗驗證工作,凝聚著智慧和汗水。
創意往往隻是一個(ge) 朦朧的想法或概念,在實現過程中會(hui) 經曆很多之前未曾想到的“碰壁”過程,隻有不斷嚐試才能找到正確的路徑。
偶然間的靈光一閃
在創意轉化為(wei) 作品的過程中會(hui) 遇到很多的問題,除了按部就班地按照基本思路,進行大量的實踐工作,還要具備尋找答案的能力。
失敗後的反思
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要善於(yu) 觸類旁通,即便是錯誤當中也可能隱藏著寶貴的信息。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也許能帶來不可想象的改變,更能帶來具有創意和想象力的作品。
除此之外,也可以先確定目標產(chan) 品,由結果逆向推導,經過頭腦風暴、定義(yi) 問題、調研分析、確定方案四個(ge) 步驟,初步建立起項目框架與(yu) 產(chan) 品構想。
即從(cong) 某一現象問題想到解決(jue) 相對應人群的的難題或痛點,進而激發出創意,這是定義(yi) 與(yu) 理解的過程。這一環節中,我們(men) 希望看到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對關(guan) 聯問題及其全方位影響的認知;從(cong) 基本的想法遞進為(wei) 高級產(chan) 品想法,遞進屬於(yu) 方案構思,希望學生能展示頭腦風暴產(chan) 生原創想法,結合實際構思並得出好點子的過程;設計與(yu) 製作階段,描述發明的運作原理及過程、如何選材以實現,展現出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第一代產(chan) 品產(chan) 生後圍繞測試反饋進行到產(chan) 品迭代……
如何將創意轉化成實際的發明?關(guan) 鍵是樹立正確的創新思維,得到成果的關(guan) 鍵,堅持以結果為(wei) 導向,把控整個(ge) 創新過程,這也是ICW一直以來提倡的“注重發明過程,成就創新人才”價(jia) 值觀。
ICW期待參賽者能通過參與(yu) 活動,掌握描述觀察、思考與(yu) 實踐方法,將創意與(yu) 活動緊密聯係,於(yu) 探索中激發靈感、創新發明。這既是學習(xi) ,也是成長與(yu) 自我實現的過程。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