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跨學科思維已成為(wei) 解決(jue) 複雜問題的關(guan) 鍵。傳(chuan) 統認知裏,科學與(yu) 藝術似乎是分屬不同領域的知識體(ti) 係。但在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時,通常既需要科學技術的硬核知識,也離不開協作、溝通與(yu) 創造力等軟技能。作為(wei) 高中科學教師,艾爾·勒布朗正通過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來彌補傳(chuan) 統科學教育中軟技能的缺失。將科學與(yu) 藝術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同時培養(yang) 他們(men) 的協作能力與(yu) 創造力。
從(cong) 氣候變化到抗生素耐藥性加劇,解決(jue) 這些社會(hui) 問題需要跨學科思維,既需要科學技術的硬核知識,也離不開協作、溝通與(yu) 創造力等軟技能。然而,傳(chuan) 統的科學教育往往難以培養(yang) 這些能力,導致STEM學科學生出現了“軟技能缺口”,甚至因挫敗感而放棄科學道路。在高中階段,這種困境表現為(wei) 逐漸失去學習(xi) 興(xing) 趣,他們(men) 會(hui) 說出“我不是學理科的料”或者“這些知識根本用不上”這類話。
作為(wei) 一名高中科學教師,我通過將藝術融入化學與(yu) 生物課堂,成功扭轉了這一局麵——這種模式叫做STEAM教育。這並不是一種新概念,穀歌趨勢顯示,自2010年代初,公眾(zhong) 對STEAM教育的關(guan) 注度持續攀升。
研究表明,STEAM教育在不同場景中均表現出獨特優(you) 勢。例如,在三年級學生中,將藝術與(yu) “創客精神”(學生合作設計與(yu) 創造物品的實踐)結合,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學習(xi) 動機及跨學科學習(xi) 能力;在七、八年級科學課堂中,該方法提升了學生的參與(yu) 度,培養(yang) 了學生的反思能力;而在高中階段,通過3D計算機建模與(yu) 數學結合,學生甚至能構建出阿尼什納貝弧形結構,從(cong) 而深入理解原住民的知識體(ti) 係。
創建實體(ti) 的生物學模型
科學課程通常存在較高的認知門檻,因為(wei) 它要求學生將抽象概念與(yu) 定量推理相結合。而生物學尤其以細節繁複的圖表著稱,常常讓人望而生畏。我的對策是讓學生用橡皮泥、毛線編織或鉤針工藝製作實體(ti) 的生物學模型。
通過用黏土、織物等易塑材料構建實體(ti) 模型,學生得以直觀理解陌生的生物結構。這種方法在微生物形態辨析及人體(ti) 細胞差異學習(xi) 中效果顯著,且比單純看圖或視頻更具吸引力。
並非所有學生都擅長手工,但這恰恰成為(wei) 契機——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讓藝術經驗豐(feng) 富的學生擔任組內(nei) 的“技術指導”,讓他們(men) 從(cong) 藝術方麵重拾科學自信。
即使是基因信息流這類高度抽象的生物過程,也能通過藝術具象化。有免費資源可用於(yu) 遺傳(chuan) 學教學,比如用串珠模擬蛋白質結構、用折紙呈現蛋白質結構和病毒的形態、用3D打印製作酶分子模型,這些資源都是可公開獲取的。其中,折紙因其低成本優(you) 勢,成為(wei) 展現細胞與(yu) 分子結構的理想工具。這些活動以視覺化方式拆解複雜概念,讓學生通過親(qin) 手創作來深化理解。
用化學創造藝術
化學常被視為(wei) “藝術絕緣體(ti) ”,因為(wei) 提到化學,人們(men) 總聯想到典型的試管與(yu) 燒杯中的反應。但在我的課堂中,學生通過製作可降解顏料,探索環保化學反應,從(cong) 而理解色彩科學原理與(yu) 化合物命名的規則;用pH值敏感的薑黃書(shu) 寫(xie) “隱形密信”。
他們(men) 甚至研發出了可替代傳(chuan) 統塑料的生物可塑材料。調整配方後,他們(men) 還能製作康普茶皮革、生物混凝土等創新材料。這些實驗原料均安全無害且在超市就能購買(mai) ,隻是需要注意加熱安全。
盡管成本略高於(yu) 傳(chuan) 統教具,但此類活動能引發關(guan) 於(yu) 環境可持續性的討論,並打破化學課的枯燥循環,畢竟,傳(chuan) 統課程鮮少讓學生製作實物。最後,與(yu) 生物學中的酶類似,3D打印的分子模型同樣可應用於(yu) 基礎與(yu) 有機化學,沒有3D打印機的教室可以用牙簽和軟糖來模擬分子內(nei) 的共價(jia) 鍵。
STEAM:通向廣闊科學共同體(ti) 的橋梁
高中生常因自認“無力貢獻科研”而感覺與(yu) 科學界脫節。但事實上,科學共同體(ti) 遠不止期刊、會(hui) 議與(yu) 競賽。
在我的微生物課上,學生在富含營養(yang) 的瓊脂平板上培育彩色細菌群落,創作“瓊脂藝術”。這些瓊脂平板含有細菌生長所需的所有營養(yang) 物質,同時也充當畫布。在創造藝術的過程中,學生也學習(xi) 了細菌遺傳(chuan) 學與(yu) 生物技術,掌握臨(lin) 床及實驗室常用技能。市售瓊脂藝術套裝選擇豐(feng) 富,既有適合AP生物課的高端套裝,也有經濟型版本,甚至有能將菌落圖案轉印至布料的材料。
完成作品後,學生可參與(yu) 每年秋季的美國微生物學會(hui) 瓊脂藝術大賽,或楊百翰大學、普吉特灣大學等學校的校際賽事。其他創作還可投稿至“慶祝藝術”(我的學生曾經用病原體(ti) 主題繪畫參賽)或聚焦於(yu) 海洋環保的“Bow Seat海洋意識競賽”等平台。此外,學生可通過Canva、Behance等平台創作數字作品集,記錄全年藝術與(yu) 科學的融合軌跡。
盡管在教學中增加一項考慮因素難免產(chan) 生負擔,但將藝術融入科學課程既能對學生產(chan) 生深遠影響,對教師而言也有可持續性的益處。我的經驗告訴我:學生往往樂(le) 在其中——藝術創作成為(wei) 他們(men) 表達創意、協作探索,以及培養(yang) 自己獨特科學音韻的鮮活載體(ti) 。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