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法國公立大學,其優(you) 勢諸如免學費,性價(jia) 比高,曆史悠久且文化底蘊深厚,學科選擇多元,教學質量有保障,等等眾(zhong) 人皆知,自不必贅述。唯獨隻要談到排名,就會(hui) 發現法國大學的“軟肋”。與(yu) 美英等教育強國相比,難望項背;與(yu) 崛起的中國高校相比,鞭長莫及;即便在歐洲,也長期被德國壓製;甚至在某些方麵,還遜於(yu) 日、加、韓等國。
對此,維護者認為(wei) 法國公立大學本就無官方排名,獨特教育體(ti) 製不適配英語主導的國際排名體(ti) 係;而鞭撻者提出法國已不複往昔榮耀,正走下坡路的她,大學排名隻會(hui) 越來越低。究竟該如何看待法國大學的排名呢?這是個(ge) 有趣的話題,值得探討。
當前,世界主流大學排名主要有四個(ge) :英國 QS 公司的QS 世界大學排名、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的THE 世界大學排名、美國《U.S. News & World Report》的U.S. News 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以及我國上海交大的ARWU 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其中,THE 和 U.S. News 排名參考標準偏向英語語言環境數據采集,非英語國家高校權重很低。ARWU 軟科排名雖兼顧其他教育體(ti) 係,但側(ce) 重科研成果,是較為(wei) 純粹的學術性排名。
QS 世界大學排名則相對平衡,雖然也以英語體(ti) 係高校為(wei) 主,但權重分配不會(hui) 過度傾(qing) 斜,且兼顧雇主聲譽、師生比例、國際學生比例等要素。因此,本文以 QS 世界大學排名為(wei) 例展開分析。
據統計,法國有34 所大學進入 QS 全球 1500所大學排名中。
它們(men) 是:
1. 排名第 24 - 巴黎文理研究大學(Université PSL - Paris Sciences & Lettres)
2. 排名第 46 - 巴黎綜合理工學院(Institut Polytechnique de Paris)
3. 排名第 63(並列) - 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
4. 排名第 73 - 巴黎薩克雷大學(Université Paris-Saclay)
5. 排名第 187 - 裏昂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Lyon)
6. 排名第 283 - 巴黎第一大學(先賢祠-索邦大學)(Université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
7. 排名第 302(並列) - 巴黎西岱大學(Université Paris Cité)
8. 排名第 334 - 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Université Grenoble Alpes)
9. 排名第 350(並列) - 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 Paris)
10. 排名第 405(並列) - 裏昂國立應用科學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Sciences Appliquées de Lyon - INSA Lyon)
11. 排名第 448(並列) - 蒙彼利埃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pellier)
12. 排名第 456(並列) - 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
13. 排名第 481(並列) - 艾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é)
14. 排名第 535(並列) - 波爾多大學(Université de Bordeaux)
15. 排名第 562(並列) - 裏昂第一大學(克洛德·伯納大學)(Université Claude Bernard Lyon 1)
16. 排名第 580(並列) - 圖盧茲(zi) 第三大學(保羅·薩巴提爾大學)(Université Paul Sabatier Toulouse III)
17. 排名第 711 - 720 - 弗朗什-孔泰大學(Université de Franche-Comté)
18. 排名第 721 - 730 - 裏爾大學(Université de Lille)
19. 排名第 721 - 730 - 雷恩第一大學(Université de Rennes 1)
20. 排名第 731 - 740 - 蔚藍海岸大學(Université Côte d'Azur)
21. 排名第 801 - 850 - 洛林大學(Université de Lorraine)
22. 排名第 851 - 900 - 賽爾齊-巴黎大學(CY Cergy Paris Université)
23. 排名第 851 - 900 - 南特大學(Université de Nantes)
24. 排名第 901 - 950 - 巴黎第二大學(先賢祠-阿薩斯大學)(Université Paris-Panthéon-Assas)
25. 排名第 951 - 1000 - 索邦巴黎北方大學(原巴黎第十三大學)(Université Sorbonne Paris Nord)
26. 排名第 951 - 1000 - 圖盧茲(zi) 第一大學(卡皮托爾大學)(Université Toulouse 1 Capitole)
27. 排名第 1001 - 1200 - 蒙彼利埃第三大學(保羅-瓦萊裏大學)(Université Paul-Valéry Montpellier 3)
28. 排名第 1001 - 1200 - 裏昂第二大學(盧米埃爾大學)(Université Lumière Lyon 2)
29. 排名第 1001 - 1200 - 巴黎楠泰爾大學(Université Paris Nanterre)
30. 排名第 1001 - 1200 - 卡昂大學(諾曼底大學)(Université de Caen Normandie)
31. 排名第 1001 - 1200 - 普瓦捷大學(Université de Poitiers)
32. 排名第 1001 - 1200 - 圖盧茲(zi) 第二大學(讓·饒勒斯大學)(Université Toulouse - Jean Jaurès)
33. 排名第 1201 - 1400 - 裏昂第三大學(讓·穆蘭(lan) 大學)(Université Jean Moulin Lyon 3)
34. 排名第 1201 - 1400 - 利摩日大學(Université de Limoges)
從(cong) 上述法國大學在 QS 排名中的表現來看,其整體(ti) 排名情況確實不盡如人意,這與(yu) 法國實際具備的科研實力並不相稱。
法國在科研領域一直有著深厚的底蘊,諸多科研成果在國際上都頗具影響力,但在世界大學排名榜單上,卻未能充分展現出與(yu) 之匹配的地位。
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這種反差呢?接下來我們(men) 深入剖析法國大學排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法 國 大 學 排 名 不 理 想 的 客 觀 原 因
1. 教育體(ti) 係差異
法國教育體(ti) 係別具一格,其中 “大學校” 專(zhuan) 科性突出,招生嚴(yan) 苛、規模較小且專(zhuan) 業(ye) 性強,像巴黎高師、巴黎綜合理工學院便是典型。這類學校雖在專(zhuan) 業(ye) 領域實力雄厚,但因規模與(yu) 學科覆蓋的局限性,在注重綜合指標的世界排名中優(you) 勢難顯。
而法國普通 “大學” 具有社會(hui) 公益屬性,入學門檻較低,中學畢業(ye) 注冊(ce) 即可入學,這使得生源質量良莠不齊,整體(ti) 教學質量難以穩固,從(cong) 而影響排名。
受影響高校:
巴黎綜合理工學院(Institut Polytechnique de Paris)(規模較小,專(zhuan) 業(ye) 性突出)
裏昂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Lyon)(以數學、物理等學科見長,學科覆蓋麵窄)
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 Paris)(專(zhuan) 注社會(hui) 科學,綜合排名難以體(ti) 現其學科實力)
裏昂國立應用科學學院(INSA Lyon)(工程師學校體(ti) 係,不走傳(chuan) 統大學模式)
巴黎第二大學(Université Paris-Panthéon-Assas)(專(zhuan) 注法律專(zhuan) 業(ye) ,學科覆蓋有限)
此外,法國的高等商學院(Grandes Écoles de Commerce)也受製於(yu) 這一體(ti) 係,在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難以體(ti) 現其真實實力。它們(men) 在全球商科、管理學、金融學排名中處於(yu) 領先地位,但由於(yu) QS、THE 世界大學排名主要基於(yu) 綜合性大學的評估標準,而這些商學院規模小、僅(jin) 涵蓋商科領域,因此無法進入世界大學綜合排名前列。例如:
HEC 巴黎(HEC Paris):在 QS 全球商學院排名中常年位居歐洲第一,但因其不屬於(yu) 綜合性大學,無法進入 QS 世界大學排名。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MBA 課程全球頂尖,與(yu) 哈佛、斯坦福、倫(lun) 敦商學院(LBS)並列,但在 QS 和 THE 的綜合排名體(ti) 係中沒有一席之地。
ESSEC 商學院、ESCP 商學院、EDHEC 商學院等同樣受此影響,在全球雇主中享有極高聲譽,但卻無緣世界大學綜合排名。
2. 研究與(yu) 教學分離
法國將教學大學與(yu) 研究機構分設,眾(zhong) 多高水平研究人員並不歸屬大學編製。然而,世界大學排名極為(wei) 重視研究質量。這種分離狀況致使法國大學在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及引用等數據上,遜色於(yu) 美英等國高校,畢竟美英高校的研究人員多隸屬於(yu) 大學,在排名統計時更占上風。
受影響高校:
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曆史悠久,但部分研究力量獨立於(yu) 大學)
巴黎 - 薩克雷大學(Université Paris-Saclay)(科研實力極強,但研究機構與(yu) 教學大學分離)
艾克斯 - 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é)(擁有多個(ge) 國家級研究所,但科研成果統計不完全)
波爾多大學(Université de Bordeaux)(醫學、生命科學研究較強,但研究機構獨立運作)
裏昂第一大學(Université Claude Bernard Lyon 1)(醫藥、生命科學領先,但研究人員未完全計入排名)
圖盧茲(zi) 第三大學(Université Paul Sabatier Toulouse III)(工程、科技研究強,但獨立研究機構較多)
3. 排名指標傾(qing) 向
現存的世界大學排名指標,大多依據英美教育模式與(yu) 標準製定。以 QS 排名為(wei) 例,其多項指標,如雇主聲譽、國際學生比例等,法國大學在這些方麵表現欠佳。
法國大學國際知名度與(yu) 品牌影響力相對薄弱,吸引國際學生能力不及英美高校,導致在國際化相關(guan) 指標上得分較低,進而拖累綜合排名。
受影響高校:
巴黎第一大學(Université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在法語地區有影響力,但全球雇主聲譽較低)
巴黎西岱大學(Université Paris Cité)(國際生比例較低)
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Université Grenoble Alpes)(科研實力較強,但國際化程度一般)
裏爾大學(Université de Lille)(規模大,但國際吸引力一般)
南特大學(Université de Nantes)(地方性大學,國際知名度不高)
雷恩第一大學(Université de Rennes 1)(法國本土認可度高,但國際排名一般)
蔚藍海岸大學(Université Côte d'Azur)(地理位置機構,但國際知名度仍需提升)
4. 院校合並影響
法國不少綜合性院校在曆史上曆經多次分合,多為(wei) 近年合並組建的新大學。例如 2019 年成立的巴黎西岱大學、2018 年成立的索邦大學。
新合並的大學在資源整合、教學管理與(yu) 學術協同等方麵,需要時間磨合完善,在排名統計時難以迅速彰顯整體(ti) 優(you) 勢,對排名表現造成影響。
受影響高校:
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2018 年合並)
巴黎西岱大學(Université Paris Cité)(2019 年合並)
巴黎薩克雷大學(Université Paris-Saclay)(仍處於(yu) 資源整合階段)
弗朗什-孔泰大學(Université de Franche-Comté)(經曆過多次院係調整,今年又一次合並)
洛林大學(Université de Lorraine)(2012 年合並)
圖盧茲(zi) 第一大學(Université Toulouse 1 Capitole)(合並曆史複雜)
圖盧茲(zi) 第二大學(Université Toulouse - Jean Jaurès)(長期經曆學科重組)
普瓦捷大學(Université de Poitiers)(老牌大學,近年內(nei) 部調整較多)
5. 單科排名優(you) 勢明顯,但整體(ti) 排名受限
法國部分大學在特定學科領域處於(yu) 全球領先地位,但由於(yu) 綜合排名的評價(jia) 體(ti) 係更傾(qing) 向於(yu) 全科發展,這些學校的優(you) 勢難以在總體(ti) 排名中充分體(ti) 現。
例如,巴黎薩克雷大學(Université Paris-Saclay)在物理、數學、計算機等領域的學科排名全球前列,數學更是穩居世界前五,但其整體(ti) 排名僅(jin) 第 73,主要因為(wei) 綜合性大學排名更強調學科廣度、國際化、師生比例等因素,而巴黎薩克雷大學在這些方麵相對薄弱。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作為(wei) 全球頂尖的社會(hui) 科學和國際關(guan) 係學府,Sciences Po 在 QS社會(hui) 科學與(yu) 管理學科排名中躋身世界前 50,甚至部分領域優(you) 於(yu) 許多世界前 20 的高校,但由於(yu) 其專(zhuan) 注於(yu) 社會(hui) 科學領域,缺乏理工科、醫學等綜合性學科,導致整體(ti) QS 排名僅(jin) 在 350 左右。
此外,巴黎綜合理工學院(Institut Polytechnique de Paris)作為(wei) 法國最負盛名的理工科大學之一,在工程技術、計算機科學等學科極具競爭(zheng) 力,部分領域可比肩麻省理工學院(MIT),但因其規模較小,學生人數遠少於(yu) 英美頂尖綜合性大學,導致在 QS 排名計算師生比等指標時處於(yu) 劣勢,使其難以躋身全球前 20。
因此,法國高校在單科排名中常有亮眼表現,但因綜合排名的評估方式更偏向於(yu) “大而全”的大學體(ti) 係,使得這些在特定領域具備世界級影響力的學校,在整體(ti) 排名上未能充分展現其實力。
6. 文科學校難以量化,在英語體(ti) 係下更難突圍
世界大學排名體(ti) 係在評估高校時,往往更偏向理工科和生命科學等可量化學科,如論文發表量、被引次數、科研經費、專(zhuan) 利數量等,而人文社科類學科的影響力則難以通過這些指標直接衡量。這使得許多以社會(hui) 科學、人文學科為(wei) 主的法國高校在全球排名中處於(yu) 劣勢,即便它們(men) 在本領域內(nei) 具有極高的學術聲譽。
例如,還是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是全球頂尖的政治學、國際關(guan) 係學府,在法國和歐洲政界具有舉(ju) 足輕重的影響力,培養(yang) 了多位法國總統、歐盟領導人和跨國企業(ye) 高管。然而,社會(hui) 科學類學科的研究成果往往體(ti) 現在政策製定、社會(hui) 影響力、出版物等方麵,而非專(zhuan) 利技術或高被引論文,導致 Sciences Po 在 QS 綜合排名遠低於(yu) 其在國際政治學界的實際地位。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巴黎第一大學(Université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其法學、哲學、經濟學等學科在歐洲乃至全球享有盛譽,其中法學常年位列全球前 20,但 QS 綜合排名僅(jin) 283。
原因在於(yu) ,國際排名體(ti) 係主要依據論文發表量和被引率,而法律研究、哲學研究往往依賴專(zhuan) 著或政策研究報告,且法國的學術出版物主要使用法語,難以在全球學術體(ti) 係中被廣泛引用,從(cong) 而影響其排名表現。
相比之下,英國的倫(lun) 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美國的哈佛大學政府學院,因其研究成果更容易被英語期刊收錄,引用率高,在 QS、THE 等排名中更占優(you) 勢。
此外,法國還有不少以人文學科為(wei) 主的大學,在排名中受到類似影響。例如:
蒙彼利埃第三大學(Université Paul-Valéry Montpellier 3):法國曆史最悠久的文科學校之一,專(zhuan) 注於(yu) 文學、曆史、哲學、語言學,但綜合排名在 1001-1200 名,遠低於(yu) 其在人文領域的學術影響力。
裏昂第二大學(Université Lumière Lyon 2):在社會(hui) 學、人類學、傳(chuan) 播學等方麵具有深厚的研究實力,但由於(yu) 其研究模式難以用現有排名指標衡量,導致其排名在 1001-1200 名。
圖盧茲(zi) 第二大學(Université Toulouse - Jean Jaurès):法國重要的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涵蓋曆史、藝術、教育科學、心理學等學科,但排名僅(jin) 在 1001-1200 名,難以體(ti) 現其在法國本土的學術影響力。
巴黎楠泰爾大學(Université Paris Nanterre):法國哲學、法學、社會(hui) 科學的重鎮,但因其論文主要發表在法語期刊上,國際引用率較低,QS 綜合排名僅(jin) 1001-1200 名。
上述皆為(wei) 法國大學排名不理想的客觀原因,然而,我們(men) 也必須認識到法國大學自身還存在的問題。
法 國 大 學 自 身 的 不 足
1. 資金投入不足,資源分配有限
法國的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強調普惠性和低學費,公立大學的學費遠低於(yu) 英美國家,但這也導致大學經費主要依賴政府撥款,在科研、基礎設施、師資聘用等方麵的資金相對有限。
經費對比(2023 年數據):
美國:哈佛大學校友基金500 億(yi) 美元,斯坦福400 億(yi) ,MIT280 億(yi) 。
英國:牛津、劍橋大學每年獲得數十億(yi) 英鎊的讚助。
法國:巴黎文理大學(PSL)年財政預算僅(jin) 不到10 億(yi) 歐元,且主要依賴政府撥款,私人投資有限。
資金緊張導致:
研究設備、實驗室條件落後,影響科研質量和產(chan) 出。
競爭(zheng) 力強的教授更傾(qing) 向於(yu) 前往美國、德國、瑞士等地。
學生服務、校園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難以提供一流的學習(xi) 體(ti) 驗。
2. 行政管理體(ti) 係繁瑣,大學自主權有限
由於(yu) 上述經費的原因,法國公立大學受到政府高度管控,導致大學的行政效率低、決(jue) 策緩慢,遠不及英美高校靈活:
教授和研究人員的招聘程序複雜,大學在薪資和職位設置上受國家政策限製,難以吸引頂尖國際人才。
科研經費申請流程冗長,研究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申請政府資金,而不是專(zhuan) 注科研。
課程改革緩慢,教學大綱更新周期較長,難以適應全球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尤其是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學科。
相比之下,美國的大學在經費使用、研究方向、師資聘任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權,這使得它們(men) 能快速調整戰略,提升科研和教育質量。
3. 過度強調公立大學的普惠性,精英教育體(ti) 係過度分散
法國公立大學幾乎沒有入學門檻,所有高中畢業(ye) 生都可以注冊(ce) 入學(除部分競爭(zheng) 激烈的專(zhuan) 業(ye) ,如醫學院)。這導致:
生源質量參差不齊,與(yu) 牛劍、哈佛、MIT 這樣嚴(yan) 格篩選學生的精英大學相比,法國的公立大學難以形成頂尖人才聚集效應。
大學輟學率高,法國公立大學的本科輟學率可達 50% 以上,因為(wei) 部分學生沒有足夠的學術能力完成學業(ye) 。
精英學校(Grandes Écoles)體(ti) 係割裂了教育資源,如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巴黎高等商學院(HEC Paris)等,這些學校培養(yang) 出的高端人才往往不進入公立大學體(ti) 係,導致法國公立大學難以與(yu) 英美的頂級大學競爭(zheng) 。
相比之下,美國的藤校+公立旗艦大學體(ti) 係更平衡,既能篩選高端人才,又能為(wei) 大眾(zhong) 提供優(you) 質教育。法國大學排名表現不佳,不僅(jin) 源於(yu) 自身問題,還麵臨(lin) 著來自全球高校的激烈競爭(zheng) 。
4. 英語授課項目少,影響國際吸引力
雖然法國近年來推出了更多英語授課的碩士項目,但在國際學生招收方麵仍然落後於(yu) 英國、荷蘭(lan) 、德國等國家:
許多本科課程仍以法語為(wei) 主,限製了非法語國家學生的申請。
法國教授普遍傾(qing) 向於(yu) 用法語教學,即使是英語碩士項目,部分課程依然夾雜法語內(nei) 容。
許多國際學生更傾(qing) 向於(yu) 選擇以英語為(wei) 母語的國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ya) ),法國難以在全球留學生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例如:
荷蘭(lan) 70% 以上碩士課程提供全英語授課,而法國的英語項目仍然較少。
巴黎薩克雷大學(Paris-Saclay) 具有世界級的數學、物理實力,但因大部分課程以法語授課,國際排名競爭(zheng) 力下降。
法國大學排名表現不佳,不僅(jin) 源於(yu) 自身問題,還麵臨(lin) 著來自全球高校的激烈競爭(zheng) 。
外部強有力的競爭(zheng)
1. 英美大學的統治地位
英美高校在全球範圍內(nei) 占據優(you) 勢,主要體(ti) 現在:
強大的資金支持(政府、企業(ye) 捐助、校友基金)。
頂級科研成果(全球大部分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美英)。
強勁的國際生吸引力(MIT、牛津、斯坦福等大學國際生比例遠超法國高校)。
企業(ye) 招聘認可度更高(哈佛、斯坦福等學校的畢業(ye) 生在全球頂級企業(ye) 中占據高管職位)。
由於(yu) 英美高校的市場化程度高,能快速適應全球教育需求,使得它們(men) 始終在 QS、THE、ARWU 排名中占據主導地位。
2. 中國、德國等國家的高校崛起
法國在全球高等教育的排名受到了中國和德國等國家的挑戰:
中國高校: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 QS 排名已經超越法國所有高校(清華全球第 25,北京大學第 17)。
中國在 AI、半導體(ti) 、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投資極大,推動高校科研實力提升。
“雙一流”計劃提供大量政府資金,使得中國高校在國際排名中大幅上升。
德國高校:
德國的公立大學同樣免學費,但在工程、計算機、商科等領域更有競爭(zheng) 力。
德國政府科研投入比法國更高(GDP 的 3.1% vs. 法國的 2.2%)。
慕尼黑工業(ye) 大學(TUM)、海德堡大學、亞(ya) 琛工業(ye) 大學(RWTH Aachen) 在 QS、THE 排名中穩步提升。
法國大學的未來之路
目前,法國的高等教育體(ti) 係確實麵臨(lin) 著全球化競爭(zheng) 、國際排名規則不適配、資金投入不足、行政管理低效等諸多挑戰。
相比英美高校,法國的大學整體(ti) 排名較低;麵對中國高校的崛起,法國也難以在數量和資源上與(yu) 之抗衡。然而,盡管法國難以憑借一己之力挑戰美國或中國的高等教育體(ti) 係,但它仍然在科研、基礎科學、數學等領域擁有不可忽視的優(you) 勢。
法國在數學、物理、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依然世界領先。例如,法國數學在全球長期處於(yu) 頂尖水平,菲爾茲(zi) 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全球第二,僅(jin) 次於(yu) 美國。近年來,法國科學家依然活躍在全球科研前沿,例如:
- 諾貝爾獎:近十年來,法國科學家在物理、化學、經濟學和生理醫學領域多次獲得諾貝爾獎,如 2022 年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因其在量子力學研究方麵的貢獻。
- 人工智能:巴黎薩克雷大學、INRIA(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等機構在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 基礎科學:法國在數學、量子物理、天文學等領域仍保持強勁的研究實力,多個研究中心在國際上占據重要地位。
法國政府也已經意識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升綜合排名對於(yu) 國家綜合競爭(zheng) 力的意義(yi) 。過去 15 年來,法國一直在推動教育改革和高校整合,以提高大學的國際影響力。例如:
- “卓越計劃”(Initiative d’Excellence,IdEx):政府投入巨額資金,扶持巴黎薩克雷大學、索邦大學、巴黎文理大學(PSL)等高校,希望它們能在全球排名中進入前 50。
- 大學合並:近年來,索邦大學、巴黎西岱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院校整合,增強學術資源、提高國際競爭力。
- 推動英語授課項目,吸引更多國際學生,提高法國高校的全球化程度。
從(cong) 全球格局來看,法國目前的科研實力至少仍處於(yu) 世界前五的水平,僅(jin) 次於(yu) 美國、中國、英國和德國。未來,盡管法國高校在全球大學排名的數量可能不會(hui) 有大幅增長(受限於(yu) 國家體(ti) 量),但排名靠前的法國高校質量將大幅提高,科研成果的國際影響力也會(hui) 逐步增強。
麵對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法國能否在未來的世界高等教育體(ti) 係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仍需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優(you) 化科研體(ti) 係,並加大國際合作。盡管挑戰重重,法國的學術底蘊、科研實力和改革決(jue) 心,仍使其在全球高等教育版圖中占據重要一席之地。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