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考考試,站在國際教育的角度上,我們(men) 決(jue) 定圍繞高考討論一下青少年在人生關(guan) 鍵時刻作出的不同選擇。高考、保送還是出國?這三種不同選擇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出的?這些選擇又分別帶來了怎樣的人生感悟與(yu) 體(ti) 驗?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Q. 語言類保送是怎樣的經曆?什麽(me) 人都可以保送嗎?
J同學:16 或者 17 年的時候,當時學校的政策是根據月考、期中考、期末考這種校內(nei) 比較大的考試的成績然後進行一個(ge) 綜合的評估,取語文跟英語這兩(liang) 個(ge) 科目,然後排出前 130 名,不過這個(ge) 人數每年都不太一樣,這一部分同學可以拿到保送的資格,然後你再去報考你要考哪個(ge) 大學。然後每個(ge) 學校的名額也不太一樣,比如說上外附中、南外,他們(men) 的名額應該會(hui) 更多一些。
升上高三的第一個(ge) 學期學校會(hui) 有排名出來,確定保送名單,接下來高三的第一個(ge) 學期末可能就差不多去參加大學的筆試和麵試這些了,一般都是一月份開始,然後二三月份拿到錄取了之後,你的高中就算結束了。
Q. 學習(xi) 生涯中有什麽(me) 重要的事件影響了你的選擇?
O同學:我理科成績一直都不錯,初中到高中一直都是,但其實我初中很叛逆,就不想讀書(shu) ,我隻把班主任的課學得很好,中考數學考了個(ge) 滿分,後來雖然母校讓我直升了,但我初中確實是沒有好好讀書(shu) 。但是後來有蛻變,大概就是在高一開始,高一其實剛剛上去的時候也是不想讀書(shu) ,上課睡覺,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算是一個(ge) 機遇吧,上天遇貴人,我覺得就隻能這麽(me) 理解。
這個(ge) 契機是我姐當時看不下去帶我去了她的一個(ge) 大學老師家,在老師家裏碰麵,聊了一下午,但具體(ti) 聊什麽(me) 東(dong) 西我現在也沒有印象了,現在回過頭去找老師問我們(men) 當時那天下午到底聊了什麽(me) 東(dong) 西,老師也忘了,但是就是那個(ge) 下午之後,我就知道我要讀書(shu) 了,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吧,其實還挺玄學的。
Q. 怎麽(me) 看作選擇這件事?能不能給後輩們(men) 一些建議?
O同學:我覺得現在小孩子慢慢地,相比於(yu) 我們(men) 90 後來說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我們(men) 當時在高中不會(hui) 想很多,更多是說我怎麽(me) 讓我的分數能盡可能的高,讓我在高考在填誌願的時候能有更多選擇,因為(wei) 會(hui) 選的科目會(hui) 影響最後填專(zhuan) 業(ye) 時候的方向。但是我覺得現在在網絡還有新高考的背景下,很多小孩從(cong) 小慢慢都知道 ta 要什麽(me) 東(dong) 西了。
A同學:我覺得有兩(liang) 種人,一種是 ta 很清楚自己要選什麽(me) ,很早就做好決(jue) 定了,另一種是到要選的時候才發現我必須要做決(jue) 定了,然後很茫然、不知道怎麽(me) 辦,就很焦慮,後麵一種其實是大多數,但我想說的是,其實選擇不是一個(ge) 很自然的東(dong) 西,我好像馬上就知道我要選什麽(me) ,不是這樣,你其實需要前麵很長一段時間地去試錯,或者是說去探索,你需要有先前的經驗,你才知道我可能擅長什麽(me) 東(dong) 西,然後我可能不擅長什麽(me) 東(dong) 西。
J同學:我覺得我們(men) 可能把選擇看得太重要了,我們(men) 把它想成是一個(ge) 終極動作,好像是一個(ge) 選擇就會(hui) 決(jue) 定未來十年的經濟走勢那樣,但其實這隻是一個(ge) 個(ge) 人選擇。我身邊也有人大學畢業(ye) 到現在還在選行業(ye) ,哪個(ge) 行業(ye) 發展好呀,要不要去考研,還是要考公?結果到現在還停留在原地,所以我覺得其實要先往前踏一步,然後再去看,就不要把這個(ge) 選擇太 take seriously。輕鬆一點地去選,反而有時候會(hui) 發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有趣的事情。
......以上是我們(men) 精選的部分本期內(nei) 容。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