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醫生都去搞科研了要科學家幹嘛?

大多數人都認為(wei) ,作為(wei) 一個(ge) 醫生,本職工作理應是看好病,治好病就行。科研不應該是科學家應該做的事情嗎?確實,醫生的臨(lin) 床工作繁重,每天完成一線工作後根本沒有更多的精力進行科研,如果不是晉升壓力,很多醫生可能不會(hui) 選擇進行科研。

縱觀身邊的臨(lin) 床小夥(huo) 伴,無一不是忙到分身乏術。上班看門診、做手術,做沒有止境的臨(lin) 床工作;下班時間還要討論課題、寫(xie) 論文,趕永遠不夠的科研成果;而各大節假日,更是各類學術會(hui) 議紮堆。

許多聲音都在說,臨(lin) 床已經那麽(me) 累了,醫生真的還需要犧牲所有空餘(yu) 時間去搞科研嗎?但除卻精力有限外,醫生真的不該搞科研嗎?醫學科研就應該是科學家的事情嗎?

其實,醫生搞科研是很有必要的。

醫生是臨(lin) 床問題的第一發現者首先,對比於(yu) 科學家,醫生是臨(lin) 床問題的第一發現者。

科研其實是一個(ge) 發現問題,提出方法,解決(jue) 問題的過程。如果拋開實際問題去做科研,那麽(me) 醫學研究就會(hui) 變成空中樓閣,跟臨(lin) 床實際完全結合不上。

舉(ju) 個(ge) 例子,著名醫學家張孝騫在他一生的行醫生涯裏,不斷總結臨(lin) 床中遇到的問題,如對健康和患病時的胃分泌功能作了詳細探討,包括正常值、貧血、維生素A缺乏、熱病等對胃酸的影響等等,為(wei) 現代消化內(nei) 科疾病的診療標準和方案做出了傑出貢獻。

如果僅(jin) 僅(jin) 由科學家來進行醫學研究,他們(men) 往往不能及時認識到真正的臨(lin) 床診療需求是什麽(me) ,研究胃的分泌功能,可能是從(cong) 分泌細胞、分泌過程的機製等等出發,而不是研究臨(lin) 床患者最常麵臨(lin) 的疾病狀態對胃酸的影響。這樣的研究雖然也是醫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往往和當下所急需解決(jue) 的問題之間還隔著千山萬(wan) 水,不能立即作為(wei) 臨(lin) 床診療的支持。

因此,醫生作為(wei) 臨(lin) 床問題的第一發現者,對發現的問題著手進行研究,是能最快推動醫學進步,為(wei) 患者治療帶來希望的關(guan) 鍵。

臨(lin) 床研究隻能由醫生來進行其次,很多臨(lin) 床研究隻能由醫生來進行。有句話說得好,隔行如隔山。

科學家在疾病診療上的認知遠遠比不過經驗豐(feng) 富的臨(lin) 床醫生,而大多數臨(lin) 床研究需要通過判斷和評估患者的疾病程度、治療反應來作為(wei) 結果,如果不是有經驗的臨(lin) 床醫生,對疾病進程的判斷偏差會(hui) 很大,根本無法得出客觀科學的結論。

同時,如果要進行臨(lin) 床幹預,患者在幹預過程中很有可能出現治療相關(guan) 的不良反應,有時還可能危及生命,這也需要臨(lin) 床醫生密切觀察和隨訪,才能及時正確地發現與(yu) 處理,避免出現無可挽回的後果。在臨(lin) 床研究中,年資高、經驗多的醫生往往是主導研究進行的不二人選。

再從(cong) 更實際的角度想想,醫生也要搞科研,就是因為(wei) 缺做研究的高層次人才。很多時候不是醫生該不該搞,而是醫生不得不搞科研。

如果理想情況下,每一個(ge) 醫生都能有一個(ge) 科學研究團隊,背後由科學家進行科研支持,醫生從(cong) 臨(lin) 床角度進行合作,那肯定不需要醫生搞基礎科研了,隻需要醫生從(cong) 專(zhuan) 業(ye) 角度提供專(zhuan) 業(ye) 的意見和必要的支持。那這樣每個(ge) 醫生都會(hui) 很開心,不斷地去發掘有價(jia) 值的臨(lin) 床問題。而現實問題就在於(yu) ,目前推動醫學的進步所需要的高層次研究人才遠遠不夠。

寥寥無幾的科學家根本沒有精力去幫助解決(jue) 更多的臨(lin) 床問題,比如回答藥物治療的長期效果、疾病的進展與(yu) 轉歸等等,這都需要時時呆在臨(lin) 床上的研究者來完成。而臨(lin) 床醫生普遍教育水平高,又是患者的第一責任人,不得不在無人解決(jue) 這些迫切需要的臨(lin) 床問題時,承擔搞科研的重要任務。

如果醫生不搞科研,醫學在很多重要的時刻,都無法取得進步。

醫生搞科研是實現自我價(jia) 值最後,說得崇高一點的,醫生搞科研是實現自我價(jia) 值的重要途徑。有效的科研成果能幫助更多的醫生更好地治療患者,才能實現成為(wei) 一代名醫,從(cong) 救千人變為(wei) 救千萬(wan) 人的自我價(jia) 值。

古往今來,中國醫學史上的名醫都是通過著書(shu) ,總結自己的醫治經驗和理論,推動了醫學的發展,才流芳百世的。換成如今,我們(men) 把科研成果寫(xie) 成一篇篇論文,和同道討論、印證,成為(wei) 疾病診斷、治療的標準,也是一個(ge) 著書(shu) 的過程。

湯飛凡發現沙眼衣原體(ti) ,顧方舟改良減毒脊髓灰質炎糖丸、試管嬰兒(er) 之母張麗(li) 珠、呼吸重症專(zhuan) 家鍾南山……這些醫生都是通過不斷研究,試驗新的醫學手段,造福了無數患者,才實現了自我價(jia) 值。如果隻是盲目地做臨(lin) 床工作,從(cong) 不思考和發現更好地疾病診療手段,並通過研究去證明,醫生的價(jia) 值便狹隘為(wei) 了醫匠、醫工了。

當然,我也理解有些醫生可能會(hui) 說不擅長科研,沒有時間做科研。但是我們(men) 還是要支持醫生應該搞科研,不能將科研都認為(wei) 是科學家的事情,我們(men) 醫生也是兼具研究能力和臨(lin) 床經驗的最佳研究者,要鼓勵和支持喜歡科研的醫生去搞科研,為(wei) 推動醫學的發展進步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除了為(wei) 學界留下注腳,醫生還是科學與(yu) 公眾(zhong) 間知識的載體(ti) 。一項發布於(yu) 2021年9月的文獻計量分析顯示,新冠肺炎話題下被引率前100的論文中,有53%為(wei) 臨(lin) 床症狀與(yu) 治療結果相關(guan) 的內(nei) 容。這些第一手醫學觀察經過多次傳(chuan) 播去到其他跨領域的研究者和公眾(zhong) 麵前,對科學防疫不無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Chan KIP, Ignacio KHD, Omar AT 2nd, Khu KJO. Top 100 Most Cited Neurologic and Neurosurgical Articles on COVID-19: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World Neurosurg. 2022 Jan;157:e137-e147. doi: 10.1016/j.wneu.2021.09.118. Epub 2021 Oct 4. PMID: 34619402; PMCID: PMC8489273.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國南加州大學留學招生全解析 (Prof. Mike Ananny)

下一篇

2025Johnlocke備賽攻略!Johnlocke關鍵時間點提前看!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