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導告訴我的一些很簡單,但真的很受用的科研習(xi) 慣,有的甚至甚至對我的做事思維有很大的提升,下麵就給大家分享6個(ge) 小小的科研習(xi) 慣。
1. 搞課題研究要先定框架,再填內(nei) 容。讀研階段你會(hui) 發現無論是開題報告、組會(hui) 匯報、實驗方案、大論文和小論文的撰寫(xie) 等工作都是先列框架,再填充內(nei) 容。然後再不斷修改和完善框架。
2. 每天堅持寫(xie) 一些東(dong) 西。無論是大論文、小論文,項目申報書(shu) ,文獻綜述或是實驗總結,給自己定個(ge) 目標每天至少500字,堅持下來後你會(hui) 發現寫(xie) 東(dong) 西並不難,而且前期寫(xie) 的多的話後期完成畢業(ye) 論文和小論文就可以直接複製粘貼了。
我每一次的實驗結果和數據分析都是在做完實驗就進行處理,並描述結論部分,用一個(ge) word將所有的實驗數據(包含時間、樣品、實驗條件和結論等統一記錄)記錄,等到寫(xie) 小論文和大論文時,就可以拿來就用,極大的節省了效率,按照這個(ge) 思路,寫(xie) 碩論一個(ge) 月輕鬆搞定,寫(xie) 小論文一個(ge) 月也能輕鬆搞定初稿。
3. 文獻不建議零散的看,一定要批量看。文獻下載下來先做好分類,每次打算看多少就下多少,比如下載了30篇文獻,那就集中時間幾天內(nei) 把30篇文獻全部看完,並且做一個(ge) 文獻綜述的總結。將這30篇文獻進行梳理都總結到這篇文獻綜述中來,這樣整理完寫(xie) 完,你對這些文獻的理解可以上升至少一個(ge) 層級。
長此以往下去,你的歸納總結和論文寫(xie) 作技能會(hui) 得到很大提升。
4. 課題所有的材料都要歸好類,清清楚楚。所有的資料一定要進行分類:
下麵是我自己讀研期間歸類內(nei) 容,先看整體(ti) 分類:
01-我的課題研究:在寫(xie) 的論文、基金、標書(shu) 等
02-師兄師姐的研究課題:跟著師兄師姐做的課題03-公共事務:組內(nei) 打雜,比如報賬、做課件、當助教
04-組會(hui) 材料:組會(hui) 的PPT匯報材料
05-學術會(hui) 議材料:包括差旅,講座、學術海報等等
每一個(ge) 模塊還可以根據情況再進行二級三級甚至四級分類,舉(ju) 個(ge) 例子:寫(xie) 一篇paper,文件名就是文章標題,文件夾的三級分類可以包括:參考文獻、原始數據、數據圖、論文初稿、投稿期刊等;還可以再繼續往下細分,比如:數據圖可以按照數據的類型和實際的實驗對比樣本進行分類;初稿可以按照修改次數分為(wei) 初稿1、初稿2、初稿3等等。這樣整體(ti) 就非常清晰了,所有的事項都留痕了,後麵也方便回查和修改。
5. 看英文文獻要看原稿不要隻看翻譯稿。前期看文獻時你可以同時打開有道、copytranslator、DeepL等翻譯軟件,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翻譯軟件,對比後選擇最佳翻譯,一篇文章要一氣嗬成3天左右看完。堅持一個(ge) 月後,你就會(hui) 發現越來越有感覺了,看文獻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了,3個(ge) 月後直接可以不用翻譯軟件也可以看懂了,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培養(yang) 了你的寫(xie) 作技能和外文思維。
6. 規劃好實驗數據用途。做完實驗,馬上整理數據並作圖分析,留好原始圖 (origin PS等),方便以後使用,把圖片、數據表格,數據分析的文字填充到大論文相應的章節裏,再填充到列好框架的小論文裏(不要翻譯,填充完畢,一塊翻譯) 。慢慢地大論文也豐(feng) 滿了,小論文也有了。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即使寫(xie) 專(zhuan) 業(ye) 論文也是如此。
7. 動手之前先動腦。有新的idea時,不要著急做,先查文獻了解有沒有別人做過。如果符合基本原理,則要提前設計好實驗方案,準備好相應的實驗設備、材料等,並規劃好實驗時間。切記不要用行動的勤奮掩蓋思維的懶惰!
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分享論文修改經驗時說:
第一稿寫(xie) 完後,給自己不要超過一天的休息時間,開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時,還是以邏輯為(wei) 主,但對每一句話都要推敲一下,對abstract和正文中的關(guan) 鍵語句要字斟句酌。學會(hui) 用“Thesaurus”(同義(yi) 詞替換) 以避免過多重複。第二稿的修改極為(wei) 關(guan) 鍵,再往後就不會(hui) 大改了。
“對每一句話都要推敲,關(guan) 鍵語句要字斟句酌” “學會(hui) 用同義(yi) 詞替換,避免過多重複” 這些建議非常實用。寫(xie) 故事時,要不斷收緊敘事,對每一個(ge) 詞提問。古人說“權重出”,就是避免句中重複用字。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