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科研項目是一門“課”嗎?
A、與(yu) 其說科研項目是一門課程,倒不如說它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可以定義(yi) 為(wei) 以下兩(liang) 種:
1⃣️ 科研的確也是一門課程,要在科研教學課程當中去上課,像跟學校老師學習(xi) 的過程是一樣的。你也需要閱讀文獻,完成小組作業(ye) ,做期末項目等等,但是更多的是打開你的學習(xi) 思維以及交叉學科的學習(xi) 方式,讓我們(men) 從(cong) 中成長,深度學到除了本學科之外,交叉以及融合到現在熱點話題、社會(hui) 主流一些領域趨勢裏麵的額外的延伸學習(xi) 。
2⃣️ 對於(yu) 自身的提升有需求或者是想要向外求索知識,甚至想要留學,接觸到國外學習(xi) 的需求的同學來說,是一個(ge) 非常好的橋梁——去縮短你本身和國外學習(xi) 到的知識短板。
它是一段可以有機會(hui) 試錯的科研學習(xi) ,讓你有更多不同的體(ti) 驗,並且了解現在國內(nei) 外研究差異,主流研究的內(nei) 容等,減少信息差。
所以總結來看,它不光是一門課程,也是一次機會(hui) ,能夠讓我們(men) 以不同思維維度去看世界,去多角度思考問題;同樣的事情,跟著大牛老師去學的知識,一定會(hui) 受益頗豐(feng) 。
Q、大一真的適合做科研項目嗎?會(hui) 不會(hui) 太早?
A、申請的時候軟性材料體(ti) 現兩(liang) 個(ge) 招生官關(guan) 注的維度:
1⃣️ Motivation——你的申請動機,是為(wei) 了一個(ge) 學曆還是真的想做研究生。
從(cong) 時間上來看,科研做得越早,呈現出來的motivation會(hui) 更強。從(cong) 而說明我們(men) 是提前確定好、規劃好的,所以很多同學都是大一剛入學就開始做項目了。
2⃣️ Potential——是否具備進入我校讀研究生並且未來取得成功的潛力,這體(ti) 現在你的科研產(chan) 出上。
背景這塊首先要“人無我有”,別人沒有這個(ge) 意識準備和產(chan) 出,我們(men) 有,這就是優(you) 勢。讓我們(men) 有更多時間空間做更複雜和高階的後續任務;
其次就是“人有我優(you) ”,可能到大二,大三,別的同學開始準備項目了,我們(men) 可以做實習(xi) 、做更複雜的課題等等。
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大二、大三再準備,那大一開始做準備的學生永遠遠超於(yu) 你,因為(wei) 他們(men) 給院校的motivation來說是充分的。另外大二大三學校的專(zhuan) 業(ye) 課壓力也會(hui) 更多,那大一參加科研項目中學習(xi) 到的專(zhuan) 業(ye) 知識也可以為(wei) 你後續學校更難的專(zhuan) 業(ye) 課最好輔助,提升GPA,一舉(ju) 多得。
Q、科研項目對留學到底有什麽(me) 用?
A、PBL項目強調主動學習(xi) 。小組科研,培養(yang) 解決(jue) 問題和自主學習(xi) 能力。這些經曆可以提升學術背景,對申請有幫助,尤其是在文書(shu) 中體(ti) 現能力。
項目培養(yang) 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等技能,這些正是留學申請中招生官看重的素質。且能提供具體(ti) 的成果,如項目報告、影響力展示等,直接用於(yu) 申請材料。
1.提升申請競爭(zheng) 力,展現核心的學術能力
2.豐(feng) 富文書(shu) 素材,精準回應招生命題
3.跨學科與(yu) 跨專(zhuan) 業(ye) 申請的支持
4.權威的推薦信和學術背書(shu)
5.降低申請門檻與(yu) 適應壓力
6.增強就業(ye) 和創業(ye) 競爭(zheng) 力
Q、我想跨專(zhuan) 業(ye) 學習(xi) ,也可以做科研項目嗎?該如何選擇?
A、答案是肯定的。跨專(zhuan) 業(ye) 的學習(xi) 當然是可以做科研項目的。
我們(men) 有兩(liang) 種規劃選擇,第一種是直接跨專(zhuan) 業(ye) 到另一個(ge) 領域去,用科研的學習(xi) 方式讓你了解這個(ge) 領域會(hui) 學到的知識以及未來的規劃。
第二種是咱們(men) 可以在自己現有的專(zhuan) 業(ye) 基礎的上,額外進行一個(ge) 交叉學科的過渡,這樣既鞏固了本身的專(zhuan) 業(ye) 知識,還能增加額外領域的延伸,是一個(ge) 非常好的選擇。
Q、我們(men) 校內(nei) 也有很多類似的學習(xi) ,是不是比你們(men) 更有權威呢?
A、首先,確實很多院校在校內(nei) 都會(hui) 有一些項目製學習(xi) 機會(hui) ,但是也要取決(jue) 於(yu) 專(zhuan) 業(ye) 情況。比如對於(yu) 計算機、理工類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來說,線下實驗室的機會(hui) 肯定是優(you) 於(yu) 人文社科的。尤其小眾(zhong) 專(zhuan) 業(ye) 是沒有相關(guan) 項目機會(hui) 的,同時也要考慮一下校內(nei) 同學的人數和項目組的數量,你是否有絕對優(you) 勢能申請成功呢?
另外,校內(nei) 項目更多的偏向於(yu) 有過係統科研經曆或者大三及以上的同學,他們(men) 更希望的招收的同學是直接能夠上手做事情,而不是需要單獨指導的同學,所以相比較而言大一大二毫無經驗的同學略占劣勢。
其次,據學生反饋,有的時候加入了校內(nei) 項目之後,鮮有機會(hui) 見到導師。更多的是碩士學長老師發布一些小任務,大部分都是打雜,接觸不到核心內(nei) 容,更別提論文和推薦信部分了,幾乎隻是有一段經曆但並無產(chan) 出。但是對咱們(men) 院校申請來講,需要有經曆有產(chan) 出的證明來佐證,所以在產(chan) 出上,校內(nei) 是沒有保障的。
再從(cong) 導師背景上來看,校內(nei) 項目大都是本校老師。接觸頂尖院校教授的機會(hui) 也比較少,所以我們(men) 存在的價(jia) 值相當於(yu) 是一座橋梁,連接大家跟教授的學習(xi) 機會(hui) ,畢竟教授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決(jue) 定著項目的含金量,誰會(hui) 不願意跟頂尖校教授一起學習(xi) 呢?如果有條件,校內(nei) 校外可以一起進行,1+1一定是>2的,校外可以作為(wei) 你後期校內(nei) 申請的墊腳石。
所以,大家可以綜合導師背景和整體(ti) 項目體(ti) 驗,以及論文和推薦信產(chan) 出的角度,有一個(ge) 自己的判斷。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