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men) 來盤點一下“論文大佬”的後續人生……
來源:作者
一案例篇
混的風生水起
來源:搜狐新聞
案例1
郝博士在讀博士期間發表了超過30篇文章,其中很多在生物醫學領域的頂級期刊上發表。這成就不僅(jin) 讓他受到學術界的關(guan) 注,他也因此被評為(wei) 教育部第九批“國家優(you) 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得者。回國後,憑借優(you) 秀的簡曆,他成功入職國內(nei) 某頂級生物製藥科研院所成為(wei) 一名研究員。
案例2
因為(wei) 本科出身不太好,小李在碩士期間卯足幹勁潛心科研,為(wei) 了能夠實現去名校讀博的理想,他狂發表10篇核心期刊論文,其中有半數被jcr 1區收錄,之後順利邁入上海交大讀博。由於(yu) 過去吃過學術背景的虧(kui) ,在讀博期間他絲(si) 毫沒有鬆懈,繼續攀登學術高峰,才博二,就已經完成博士畢業(ye) 的小論文發表要求,攻博之路一片光明。
案例3
IBM工程師Inkit Padhi統計的數據顯示,在一個(ge) 很有影響力的國際會(hui) 議NIPS(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下頂級的學術會(hui) 議)上,中國小哥Zeyuan Allen-Zhu(朱澤園)以第一作者發表了多篇論文,同時他在MIT讀博士期間發表的關(guan) 於(yu) 計算理論和優(you) 化算法的論文尤其引人注目,並為(wei) 他贏得了許多讚譽。他的研究在期刊和會(hui) 議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證明他具備在微軟研究院從(cong) 事高級研究的能力。在之後的工作生涯中,他成功推動了計算理論和算法優(you) 化的發展。
案例4
Karina Queiroz在紐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了偏微分方程領域的一些重要研究論文,她的工作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guan) 注和讚譽。在她贏得博士學位後,她在劍橋大學數學係找到了一份工作,繼續她在偏微分方程領域的研究,為(wei) 這個(ge) 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案例5
Pranav Rajpurkar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了在自然語言處理(NLP)和深度學習(xi) 領域的一些重要論文。這些論文中的許多被廣泛接受並得到了廣泛的引用。這些成功幫助他在博士研究階段結束後找到了一份在OpenAI的工作,他將在那裏繼續推動AI研究的發展。
混的一般甚至不盡如人意
來源:嗅虎論壇
原文鏈接https://m.huxiu.com/article/683360.html
案例1
趙同學當初為(wei) 了讀博,在碩士期間發表了6篇高水平論文,並成為(wei) 其學院(二本)建院以來第一位考入北大讀博的研究生,他的光輝曆史在師生中廣為(wei) 流傳(chuan) 。進入到博士學習(xi) 階段後,他感受到身邊的同行個(ge) 個(ge) 都是精英,不僅(jin) 學術造詣深厚,在人際交往、為(wei) 人處事當麵都能獨當一麵、遊刃有餘(yu) 。而自己過去一直專(zhuan) 注於(yu) “發論文”,似乎喪(sang) 失了這些生活技能,不久便患上了抑鬱症,幾年過去,成果全無,生活也變得一團糟。
案例2
鄭同學在讀博期間天天鑽於(yu) 文獻、蹲守實驗室,博士前兩(liang) 年就已經發表SCI一區論文5篇,畢業(ye) 找工作眼看就是信手拈來之事。然而在春招找工作時,每每在麵試環節發揮失常,在進行自我陳述和問題回答時,總是因為(wei) 怯場變得支支吾吾,最終錯過了幾所心中一直想去的高校。
案例3
靠著碩士和讀博第一年發表的十多篇論文,張同學也順利申請到了CSC留學資格,去往耶魯大學進行交流學習(xi) ,到了國外才發現科研環境還是有很大不同,在進行繁忙的實驗和論文寫(xie) 作之餘(yu) ,還要著手準備國內(nei) 的博士論文工作。
每天的睡眠時間被壓縮到4個(ge) 小時以內(nei) ,不久身體(ti) 開始出現嚴(yan) 重問題,後來不得不申請休學,回國養(yang) 病,最終沒能在計劃的年限內(nei) 完成學業(ye) ,因用力過猛而陷入困境。
二狂發論文後還能混的不好?
盡管一些研究生在碩士或博士學習(xi) 期間發表了大量論文,但學術並不完全等同於(yu) 職業(ye) 、生活,尤其在今後的職業(ye) 生涯中還將會(hui) 麵臨(lin) 著這些挑戰或者困境:
技能單一化
如果研究生隻專(zhuan) 注於(yu) 論文寫(xie) 作和發表,而忽視了多元技能的培養(yang) ,例如團隊協作、領導力、溝通能力等,可能會(hui) 發現在找工作或者在工作場所中,僅(jin) 僅(jin) 是具有出色的研究輸出是不夠的。
過於(yu) 專(zhuan) 業(ye) 化
一些研究生可能會(hui) 集中精力在非常細分的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在此領域內(nei) 他們(men) 無疑是專(zhuan) 家。但一旦他們(men) 試圖找到工作或者轉向不同的研究方向,這種高度專(zhuan) 化的知識可能會(hui) 阻礙他們(men) 的職業(ye) 發展。
過早“燃燒”自我
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學習(xi) 生活通常非常忙碌並且壓力巨大,如果他們(men) 為(wei) 了發表大量的論文而犧牲了休息和自我調節,就會(hui) 長期處於(yu) “燃燒自我”的狀態。
這種狀態可能會(hui) 導致他們(men) 在完成學業(ye) 後對研究感到疲倦,甚至可能對他們(men) 的身心健康產(chan) 生長期的負麵影響。
市場萎縮或飽和
盡管在當下非常前沿的研究領域內(nei) 發表了許多論文,但由於(yu) 各種原因(如市場飽和、技術進步或策略轉變)這個(ge) 領域的工作崗位減少,這可能會(hui) 使他們(men) 在找到相關(guan) 工作時遇到很大阻力。
忽視實踐
有些研究生可能過於(yu) 專(zhuan) 注理論研究,忽視了實踐經驗的培養(yang) 。這可能會(hui) 導致雖然他們(men) 的研究能力很強,但在應用他們(men) 的知識解決(jue) 實際問題時可能遇到困難。這在需要實際解決(jue) 問題的職業(ye) 環境中可能會(hui) 是一個(ge) 挑戰。
忽視社交網絡
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研究和寫(xie) 論文上,從(cong) 而缺乏建立和維護專(zhuan) 業(ye) 人脈的機會(hui) 。
社交網絡在尋找職業(ye) 機會(hui) 、進行學術合作,甚至找到導師等方麵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視這一點,會(hui) 在職業(ye) 生涯中屢屢碰壁。
三最後總結
後期發展的情況是多變的
大量發表論文的學者通常對技術和研究有深入的理解,並表現出高產(chan) 的研究能力。這無疑對其未來的學術生涯具有積極影響,幫助他們(men) 在高等教育機構或研究機構建立聲譽,獲得博士後、教授或高級研究員的職位。
發表論文的數量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
許多在研究生階段發表大量論文的人可能選擇離開學術界入行工業(ye) 界或創業(ye) 。
在這些擴展領域,除了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外,其他技能如實踐應用能力、問題解決(jue) 技巧、團隊合作和領導力等都是至關(guan) 重要的。
很多時候,“質”比“量”更重要
相比大量的論文,一篇具有開創性的、高質量的論文可能更能推動一個(ge) 人的學術生涯或業(ye) 務發展。
來源:網絡
因此,雖然在研究生階段發表大量論文可以為(wei) 研究生的職業(ye) 生涯帶來一定的優(you) 勢,但他們(men) 的後期發展情況取決(jue) 於(yu) 許多因素,包括他們(men) 的個(ge) 人選擇、職業(ye) 規劃、技能範圍以及對自身成功定義(yi) 的理解。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