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開始,博士陸續開始擴招,在博士申請中“申請-考核製”的比例逐步擴大,統考比例隨之縮減,“申請-考核製”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們(men) 的詬病。
什麽(me) 是“申請-考核製”
“申請-考核製”主要是我國為(wei) 了提高博士的生源質量,並加強導師在博士選拔中的作用而采取的一種除博士統考外的一種比較新穎的博士申請形式。
在所謂的“申請-考核製”中主要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的意願並準備好所有的申請材料,再後麵通過學科和學院的麵試、審核或者綜合考核(有的學校在這個(ge) 過程可能還會(hui) 增設筆試環節或者英語考試環節,但有的學校沒有這兩(liang) 個(ge) 環節)主要基於(yu) 導師的意願進行擇優(you) 錄取。申請的學生本人在這個(ge) 過程中主要需要準備的是網上報名材料和相應的一些紙質材料。
那麽(me) 有哪些具體(ti) 材料呢,一般包括學生的個(ge) 人信息表、博士研究計劃、科研經曆及學術論文的匯總。同樣,在私下提前約見導師時也是需要準備類似的材料,甚至可以提前準備好一份PPT,為(wei) 導師講述一下自己的個(ge) 人經曆,學術經曆以及相應的學術成果。
很多人都會(hui) 直觀的認為(wei) 如果沒有一份出色的科研經曆及成果就沒有任何成功出線的可能了,但其實不是的,一個(ge) 出色的導師主要會(hui) 看這個(ge) 學生未來的學術潛力和學術能力,這主要取決(jue) 於(yu) 學生的博士研究計劃,而不是所謂的科研成果。
導師們(men) 一般都比較清楚,在學生的碩士期間,發表一篇比較好的科研文章並不僅(jin) 僅(jin) 單純依賴於(yu) 學生的學術水平,更直接的與(yu) 該課題組的科研積累,課題質量甚至是學生的運氣成分掛鉤,真正的伯樂(le) 都有慧眼識人的能力,如果有一篇出色的博士研究計劃打底,博觀約取,渾然一體(ti) ,斐然成章,這樣的能力很難不打動你的伯樂(le) 。
此外,把握好麵試環節也是一個(ge) 申請的大大加分項,保持自信,陽光,積極的態度,對專(zhuan) 家的提問不卑不亢,了解的問題,認真闡釋自己的態度和思考,不懂的問題,勇於(yu) 承認,不去不懂裝懂,真誠的態度,開朗的性格和豐(feng) 富的科研知識儲(chu) 備也是在申請過程中屢試不爽的利器法寶。
為(wei) 什麽(me) 會(hui) 說“申請-考核製”在逐漸演變為(wei) 近親(qin) 繁衍製
說了這麽(me) 多“申請-考核製”的本質及申請的技巧其實也是為(wei) 了引出本文要剖析的問題,“為(wei) 什麽(me) 申請-考核製會(hui) 被人們(men) 詬病為(wei) 近親(qin) 繁衍製”。
其實主要也是由該製度的本質引起的問題,由學生本人的意願出發選擇導師,而最後終結於(yu) 導師的意願進行反選,這樣的本質減少了統考中的統一筆試考試流程,使師生的雙選作為(wei) 其中的最主要紐帶,增加了申請過程中的真空地帶,增加了一些人情可操作的空間。
從(cong) 導師的角度來看,導師在招收學生時可能會(hui) 選擇有關(guan) 係的學生,比如有些導師可能會(hui) 礙於(yu) 情麵,選擇與(yu) 自己有合作的同事推薦的學生,有的導師“被迫”選擇自己的熟人親(qin) 友的孩子,而這樣則會(hui) 影響真正有實力並在同年試圖申請該導師的其他學生。而從(cong) 學生角度看,為(wei) 了能申請上博士並在學術圈立足,大多數學生都會(hui) 主動的選擇成為(wei) 導師關(guan) 係網中的一員。
很多人認為(wei) 這樣的情況長久下去則會(hui) 在學術圈內(nei) 通過知識的高牆為(wei) 學閥築起銅牆鐵壁,並與(yu) 寒門子弟的群體(ti) 間劃出一道難以逾越的學閥護城河。而這可能也就是很多人詬病“申請-考核製”正在逐步演變為(wei) “近親(qin) 繁衍製”的根本原因。客觀來說,這一問題不僅(jin) 出現在國內(nei) ,國外亦是如此。
圖源:知乎高讚回答
“申請-考核製”的利與(yu) 弊
“申請-考核製”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評價(jia) 體(ti) 係,使得生源質量明顯提高,同時導師的主導地位更加突出。 01 更加多元化的評價(jia) 體(ti) 係“申請-考核製”不再使用統考分數至上的原則,轉而使用更加多元化的評價(jia) 體(ti) 係,對考生和博士生導師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對於(yu) 申請者即考生,如果在統考時期,分數沒有達到院校的錄取標準,便失去了麵試的資格。
“申請-考核製”不以成績為(wei) 第一準則錄取學生,在審核申請者的資料後,便通知符合一般要求的同學進入麵試環節,給了廣大申請者一個(ge) 展示自我的機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埋沒人才。對於(yu) 博士生導師而言,“申請-考核製”采用院校專(zhuan) 家團集體(ti) 麵試的方法,使用更加高效全麵的評價(jia) 體(ti) 係,有利於(yu) 發現有科研潛力的學生。
學生在麵試中介紹自己的既往經曆,包括學科背景,專(zhuan) 業(ye) 分數,科研經曆(碩士和/或本科階段參與(yu) 的研究項目),對博士課題的規劃,特長等等,專(zhuan) 家團之後集體(ti) 討論、整體(ti) 評估學生的能力。通過自我介紹和與(yu) 專(zhuan) 家團的問答,博士生導師可以全麵評價(jia) 學生的溝通能力、應變能力、性格特征,從(cong) 而選擇具有科研潛力的同學。
02 生源質量明顯提高
據招生辦反映,實行“申請-考核製”後,生源質量明顯提高,通過篩選的申請者多來自於(yu) 重點高校,且許多國際學生也有機會(hui) 參與(yu) 博士申請。如果學生在本科碩士期間就已經發表了比較多和/或比較高質量的文章,申請時必然是一大優(you) 勢。
03 導師的地位更突出
這種重麵試、輕筆試的形式,給了教授很大的主導權,導師有權選擇自己認可的學生,加以培養(yang) ,導師為(wei) 學生負責。實行“申請-考核製”充分考慮了碩士與(yu) 博士科研工作的差異,更適合招收博士研究生。
學生從(cong) 本科進入碩士階段,需要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專(zhuan) 業(ye) 技能,另外申請基數大,統考能更高效便捷地篩選專(zhuan) 業(ye) 基礎過硬的同學。本科學生普遍對科研的認知有限,但如果基礎打得很牢,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時導師及博士研究生加以指導,學生能夠對一個(ge) 領域有一定的了解,培養(yang) 了科研的思維,掌握一些實驗技能及分析方法,學習(xi) 如何撰寫(xie) 研究文章及報告。
而博士研究生申請者大多已經經曆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ang) 階段,有了一定的科研素養(yang) ,此時,想要投身博士課題研究,學生的科研潛力和創新能力就更為(wei) 重要了,“申請-考核製”正是給了博士申請者展示自我的機會(hui) 。然而,再好的製度也有它的弊端。“申請-考核製”給了博士生導師在招生上很大的話語權,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01 師生之間互相“養(yang) 魚”
與(yu) 免試申請研究生類似,有些同學可能申請了多個(ge) 老師或學校,有了更好的選擇放棄了一些已經談好的導師,放了導師鴿子,導致導師該年招生名額落空,也沒處說理。有些導師也會(hui) 同時鼓勵多位申請者申請自己的博士,但導師名額有限,導師放一些學生鴿子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種互相“養(yang) 魚”的狀況確實存在,浪費老師和學生的時間精力和招生資源。
02 “鹹魚”再難翻身
傳(chuan) 統考博通過筆試決(jue) 定能否進入複試,而申請考核則是根據材料審核判斷是否能夠進入考核環節。在材料審核環節,大部分學校會(hui) 采取積分製,以網傳(chuan) 某985高校材料評分表為(wei) 例,教育背景評分占比高達60分,其中本碩985比本碩雙非高出16分,而一篇中文核心隻加5分。
圖源:網絡
還有部分院校,如哈工大甚至隻招收高水平大學或者第四輪學科評估A類學科的學生。
圖源:2023年哈工大博士研究生招生第一次“申請-考核”的工作通知
申請而院校出身不佳的同學在材料初審環節就極有可能被淘汰出局,逆襲上名校的概率大大降低。
03導師權力過大導致不公(近親(qin) 繁衍)
不能避免的是,一些博導會(hui) 出於(yu) 各種原因把名額直接留給"關(guan) 係戶",不能真正做到"為(wei) 科研而選拔人才"。同時,在短短幾個(ge) 小時的麵試考核環節中能否科學有效地預測學生的知識水平與(yu) 專(zhuan) 業(ye) 能力,同樣存在很大的主觀偏差。正因如此,越來越多人詬病“申請-考核製”正在逐步演變為(wei) “近親(qin) 繁衍製”。
博士申請的“困獸(shou) 之鬥”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申請-考核製”本身的特點就決(jue) 定了它可以給申請者和導師更大的緩衝(chong) 空間,學生可以和導師進行充分的交流,而不至於(yu) 隻是悶頭準備考試考核,不會(hui) 因為(wei) 備考期間巨大的時間成本和付出而強迫自己選擇科研方向自己不喜歡或者性格和自己不投緣的導師。
在合理有效的緩衝(chong) 地帶,導師也可以有更大的空間了解每一個(ge) 申請的學生,這樣師生雙方可以進行一個(ge) 較為(wei) 合理的雙選。得,則導師和學生互相選定並入學,降低了由於(yu) 提前不甚了解導師造成的後期磨合問題,增加了順利畢業(ye) 的可能性;失,則在一定程度上提前為(wei) 你的博士求學路敲響警鍾,動輒四到六年的博士攻讀階段,如果中途退學,可能更加劇了時間成本,不如最初直接在就業(ye) 市場拚一拚。
此外,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正在努力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這類同學們(men) 可能會(hui) 擔心的問題,早在2018年,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委就聯合發文,開展行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減負1.0),並提出“破五唯”的改革方針,包括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的五個(ge) 評價(jia) 體(ti) 係,並開展減表、解決(jue) 報銷繁瑣問題等行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保障青年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用於(yu) 科研工作,並充分激發青年科研人員的創新潛能與(yu) 活力。
繼2018年,2020和2022 年又再次推出了減負2.0和3.0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博士生的畢業(ye) 也不會(hui) 過度局限於(yu) 以SCI等論文相關(guan) 指標作為(wei) 評價(jia) 體(ti) 係,目前更有部分高校取消了對博士生畢業(ye) 要發表文章的要求,讓博士生可以在整個(ge) 博士階段靜下心來專(zhuan) 攻學業(ye) ,而不是一心為(wei) 了畢業(ye) 而對發表文章殫精竭慮,本末倒置。
而伴隨著對科研人員以及博士生的減負,在申請-考核製的評價(jia) 體(ti) 係中也會(hui) 逐漸淡化對文章的要求,可以說國家在努力的采取措施保障我們(men) 每一個(ge) 熱愛科研的人都能最終做到學有所得,一切也都在向著陽光的方向慢慢發展。
寫(xie) 在最後
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禍相依”在博士的申請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故相對而言,“申請-考核製”不失為(wei) 博士申請的一種合理選擇。申請考核製成主流已是既定事實,作為(wei) 考博er,我們(men) 需要做的就是積極調整備考策略以拿到更好的offer。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